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际冲突与青年话语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结构中的代际冲突与青年话语的变迁密切相关。由于代沟的不可消弭,不同代之间可以表现为三种关系形式控制、疏离与对话,它们分别对应于不同的青年话语形式听话的“乖孩子”类型、不安分的反叛者类型以及独立的先行者类型。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几个代际冲突热点事件的分析,指出当前中国代际冲突的实质在于青年话语的变迁以及主流社会对于这种变迁的不敏感。因此促进代际和谐的关键之一是从制度和文化上赋予青年应有的话语空间和自主权力,加强双方之间的对话,将彼此之间的较量关系转化为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2.
80年代的欧洲大陆,风起云涌,青年抗议运动此起彼伏。率先爆发的是,在1980年一贯遵纪守法、不问政治的瑞士青年在苏黎士举行了近十年来最为猛烈的青年抗议运动;接踵而至的是德国青年1980年至1982年之间在柏林举行的一次声势浩大的占房运动和在法兰克福与当局发生的西线跑道冲突……这些政治冲突打破了欧洲大陆原有的平衡状态,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研究所谓的“愤怒的一代”。历来重视青年研究的社会工作者率先站出来考察和研究这一代青年的现状和本质,试图从理论上对这一代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作出全面  相似文献   

3.
问题所在把青年问题研究中特有的一片混沌整理就绪殊非易事。除了一些零星混乱的研究结果之外,我们尚未见到概括性的理论。“青年”一词本身就不明确,场合不同,涵义也就不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1年)。它既是一种实际情况,又是社会的一种创造。一部青年史,从来就是曲曲折折的,它带有主观随意性,还有若干动荡不定。欧洲进入工业社会以前,农民家庭往往子女过多,父母难以管束,青年人流入城市,形成与成年人迥然不同的团伙和帮会。工业革命加剧了世代之间的冲突。到了20世纪前半叶,在先进的工业社会里,青年期变成一种得到普遍承  相似文献   

4.
当代青年是否具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对此,有的同志认为,正如小学生不可能主动对乘法口诀有兴趣一样,青年也不可能主动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我们完全可以用“棍棒”将青年赶进“天堂”,问题只在于把“棍棒”设计得美观柔软  相似文献   

5.
在新旧体制转换的过渡时期,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之一是,在领导体制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法人体制与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存在着冲突。从表面上看,这是“两心”之间的冲突,而实质上,这种冲突是两种责任的代表者之间的冲突。虽然从理论上讲,企业党组织和厂长(经理)都负有维护国家、集体利益的责任,目标趋向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实践中,所负责任的侧重点却有差别。作为企业法人代  相似文献   

6.
经历过“文革”、“上山下乡”和“四五”运动的那代人,一般被称为第三代人(本文主要指中青年知识分子),突然地在最近几年意识到自己老了,而且这种意识非常的强烈、非常的悲凉,倒不在于年龄形象,也不在于心态,而在于离退休制度的整齐划一的切割使他们的身份和地位的比照系统发生了变化,他们再也不是以学生的身份去面对师长了,再也不是“新人”了,他们开始更多地以“管理者”或“师长”的形象去面对刚刚跨出校门的新一代大学毕业生和在校的大学生(即被称为“第四代”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于是许多矛盾都聚焦在这层关系面上(尤其是价值取向。例如第三代常指责第四代“非理性”、“无根性”,第四代则反诘第三代“政治依附”、“无个性”)。正是站在这个角度上,我们认为新的代差已在经历过“文革”、“上山下乡”和“四五”运动的第三代与没有经历过的第四代之间形成并展开了。  相似文献   

7.
从国內外青年发展理论的交叉视角来考察青年的发展进程,把握当代青年身心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对于培育一代跨世纪“全面发展的新人”,具有现实意义。一国外青年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中,引人注目的是G·S·霍尔的“青年心理危机”学说,这一学说的新贡献在于阐述了“危机理论”(《青年期:它的心理学及其与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纽约1904年)。这一学说认为,青年期的出现賦予青年以自己的特点,将它与童年、少年分割开来。“新的诞生”是一种决裂和彻底的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20,(2)
通过对西方政治思想史三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卢梭、密尔的参与思想进行梳理,考察古典伦理政治观下的参与思想:亚里士多德的“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权利政治观下的参与思想: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折中调和政治视域下的参与思想:密尔的代议制政府理论,以及三位思想家对“参与”与“民主”之间关系的理解。以上论述“参与”重要性的理论都从一个侧面形成了民主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尽管不受限制的参与可能导致的暴政或极权政治的后果令思想家们谨小慎微,但他们仍提倡不同程度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把修辞术看成是一种研究说服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说服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为重要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形式,甚至以前在许多情况下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就等同于说服教育。亚里士多德在《修辞术》中阐述了三种"说服论证",即:信誉证明,情感证明,逻辑证明。这三种"说服论证"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韩浩 《学理论》2009,(32):90-91
通过“经济宪法学”这一词语字面表述,就可以判定认识到此学科是一门新兴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是在政治法律学科与经济学相互交叉、渗透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兴的充满朝气的一门学科。经济宪法学以财产权为其系统理论基石,把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理解为公民财产权与国家财政权之间的冲突,其研究的宗旨就在于解决二者之间的冲突,用经济学的相关分析方法在权利与权力之间寻求一个均衡点。  相似文献   

11.
一 理论分析框架 90年代以来,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1978年至今)的青年发展进行理论研究成为青年研究的一大热点。由单光鼐、陆建华主编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在掌握80年代至90代初期中国青年发展的大量实证材料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有关中国青年发展的理论,即“偏离与吸纳理论”。1994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12个省(直辖市)、100多个市(县)对10000多名青年所做的《中国青年发展状况调查》,就青年在政治心态与社会  相似文献   

12.
《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指出:“各级领导应把对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放到青年工人方面来,”“正规办学,脱产轮训,应逐步成为对企业职工进行系统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我们从实际工作中体会到,贯彻好《纲要》的这一精神,对于加强和改进当前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去年以来,北京市经委系统部分企业采取短期脱产轮训(十天至十五天)的办法,对青年职工进行中国近代史和工人阶级基础知识的教育,目前已经  相似文献   

13.
论青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社会学理论对青年问题的界定、类型、特征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青年问题的界定必须考虑到“认定标准”和量的特征。青年问题的种特性不仅在于其存在性,还在于其发展意义。青年人生发展中的问题是“正常的”,但也有特定的限度,把握这一限度是区分“正常的”、“非正常的”青年问题的关键。青年问题可以从三种形态来理解:社会病理、社会变革和价值冲突。作者分别论述其各自特征、解决方法以及有关理论框架的得失。  相似文献   

14.
一、创立“青年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大体上分,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青年、老年三个阶段。人们常把青年时期冠以美丽动人的言辞,大加称颂,“人生春天”“黄金时代”,芦梭甚至把它称为“第二次出生”。心理学家则把它称为“暴风雨”的时期,“内部危机”、“激动和冲突”的浪漫主义时期,可见它的复杂和重要了。然而,翻开科学的历史,我们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人们已建立了“老年学”,对儿  相似文献   

15.
1989年的政治风波过去之后,青年知识分子中间又涌起一股联系实际,走向基层的潮流。这种潮流早在建国之初甚至建国之前就曾出现,其后时起时伏,反反复复,给人们留下了颇多褒贬。仔细分析,人们的分歧主要并不在于青年知识分子是否应该接触实际,而在于接触实际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渠道” (文中“渠道”皆指青年知识分子联系实际的渠道)。“渠道”作为青年知识分子与实际生活的中介,决定着两者能否有效地结合以及前者受益的程度。因此,透视、反思现行与以往的“渠道”,从而明确科学的“渠道”所应具有的特征,将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1989年7月以来,我们抽调了10多名机关干部对学校、企业、农村青年进行了全面的追踪调查。同时,在全省各级团组织中广泛开展了“当前青年思想状况及对策”的调研活动,先后调查了10000多人次,收到调研论文360余篇。从我们的调查情况和对各地调研材料的综合分析中,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思想态势:从去年的政治风波以后,随着各级党团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当前青年的思想已渐平稳,许多模糊不清的认识和思想疙瘩正在得到澄清和消除。各种偏激和消极的情绪也正在逐步缓解和理顺。青年对今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的政治风波的热情(不涵深层次的)正在淡化或消退。但同时,我们还看到,由于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当前青年政治思想又出现了新的动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东欧时局——大学生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一)不少研究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通过对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青年学生的比较,来论证当前进行思想灌输的重要性。然而,灌输教育是不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方法?”“灌输”是否真能同“启发”、“引导”划等号?我们认为,在当前的条件下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灌输方法时要认其研究它的本来意义。  相似文献   

18.
唐皇凤 《公共管理学报》2011,8(1):114-121,128
中国的地方政治制度创新是一个典型的政治过程,涉及制度创新的各行动主体之间的价值冲突,也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与利益的博弈与均衡密切相关。本文总结和分析了近年来县级人大监督制度创新的具体实践和内在机理,认为人大制度作为多重制度价值体系冲突的焦点,是近年来地方人大制度创新相当活跃的主要原因。在转型中国的制度创新过程中,基本制度设定的原则与精神是制度变迁的前提性约束条件,多重制度价值体系与话语体系之间的相互冲突是制度变迁的动力与源泉,各政治行动者之间的价值、权力与利益平衡是制度变迁最终得以成功实现的根本保障,制度变迁过程是一个典型的政治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三权分立”既是一种政治理论,又是一种政治体制。作为一种政治理论,它主张把政府的立法、行政和司法职权分归相互独立的部门执掌,并认为这是遏止专制和滥用权力、维护人民自由的最有效办法。最早接触分权思想的是古希腊的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当时,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度正值繁荣时期。与东方的专制制度不同,古希腊城邦政治生活的中心不是帝王,而是  相似文献   

20.
用改革和发展打造“和谐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思想,不仅需要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去理解,更要关注它的深刻文化内涵和意义。“和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与失衡、混乱、危机、冲突和对抗等相区别,是指社会的内部结构均衡稳定、社会运行安全有序、社会管理(自我调节)有效顺畅、能够自主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整体状态。就是说,和谐不和谐,并不在于有无内外部差别、矛盾和冲突,而在于自身能否持续有效地解决矛盾、化解冲突和对抗。所谓社会和谐,指的主要是这样的社会结构、机制、运行方式及其效果。可见,“和谐社会”并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