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妙英 《传承》2012,(13):71-73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因其关注“人”的哲学旨趣,特别是对人的意志、自由、欲望等非理性精神的关注,具有贴近人们现实生活的浓厚的时代气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中对人的哲学理解有着深刻的批判精神,这使得它超越了近代西方哲学视界,但又陷入了不可避免的矛盾与危机。对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有一个客观的再认识和评价,在指出其可取之处,也要明白其理论的缺陷和危机。  相似文献   

2.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在加入欧元区10年后,近两年来深陷欧债危机,几乎到了要被迫退出欧元区,以赖账度日的境地。同样,西班牙也已陷入第二次经济衰退,接近债务危机的边缘;市场开始转而担心欧元区的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它会成为下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吗?一时间,欧洲这个昔日国际社会的“模范生”,在经济停滞和债务危机的双重压力下,似乎已成“风中之烛”。  相似文献   

3.
《时事报告》2012,(5):4-4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马凯硕说,西方资本主义陷入危机,这是因为西方犯了错误,其中之一就是,他们在向第三世界宣扬资本主义优点的同时,没有教本国人民认识“创造性毁灭”。教科书上指出,当汽车问世时,马车行业必将消逝。但他们没有教导民众,当新竞争者从中国和印度涌现出来时,他们必须学习新的技能。  相似文献   

4.
2011年,非西方世界除阿拉伯世界陷入“阿拉伯之春”外,总体形势是以稳定为主。例如,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总体上平安无事,非洲仍保持5%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就是一向动荡的高加索、巴尔干地区,也出现了相对稳定。近十年来一直被热炒的朝鲜核危机与伊朗核危机也未成为国际政治主要话题。相反,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是世界上众多文化资源当中的一种。西方文化对普世性文化的贡献只是构成普世性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替代普世性文化的全部。某些西方学者坚持“西方中心论”,把西方文明完全等同于普世价值,把非西方文明看作是特殊价值,如亨廷顿所说的“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西方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正在创造一个普世文明”。这就过分夸大了西方文明中的普世价值,把其中的特殊价值也普世化了。在现实中的突出表现就是,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以来,中共中央全面吹响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号角,我国还要不要把西方文化“请进来”值得深思。详细梳理中国共产党91年来对“要不要向西方学习”、“怎么样向西方学习”和“向西方学习什么”等问题的论述,可以看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书写了一部不断学习西方器物、制度和观念文化的“三部曲”。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深刻反思和合理借鉴我们党把西方文化“请进来”的原则、立足点、方针、方式和难点等,对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辜鸿铭是一位奇特人物。他早年在许多西方国家游历,西方文化滥熟于胸,后来却以全盘否定西方文化、极力维护中国传统纲常著名。民国都十年了,他还留着辫子,穿着中式大褂在北大授课,这就使他的“遗老”身份愈加突出了。  相似文献   

8.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西方列强的逼迫下,签订了大批丧权辱国的条约,然而,死要面子的大清国却始终以“天朝上国”自居,比如要求外国使节见中国皇帝下跪;在西方国家普遍驻使于中国的情况下,坚持不派驻外使节。1875年中英两国因“马嘉理案”谈判时,英方坚持中国必须派钦差大臣到英国道歉,并出任驻英公使,中国才有了首位出使官员。  相似文献   

9.
在欧美眼中,别说是中国,就连同为欧罗巴人种、同信基督教、同属印欧语系的俄罗斯也是“非我族类”。叶利钦1991年高喊“只有西方民主国家才是我们的真朋友”时,固然是自作多情。普京2003年把融入欧洲称作俄罗斯的“历史性抉择”,也未免一厢情愿。对西方而言,斯诺登揭发的偷窥世界的“五只眼睛”美英加澳新才是“自己人”,最多加上七国集团其余成员。  相似文献   

10.
纪咏梅 《前沿》2008,3(5):29-31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世界思想大潮中一股有着重要影响的思潮,它本身经历了缘起到繁荣再到转向的发展过程。本文从思想流变的角度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做了简要的梳理和概述,可以看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补充”、“修正”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反思和重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借鉴,但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逐渐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年代初,以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美等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一个经济大发展时期,即所谓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1973年底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为止,长达20年,西方国家称之为“黄金年代”的20年。...  相似文献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经历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高潮之后,影响日趋式微。他们背离了马克思关于经济关系的经典话语,陷入了主题危机、话语危机、组织危机和信仰危机。后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解读为一位学者,把马克思主义解读为一种文化现象,把马克思的著作变成了可以在各种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自由阅读的哲学文本。建设性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认真对待经济学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这些年,西方在国际政治中推动实现所谓的“普世价值”。引起巨大争议。西方一些国家把自己单方面界定的某些价值说成是“普世”的.并通过种种手段进行推销,甚至不惜诉诸武力,造成了世界上许多新的动荡。从国际政治实践来看,西方推动“普世价值”的结果基本上乏善可陈,甚至是灾难性的。“普世价值”今天已面临多重困境。  相似文献   

14.
民主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关键要素,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有别于西方民主的新型民主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提出实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中民主的具象化表达,它筑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将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成功融入全人类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规范,对建构在西方传统的主客体“二元对立”、“西方中心”“零和博弈”思维方式之上的西方民主模式实现了系统超越,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普世价值”和西方政治体制的桎梏提供了全新替代方案与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5.
何敏  何清 《求索》2010,(3):192-193,205
林纾在《黑奴吁天录》中将主人公汤姆大叔由原著中“黑色基督”变形为“千古义仆”。这种误读在晚清文学语境中具有典型意义,是对西方文学接受的一种范式。它本质上是以西方为“他者”观照下完成的“自我镜像”。东方与西方并非后殖民主义文论强调的那样是单向的“凝视”与“被凝视”关系。东西方文明的对话其实是两种文明互为“他者”相互参照并进行自我书写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闵凡路 《人权》2009,(3):54-55
在日内瓦,围绕着所谓“中国人权问题”,西方国家连续10年提出反华提案,遭到失败,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绘画的开始有着明显的差异,中方绘画注重的是“气”,讲究书画同源,注重感性。西方绘画注重的是“理”,注重理性,有着严谨的绘画体系。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在中西方绘画史上,发展也成了不变的主题,以中国风景画发展和西方风景画发展为例,来说明近现代艺术的发展,表明艺术的发展是不会停止的,并且是人类文明向更高更深层次迈进的需要。本文以中国风景画和西方风景画为研究对象,利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日本在近代化历程中都经历了“闭关锁国”时代.也都是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逼下进入到“开国时代”,又都经历了“维新自强运动”时期。然而,两个国家的化传统和对现代明认识程度的不同,决定了两国吸收西方明程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一般而言,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从哲学角度看,精神是同物质范畴相对应的与意识、思维相一致的最基本的哲学范畴.在西方文化中,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再到雅斯贝尔斯、弗洛伊德、舍勒、格里芬等学者都对精神概念作出自己独特的解读.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具有“灵魂”、“心智”、“意识”、“普遍理性”、“先天逻辑”、“宗教”等多种含义,而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所内涵的“普遍理性”、“先天逻辑”、“宗教”的意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所没有的.研究西方文化的精神概念,有助于在比较中深入理解中国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有助于深化理解西方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概念,从而对民族精神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也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近代西方国家的议会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产物,它废除了“朕即国家”的专制政体,开创了国家由君王集权走向阶级分权乃至资产阶级内部实现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的政治格局,是一大历史进步,也是近代西方民主制的重要标志。为了了解西方议会的运作及保障隋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