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郭凯 《南风窗》2013,(21):8-8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和"、"中庸"里所包含的"执中"理念,可谓中国本土传统政治思想的精华所在。古文献所记载的"允执厥中"、"允执其中"、"执两用中",以及"尧命舜曰‘执中’,舜命禹曰‘执中’"等,都是执中理念在中国古典政治中源远流长的重要记录。执中理念蕴含的"执中无权"要义,还携带了与西方政治哲学的平等理念、民主理念所对接的基本价值点。比如在乾隆的阐述中,执中可以这样理解:大舜之执两用中,非大舜自用其中也;彼两端之间,自有其一定不移之中,而舜  相似文献   

2.
双周·言论     
《南风窗》2002,(15)
政治理论的创新与强化是“十六大”的重头戏之一。今后政治改革的重点将在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民主政治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准则得以确定下来。这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过程,为此要不惜付出相当的代价。  相似文献   

3.
2008年总目录     
《当代世界》2008,(12):65-66
.形势点击日本首相福田访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外交:开局新篇·……‘··…’‘’‘““‘‘’“‘‘‘‘日出东方—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感怀中国:迈向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两会’感言··tt‘正义之光永恒不灭抗展救灾,世界与中国同在冷眼向佯看世界—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相似文献   

4.
民主的自信     
胡锦涛主席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后,针对有关中国民主政治的问题,坦诚地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的判断。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在民主问题上的自信,让世人感悟颇多。曾几何时,一提到民主问题,西方舆论界便占领了某种“道德高地”,把中国描绘成一个“经济改革、政治保守”的独裁国家。胡主席在世人面前坚定地承诺:今后的中国,就是要“依法保障人民享有自由、民主和人权,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使13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从胡锦涛主席的讲话,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中国在建设自己的民主政治方面的突破。中国的民主自信已经从排除对西方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5.
双周·观点     
《南风窗》2002,(13)
时政“民主本领”要不断提高我们党历来重视民主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广大干部在实践中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民主本领。但不能不看到,今天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情况、新的任务。社会主义民主,既有继承性,又有时代性。这就要求民主实践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而不能满足于现状,停滞不前。民主实践要继续发展,民主本领就得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6.
中国走出封闭,走向开放,理应受到世界的欢迎。多少洋先生多年来是这样大声疾呼的,中国人也是这样想的。只是很早就走入西洋文化圈的林语堂先生却给中国人,尤其是台湾人泼冷水,他说: “中国之进入世界大家庭,并非像一个新发现的亲戚那样去兴高彩烈地访问,也不是一种进入和平、繁荣、幸福的‘乌托邦’的浪漫冒险,而是一个浪子回到了一群吵闹哭叫的强盗兄弟之中。在家门口他受到了剑拔弩张的欢迎。他必须通过这道门,以获得一席尊重与平等之地,才  相似文献   

7.
派阀政治,可以说是战后日本政治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中,又是以日本第一大党自民党最具代表性。自民党虽然与其他政党共同执政,但在内阁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仍未动摇。尽管这种“一党独大体制”饱受争议,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已被公认为一个民主的国家。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南开大学王振锁教授在他的著作中这样认为,“派阀政治”下的日本自民党,“政权由一个派阀转到另一个派阀,可以起到‘拟似政权交替’的作用”,“通过派阀之间的抗争,间接地反映舆论动向,派阀的‘拟似政权交替’,也容易完成自民党的政策转变。”在这种情况下,自民党就能…  相似文献   

8.
秦晖先生在对比分析中国改革与中东欧改革时曾说:“中国具有更多的‘命令经济’的成分,而中东欧则较多的‘理性计划经济’的成分……与其说是我们如今干得比他们好,毋宁说是我们过去干得比他们差。”匈牙利经济学家彼得米哈里则说,“中国走出‘文革’非常轻松,好像是一场愉快的郊游,但东欧国家摆脱这样一种理性的计划体制就是一场艰苦的长征。”铁路天然具有集中调度指挥、按图行车、运输进款清算、承担社会公益性等基本特点,天生注定了其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在改革开放前的一片农业时代的“命令经济”图景中,铁路系统似乎是中国提早迈入工…  相似文献   

9.
不糊涂也难     
范一直 《法制博览》2011,(10):57-57
三个男子到某酒店应聘。经理问:“假如你无意中推开房门,看见女客正一丝不挂在沐浴,而她也看见了你,这时你怎么办?”甲答:“说声‘对不起’,就关门退出。”乙答:“说声‘对不起,小姐’,就关门退出。”丙说:“说声‘对不起,先生’,就关门退出。”经理随后宣布,  相似文献   

10.
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国际政治研究》杂志联合主办的“IPE与国际关系理论‘第四次论战’研讨会”于2006年3月31日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举行。会议议程分“IPE与国际关系理论‘第四次论战’”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成就与挑战”两个阶段,分别由袁明教授和王缉思教授主持。与会者围绕着由秦亚青、苏长和、门洪华及魏玲翻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一书,就“第四次论战”的实质、IPE(即国际政治经济学,以下统称IPE)与国际关系学科导向、中国的IPE研究及学科建设等…  相似文献   

11.
李似蕊 《工会博览》2003,(12):17-18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国有企业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  相似文献   

12.
政治理论片《东方之光——“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自去年5月在《求是》杂志上连载并被多家权威杂志转载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收到极好的宣传教育效果。然而白璧亦有微瑕,文中在南京太平天国纪念馆部分有如下一段解说词:“被马克思称作‘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太平天国,曾怀抱‘大同’理想而感召天下。”这前面半句,是我国理论界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存在的误解。实际上,马克思从未称太平天国  相似文献   

13.
于江 《当代世界》2024,(4):78-79
<正>2024年3月18—20日,美国主导的所谓第三届“民主峰会”,在韩国首尔粉墨登场。“民主峰会”延续一贯的政治操弄风格,充斥着自我标榜和空洞口号,再一次暴露了美国借民主之名、行霸权之实的险恶用心。极力渲染“民主对抗威权”虚假叙事美国政府采用“民主”“威权”二分法,频频给坚持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国家贴上“威权”标签。这种政治操作自然带有欺骗性、攻击性和对抗性,不仅是冷战思维的暴露,更是霸权主义的映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没有“改革家”?翻开中国历史,可见无数风流人物。其中,“改革家”群落当为最耀眼的明星之一。虽然,在他们自己的时代里,这些改革家往往是毁誉参半,忽而为忠臣、良臣,忽而为乱臣、奸臣。但在后人眼中,却多半能成为时代进步的象征。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操,与‘顽固派’抗争的无畏勇气以及高超的政治手腕”都让后人折服。这种“名垂青史”的殊荣也激励着一代代“能臣”在中国2000多年的改革之路上前赴后继,上演出一幕幕壮烈感人的改革大戏。 可是,在今天,当我们与这些“改革  相似文献   

15.
“白皮书”说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月19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发表,这是中国首次对民主政治发展作出一个全面、权威的阐释,也是第一次以政府文告的形式阐述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状况。白皮书首先详细向世界解释了中国为什么实行共党执政下的人民民主模式,包括保证政权稳定、国家整合等等。中国式民主要求执政党详细对执政党执政合法性进行言说,白皮书做到了,无疑是执政党倡导的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人类社会的事务往往是,不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是可以进行正当性言说的才可能是合理的。执政党的这种言说姿态将对国人具体政治经济社会行为上更加追求正当性无疑有良好影响。然后白皮书详细介绍了这些年中国民主政治的成就。最后部分阐释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原则和思路。从整个白皮书基调来看,可以判断的是,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共产党执政下的人民民主将会有更多的机制创新,将是可以包容公民更多宪政民主诉求的。这种包容,既是执政的需要(执政更有效),民众的需要(权利和利益保障),全球化的需要(未来中国主张的是不同民主模式之间的对话,而不是像某些大国那样,将竞争对手划为敌人,以专制视之的冷战思维)。同时,如果跳开白皮书来看,执政党对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模式的探索,也证明执政党一再强调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台湾同胞要求当家作主的强烈愿望”是真诚的。因为,正如白皮书所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本质是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16.
声音     
《南风窗》2012,(20):14-14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全省推广顺德、南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现场会上,再次要求干部大胆推进改革。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克服‘改革疲劳症’,防止‘精神懈怠病’,彻底消除‘不愿改、不敢改’等畏难情绪和求稳怕乱思想。在推动改革的进程中,要大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实践,‘在游泳中学习游泳’,提高驾驭改革的领导能力。——广东省委书记汪洋  相似文献   

17.
张慧芹 《工会博览》2014,(28):31-31
所谓民主政治就是人民决定国家制度,国家制度最终体现人民意志,人民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决定性环节,这也是“主权在民”或“人民当家作主”的真正意义所在。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政治要求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没有公民的政治参与,就没有民主政治,同时民主政治要求人民对国家权力的监督。  相似文献   

18.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9,(3)
李鸿章的下场 张群(天津南开大学) 《南风窗》去年12月号的“独家策划”“回首中国改革2000年”里列了一张表,“改革家的命运”,李鸿章与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等人一起名列其中,李还被称为“最后一位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传统’改革家”,而在“命运栏”里,李则被注为“被骂为‘卖国贼’”。 仔细阅读此表,觉得多少有点不妥。 首先李鸿章是否可以被称为“改革家”?我想从他办洋务的积极及成效来看,多多少少可以算是一个改革家。但坦率而言,把李鸿章排上中国改革名人一览表中,便显得有点勉强。他的改革功绩甚至不能与张之洞等人相比,只不过是官做得大一些而已。就以办洋务而言,曾国藩、张之洞都出过不少力,而恭亲王奕沂更是颇具改革意识与魄力的人。还有一个没有被列上此表的林则徐,我想作者不该是把他遗忘了吧。  相似文献   

19.
7月9日,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之声”记者采访时公然宣称,台湾当局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①。李登辉提出的“两国论”,“再一次暴露了他一贯蓄意分裂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政治本质,与‘台独’分裂势力的主张沆瀣一气,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②“两国论”严重危及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经20年的风风雨雨,尤其是第三次台海危机,两岸关系今天又面临重大抉择,两岸关系要不要发展,两岸交流要不要进行,摆在了中国人民面前。尽管总有一小部分人图谋分裂中国主权和领…  相似文献   

20.
韦伯的忧虑     
高超群 《南风窗》2007,(5):85-85
“在民族统一完成以后德国充斥着‘政治厌倦症’,新生代德国市民阶级尤其钟情于一种德国特有的‘非历史’与‘非政治’的精神。”或许他们以为不劳自己费心,经济成就可以自然地克服这一切(社会主义工人阶级的魔影和德皇的家长式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