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哲学的方法与后现代法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振 《现代法学》2005,27(4):20-26
当代西方法学的理论与实践呈现出明显的后现代转向,这种转向深受后现代哲学方法的影响。后现代法理学主要借鉴了解构、系谱学与新实用主义三种方法或理论。这些方法虽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理论指向上具有很大的一致性,由此导致后现代法理学外部视角的批判与反基础主义两大理论倾向。  相似文献   

2.
震撼于哈特在《法律的概念》一书中对奥斯丁 思想的误读,韦恩·莫里森萌发了编写一本“既可 以作为法理学研究的导读,又可以使法理学课程 通常研究的各种人物的成就成为背景知识”的法 理学教科书的念头,而摆放在我们面前的这本煌 煌近八十万字的巨著就是这一念头萌发之后作者 数年艰辛的杰出成果。正如莫里森在该书前言中 所暗示的,《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以下 简称“《法理学》”)旨在为当代的法理学讨论引入 历史的维度和语境的视角,从而避免对先前学者 思想的“具有表面价值的过于简单的断言”。这是…  相似文献   

3.
在操英语的法理学世界里,牛津大学法理学教授的职位恐怕最为显赫,众人觊觎。要命的是,那还是一个罗卜一个坑的“王座”,只能一人独享,弄得行内人心知肚明:谁能端坐其上,必定是“一览众山小”。英国人大度。至少从1931年开始的近70个年头,在三次教鞭易手的过...  相似文献   

4.
法理学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繁荣法学研究,勾通学术信息,本期特辟"近年法学研究综述"专栏.本栏文章主要对近年特别是1989年6月至1991年6月两年间各重要法学领域的状况加以简要综述,希望能为广大读者提供研究上的方便.由于时间短促和缺乏经验,难免存在种种缺点和挂一漏万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正> 法理学是一盘大杂烩,在它里面分类归纳着关于法律的种种普逼思考。法所代表的是什么?它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应当对法作何种评价?法是如何得以进一步完善的?法是不是可有可无的?谁创立了法?我们应该到何处去寻找法?法对于道德、正义、政治、社会实践或者无法律保障的约束力而言,二者的关系是什么?我们是否应该恪守法规?法是为谁服务的等等?这些都是普通法理学所内含的问题。它们可能被忽视,但却不会消失。据说主张法律学者掌握法理学的正当理由是法理学能造就他们成为素质良好的法学家。我不赞成这种观点,至少就普通法理学而论并非如此,人们获得了法理学中法律推理和法律  相似文献   

6.
社会学法理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社会学法理学 (sociologicaljurisprudence)的特征 ①(一 )社会学法学家所关注的是法律运作 (即法律秩序的运作、指导审判之权威性原则体的运作 ,以及司法过程和行政过程的运作 ) ,而非权威性律令的抽象内容。分析法学家在律令要素 (亦即指导审判之权威性原则体中的律令要素 )的意义上使用“法律”这个术语 ,历史法学家在所有社会控制的意义上使用“法律”这个术语 ,但是社会学法学家却倾向于在法律秩序的意义上使用“法律”这个术语 ,或者倾向于特别强调这种意义上的法律。② 不过 ,晚近主张法律社会学 (sociologyoflaw)的论者也用法律…  相似文献   

7.
罗纳德·德沃金(Ronald·Myles·Dowrkin)是当代美国最著名、最活跃的法理学家之一。他生于1931年,195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后进入美国最高法院任法官汉德的办事员,之后当过律师。  相似文献   

8.
法理学与两本《法理学》教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理学之为法理学的根本在于它是一种使人过有善德的生活的知识。现代法理学逐渐向科学的靠近,逐渐模糊和开始遮蔽这种对法理学的基本认识。在我国,这种趋势集中体现在法理学教材的编纂和体现在其中的基本认识。本文通过对两本法理学教材对法律的历史、基本的法律立场和法律技艺的处理的比较,从而凸现这一现象,进而指出法理学教材编纂所应当持有的法理学的知识观。  相似文献   

9.
法理学改革初步--法理学研究范围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东华  潘志瀛 《河北法学》2006,24(2):157-160
在法理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学生们不爱学法理学.追根溯源,是法理学本身存在问题,如过分关注部门法中的具体问题,法理学自身的体系不科学等.法理学要想重新获得尊重,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九九四年中国法学研究回顾”在本刊1995年第1期刊出后,收到了一些反应。不少读者对本刊每年第1期辟专栏对上一年全国法学研究的状况作一回顾,并由各学科责任编辑以述评结合的方式撰写本学科“述评”给予积极评价,同时也指出诸如各学科“述评”体例及述评方式不一、学术专著及学术会议观点反映太少等等不足。对此,本刊深表谢意,并将尽力把这一栏目办得更好一些。 这里还想说明几点;1.由于当年出版的学术专著在年底之前难以见到并难以在“述评”中及时反映,因此希望今后作者拿到样书后能及早向本刊馈赠,我们将不胜感谢。2.目前全国法学类刊物及刊发法学文章的社科类刊物不下数十种,因其难以收集齐全,故在学科“述评”中的资料来源以法学学术性刊物为重点。因此,会有若干本应在“述评”中反映的文章被遗漏。3.因出版日期原因,学科“述评”一般以各刊物前年的第6期至上年的第5期(双月刊)为资料选取范围。4.有的学科上年的研究成果较少,因而打算两三年作一次述评;而某些“述评”中涉及的内容可能与较为公认的学科分类不同,也仅是撰写“述评”时的便利考虑。对此读者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11.
It has become a common place of contemporary legal theory, particularly postmodernist legal theory, to reject modernist jurisprudence’s assumption of law’s disciplinary autonomy. Within this enthusiasm for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law, what is less common is detailed analysis of precisely how interdisciplinarity is figured, rhetorically and epistemologically, in the discourse of contemporary legal theory. It is with a view to detailed analysis of this kind that this paper emerges. Its aim is to explore in detail how interdisciplinarity might be figured, and with what consequences, in the jurisprudence of postmodernity. The particular site of this exploration will be Costas Douzinas and Ronnie Warrington with Shaun McVeigh’s Postmodern Jurisprudence: the Law of Text in the Texts of law. Published in 1991, this text remains widely influential – it has become a contemporary classic in its genre. It is not the intention of this paper, however, to represent this text as exemplary. Rather, this paper intends to read this text in its particularity, to focus on its particular vision of postmodern jurisprudence. Specificall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Postmodern Jurisprudence figures interdisciplinarity in terms of genre; and that this understanding of interdisciplinarity is problematised by the unacknowledged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genre – one associated with Jacques Derrida and the other associated with Jean-François Lyotard – which the text invok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project of postmodern jurisprudence – as title and as label – appears rather differently if it is imagined, on the one hand (following Derrida) according to the logic of the passe-partout and, on the other hand (following Lyotard), according to the logic of the differend.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is internal tension should at least give us pause for thought when approaching the complex phenomenon of interdisciplinarity in postmodern legal scholarship more generally.  相似文献   

12.
13.
后现代主义与国际私法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涛 《法学论坛》2003,18(3):107-109
自清末以降 ,国际私法学在中国蹒跚而进。中国入世 ,对国际私法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吸纳西学之精华 ,融入中华之国情 ,化解实践之难题 ,为国际私法学者锲而不舍之追求。而本土化的根基之一就是构造有自身特色的研究进路。晚近对国际私法研究 ,宏观大论者有之 ,探微求证者有之 ,但唯独深究国际私法研究方法者罕见。本专题不期毕其功于一役 ,但若得抛砖引玉之功效亦足矣。  相似文献   

14.
发展权的后现代法学解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发展权是新一代人权的重心,然而发展权并不为西方国家所认可。本文以后现代主义的立意和方法论,从后现代法学的视角对发展权进行解读并对其权利属性、权利重心地位加以证成;指出发展权是超越现代性的必然要求,进而证明发展权是后现代人权的基本形式;在这两个命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发展权是后现代人权法的权利重心,是后现代法学视野中人权实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16.
ENRICO PATTARO 《Ratio juris》2006,19(4):489-500
Abstract. “The Notebook Corner,” edited by Enrico Pattaro, makes its first appearance here as a new section of Ratio Juris. This new section can be described in a sense as an offshoot of the project for A Treatise of Legal Philosophy and General Jurisprudence, a work still in progress composed of five theoretical volumes and six historical ones. The theoretical volumes receive a brief presentation in the paper immediately below, with a specific focus on Volume 1, entitled The Law and the Right: A Reappraisal of the Reality That Ought to Be. This volume is then discussed as well by Rosaria Conte and Cristiano Castelfronchi in the second paper of this “Notebook Corner”.  相似文献   

17.
18.
全球化对传统法理学体系结构的封闭、研究对象的狭隘和理论视角的片面提出了挑战。特瓦宁教授提出要复兴一般法理学,为描绘世界的总体法律图景提供适当的概念工具,为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审视法律现象选取有效的观察视角,为提炼和概括超越特殊法律文化的元语言(meta-language)探求实际可行的道路。尽管他的理论设计是完美的,却难以付诸法理学研究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举办的首届“中国社会法论坛———完善社会法治,构建和谐社会”于2006年6月24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学所以及部分高校等机构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和谐社会与社会法的理论创新”、“劳动法的完善与劳动合同法制定中的热点问题”、“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立法完善”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与环境法”等议题展开讨论。这也是法学所成立社会法研究室以来首次召开的大规模学术研讨会。一和谐社会与社会法的理论创新社会法是我国近年来在完善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