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998年7月泰国货币开始大幅度贬值,从而引发了一场被称为是“90年代继海湾战争、苏联解体、北约东扩后的又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在东南亚各国经济中占三分之一比重①的华人经济在危机中受到强烈冲击,专家估计在很长时间内华人企业会沉寂下来。本文拟从三方面来阐述东南亚金融危机对华侨华人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一、危机与华人经济在危机最严重时,仅香港一地主要华人股票、证券上市公司的市值“缩水”程度超过25%,损失愈3000亿美元②。不同的地区华企受影响的程度不一,印尼和泰国的华企所受影响最大,马…  相似文献   

2.
一、敌视华侨的根源满洲人继承了明朝对华侨的看法和政策。清初,统治者因袭明朝视华侨为“弃民”、“罪犯”、“潜在的汉奸”的偏见。时隔不久,转而视华侨为“政治犯”、“谋反者”、“叛逆”。因为1644年满清入主中原后头四十年中,东南亚华侨直接参与了中国沿海的抗清活动。抗清斗争的领导人郑成功(西人称国姓爷)似乎得到华侨的支持,特别是越南、柬埔寨和暹罗华侨的支持。据说,国姓爷的水师部分取自南洋的船舶,财源也部分源于南洋贸易的收益。当然,这些支持国姓爷的华侨并不讳言其参与抗清活动。他们认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华侨研究,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地域上说,首先是从研究东南亚的华侨开始的;从内容上看,最初是从调研华侨一般状况入手的;以目的而论,当时主要是为了搜集中国和东南亚的情报,以配合侵略中国和“南进”的需要而开展起来的研究。自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产业革命迅速发展,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日本已成为亚洲的资本主义强国,与此同时,日本不断提出海外殖民扩张的要求,发动侵略战争,占领朝鲜、台湾,并显露争霸太平洋的野心。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已有一些“思想家”主张“海外雄飞”、“…  相似文献   

4.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曾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系20世纪上半叶东南亚一带名闻遐迩的华侨企业家、“橡胶大王”。他少年时期赴新加坡随父经商,从事菠萝种植、加工和橡胶、制造等业而获得成功。陈嘉庚致富后不忘苦难中的祖国,欲“尽国民一分子之天职”,除曾加入同盟会、资助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以及倾资兴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希望“教育救国”外,还在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惨案后,义无反顾地领导华侨社会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10月,他发起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病难民大会委员会”,…  相似文献   

5.
一、序言东南亚地区集中了海外华侨、华人的80%以上人口,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华人对居住国的战前与战后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当地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何看待、对待当地华侨、华人的经济地位与经济力量,历来是东南亚各国政府的华侨、华人经济政策的重要课题,从而也是影响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经济发展命运的重要课题。除了泰国之外,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战前都曾经长期沦为西方殖民国家的殖民地,泰国也是西方殖民国家所控制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战前西方殖民主义者为了达到其在殖民地进行“分而治之”的政策目的…  相似文献   

6.
“英属马来亚”是一个历史名词,是二战前英国在东南亚的主要殖民地,它包括现在属于马来西亚国西马部分的马来半岛和现成为新加坡共和国的新加坡岛。“英属马来亚”是除中国以外世界上华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地区),全地区总人口五百多万人中,华人约占了百分之四十五,以闽、粤、琼三省籍人为主。当时的“马来亚”只是英国殖民地,华人中只有少数人属英籍民,其余大部分还是没有公民权的中国国籍的华侨。在国家观念上,马来亚华侨强烈地把中国认同为自己的祖国。即使理论上享有“英移民”身份的“海峡殖民地”(马六甲、新加坡、槟榔屿)土…  相似文献   

7.
对泰国华侨华人现状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泰国是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之一,物产丰富,华侨众多。它的面积共有51.4万平方公里,约等于广东省面积的2.8倍。人口5,500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02人。1987年国民总产值约等于500亿美元,人均所得约900美元,虽然低于亚洲“四小龙”,但它正力争上游,追求“成龙之道”,致力于发展经济和社会建设。生活在这里的华侨、华人、华裔正与泰国人民同心协力,为泰国的繁荣进步贡献一切力量。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是海外华侨华人最集中的地区,全球80%的华侨华人居住在东南亚。因此,东南亚华人研究从来是华侨华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但是真正有所成就,作者必须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科研能力。该项目涉及的问题复杂,难度颇大。 庄国土等著的《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的成果之一,也是福建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第一期)的成果,这是一部由中国学者撰写的有创建、有特色、有份量的学术专著。它的主要价值和特色是: (一)理论“创新”是本书的灵魂。 本书从族群文化视角从总体上探讨…  相似文献   

9.
杨阳 《东南亚》2001,(4):36-41
泰国地处热带 ,雨量充沛、土地肥沃 ,以盛产稻谷而闻名 ,是东南亚主要的产米国家。华侨在泰国经营米业历史悠久 ,其中碾米业是华侨资本最普遍的投资对象 ,可以说泰国华侨对碾米业的投资在东南亚一带是最早和最多的。一、华侨中介商在泰国大米贸易中的形成185 5年 ,暹英鲍林条约的签订 ,开了暹罗史上允许外国人在本国土地上自由经商的先例 ,是暹罗“锁国”大门被彻底打开的重要标志。在 185 5年以前 ,大米已是泰国的主要出口商品。随着鲍林条约的签订 ,泰国日渐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 ,国内广大农村的自然经济解体 ,市场需求导致收购…  相似文献   

10.
李益杰 《东南亚》2007,(1):53-57
潮汕地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海外潮人人数众多,分布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0%以上分布在东南亚各国。据《潮汕百科全书》记载:“在泰国的潮人有350多万人,新加坡有42万多人,马来西亚有48万多人,越南有30多万人,印尼有50多万人……”。①本文初步探讨十九世纪潮汕海外华侨秘密会党在东南亚活动的概况、性质和作用。一、19世纪潮汕海外华侨秘密会党活动概况(一)秘密会党由国内转向国外天地会,其别名三合会、三点会、洪门等,是一个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民间秘密组织,清初创立于闽台一带,嘉庆以后,天地会由福建传入潮州各地。清康熙十三…  相似文献   

11.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的东南亚华侨矿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古有“金洲”之美称。但由于各种原因,丰富的矿藏长期湮埋在地下,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直到18、19世纪,受中国采矿潮的影响和东南亚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才由华侨进行大规模开采。当时,华侨矿场几乎遍及整个东南亚,而尤以缅甸东北部,越南北部、中部,婆罗洲西部最为集中。一、缅甸缅甸是甲国的邻邦。也是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中缅友好关系源远流长。中国人到缅甸经商直至定居也历史悠久。明代中叶以后(16世纪中叶以  相似文献   

12.
在移居国外的少数民族中,南洋(东南亚)华侨的行为和举止最容易被人们过于简单地加以概括。人们总是指责华侨是“东方犹太人”、对其母国以及居住国的政治漠不关心、或采取骑墙观望态度。然而,这样指责南洋华侨缺乏足够的、具有说服力的证据。L.E.威廉姆斯教授出版了一份关于印度尼西亚华侨民族主义的开拓性研究成果,他认为在荷印华侨,特别是在土生华人(Peranakns)当中,广泛传播着一种真正的民族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冷战的历史形态考察东南亚华侨华人与国家关系的特征,即“华人因素”在国家关系中的内涵。在此,所谓“华人因素”指的是,由于华人人口在本地区的存在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的有关华人与中国的政治联想,华人与所在国的民族矛盾。这从中国和马来西亚、印尼及越南的关系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4.
试论印尼华侨、华人的认同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四十五年间,随着东南亚各国及中国的形势发展与演变,印尼华侨华人状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在侨民属性、国籍、民族、政治经济地位与身份,社团、教育、社区结构性质和作用演变的同时,也逐步产生了“认同”转向的问题。看不看得到或承认不承认战后,特别是近二十五年来印尼华侨、华人认同的大转向,关系到我  相似文献   

15.
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归化政策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华侨已多数归化于当地国家,成为当地国的公民,华侨社会的这巨大变化,同战后东南亚国家对华侨采取加速归化的政策和步骤有密切关系。本文拟就战后东南亚国家对华侨归化战略、政策及其对华侨社会变化的影响作一些探讨。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归化的战略和政策战后,东南亚各国先后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了政治独立。东南亚的民族主义在反殖、反帝斗争,争取民族独立中是具有进步性质的。但在独立以后对待异族采取盲目排  相似文献   

16.
“英属马来亚”是一个历史名词,是二战前英国在东南亚的主要殖民地,它包括现在属于马来西亚国西马部分的马来半岛和现成为新加坡共和国的新加坡岛。“英属马来亚”是除中国以外世界上华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地区),全地区总人口五百多万人中,华人约占了百分之四十五,以闽、粤、琼三省籍人为主。当时的“马来亚”只是英国殖民地,华人中只有少数人属英籍民,其余大部分还是没有公民权的中国国籍的华侨。在国家观念上,  相似文献   

17.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海外华侨以空前的爱国热情支持和参加了祖国的抗日战争,为我中华民族最后战胜日本侵略者建立了丰功伟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不仅如此,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华侨又在极为困难艰险的形势下,积极投入到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斗争中去,他们与侨居国各族人民并肩战斗,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历史雄弁地说明,华侨  相似文献   

18.
1937年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性的侵略,1939年德国侵占波兰,欧洲战场开辟。日德建立反共同盟,德军迅速占领荷法等国。日本便趁德在西方大胜之际,对英美作战。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夺得太平洋制海权,然后以排山倒海的攻势,席卷东南亚——太平洋战争爆发,安宁的东南亚也被卷入大战漩涡。1942年初至1945年8月,东南亚人民在日军的铁蹄下生活了三年零八个月。这期间,日寇在东南亚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世人共知的。然而,近年  相似文献   

19.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二三十年间,是华侨经济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时期,也是华侨经济新的发展趋势的萌发时期。华侨最集中的东南亚,也是其经济力量最雄厚的地区。战前该地区华侨企业的成长,可视为战后全球性华人经济发展的滥怎。这一成长既体现为资本规模的扩大、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体现为股份公司的出现、跨行业经营的实施。本文选择菲律宾厦门籍华侨的企业,作为战前东南亚华侨企业的个案实例进行研究。这些企业都是当时较为大型的企业。本文将先对它们分别进行解剖分析,然后再作综合性的研究,将其置于东南亚华侨社会的背景下,适当地进…  相似文献   

20.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在亚洲史上也是有名的历史人物、当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二十周年之际,笔者撰写《郑成功父子时代与日本华侨》一文后,深感到还须撰写《郑成功父子时代与东南亚华侨》一文,才能保持其历史的完整性,不损于郑氏父子与华侨之间固有的历史光辉、郑氏父子时代与东南亚华侨之间的关系实有深入探索的必要。为此,本文拟从四个方面作一肤浅探讨,冀能得玉、在撰写本文中,韩振华教授提供有关资料并以指导,谨以致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