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从此,中国开始陆续参加联合国的一系列多边经济领域的活动,并以四方之一的独特地位,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为推动国际经济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周边及亚太     
伊拉克无条件接受1441号决议 在国际社会的呼吁、劝说以及美国的军事威逼下,伊拉克终于在2002年11月13日接受联合国安理会于8日通过的有关伊拉克问题的1441号决议。此间舆论认为,伊拉克接受新决议是面对美国军事威胁的无奈之举,因为该决议规定,在决议通过7日之内伊拉克必须表示同意接受,否则将面临“严重后果”。 伊拉克于9月16日同意无条件接受联合国武器核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反对美国攻伊的多重考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一意孤行,坚持发动“倒萨”战争,遭到世界上多数国家的谴责和反对。在这场大规模的反战活动中,俄罗斯的表现十分引人注目,它坚决反对美国动武,强调伊拉克问题应在联合国框架内,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加以解决。俄罗斯的主张有两个方面,一是强调伊拉克必须认真执行联合国1441号决议,彻底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二是坚决反对通过外力去推翻萨达姆政权。  相似文献   

4.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并努力实现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和平统一符合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利益,也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繁荣。但是,美国的对台政策无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两岸关系的进程。本文将探讨美国学术界关于美国的台湾政策的观点。在这里,“学术界”这个概念涵盖任何从事和中美关系相关的学术研究的美国学者、研究人员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1990年8月2日,萨达姆的伊拉克大举入侵科威特,随后宣布科威特成为伊拉克的一个省,从而引发了举世瞩目的海湾危机。海湾危机最终转变成一场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联合国678号决议的旗帜下对伊拉克开战。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伊拉克不得不在1991年2月28日宣布接受联合国的所有决议,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军,并与多国部队谈判。美国总统布什也于同一天宣布中止海湾战争。  相似文献   

6.
黄蕊 《当代世界》2013,(11):83-84
一、叙配合销毁化武,民求安宁乱难止9月29日,叙利亚总统巴沙尔表示,遵守安理会相关决议,销毁化学武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0月7日致信联合国安理会,建议组建禁止化学武器组织—联合国联合代表团,落实禁化武组织9月28日决议和安理会决议,以尽可能安全的方式按时消除叙化武。美国国务卿克里10月7日表示"这是一个良好开端"并对叙利亚政府的服从表示赞同。  相似文献   

7.
关于台湾“参与联合国”问题的重点剖析李义虎一、背景和问题1992年,台湾当局把重返关贸总协定放在对外关系的重要位置,1993年则以“参与联合国”作为其“外交”的首要目标。这两大举措标志着台当局的“弹性外交”已超越“金钱外交”的运作阶段,而进入了一个新...  相似文献   

8.
最近台湾悬而未决的选举突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几十年来支撑台湾海峡和平的框架正在解体。除非迅速采用一个经过改良的框架,否则海峡两岸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就会变得越来越大,而美国也很可能卷入其中。不管谁将“赢得”这样一场冲突的胜利,其结果对于大陆、台湾、美国和东南亚来说都将是可怕的。 难题是明摆着的。陈水扁鼓吹自己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由于一个世纪以来一直怀有实现领土统一的民族夙愿,中国决不会允许台湾在  相似文献   

9.
从国际法论台湾“参与”联合国的非法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国际法论台湾“参与”联合国的非法性刘文宗台湾当局为了实现其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图谋,挖空心思,竭力推行所谓“弹性务实外交”,把“参与联合国”作为其重要战略目标,企图通过这一活动,向全世界表明台湾已实际上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从而将中国...  相似文献   

10.
“一个中国”内涵与两岸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众所周知,当前两岸关系僵局无法打破,两会商谈机制无法启动,障碍就在于台湾当局拒绝承认和接受一个中国的原则,更具体说则是拒绝承认和接受“九二共识”。至于如何来表述“九二共识”,中国大陆方面的认知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其出处见于“海基会”的来函;而台湾方面则是执政的民进党不承认有“九二共识”,只承认有“九二精神”或“九二成  相似文献   

11.
1996—2005年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不平凡的10年,贯穿这10年发展的主线是两岸围绕要不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进行复杂而激烈的“统独”大对决,10年的较量测试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各方的底线和能量,大陆牢牢掌握打击、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战略优势和有利条件,美国插手台湾问题的程度加深,“台独”走向衰落。这10年是两岸关系发展无法回避的必经阶段;对大陆而言,“促统”越不过“反独”的阶段;对台湾而言,  相似文献   

12.
郭新宁  张露 《当代世界》2009,(11):40-42
2009年9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联合国核裁军峰会上提出了“建立无核武世界”的决议并得到了全体与会国家的同意。自此,一个新的国际政治话语——“无核武世界”将成为这个秋季乃至未来世界舞台上最吸引人眼球的主张,但同时它也可能是迄今为止最难实现的主张。作为这一主张的提出者,奥巴马本人及其领导下的美国也因为这一新理念的提出而再次成为了世界焦点。一石激起千层浪,美国态度的重大转变引发了广泛争论。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奥巴马的“无核武世界”的主张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新的希望,激发起人们对于核武器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一个中国”的结与解王升*一、引言海峡两岸关系在政治层面陷入僵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可否认的是,两岸在“一个中国”上的分歧是最为突出的原因之一。祖国大陆方面一以贯之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独立”、“分裂分治”等...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邓小平先生提出这一伟大构想的时候,存在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背景,即当时海峡两岸官方都共同遵守“一个中国”的原则,具体言之即两岸都坚决主张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作为第  相似文献   

15.
妄称解放军封锁台湾周边海域对金门马祖实施两栖攻击来自台湾东部的打击美国军事专家炒作解放军海军攻台新战法描绘“台海战争”的图景,发布各种版本的“台海战争预言”是美国各研究机构和一批所谓“中国问题专家”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近年来,无论是作为智囊机构的兰德公司,还是美国其他一些政策研究机构、学术研究机构,总是每隔一段时间就推出一个“台海战争预言”。这些“中国问题专家”们站在美国的立场上,从美国的角度出发,或是以  相似文献   

16.
论战后初期美国对台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战后初期美国对台政策的演变刘红*台湾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而之所以长期悬而未决,且有越来越复杂的趋势,则完全是由于美国介入中国内战、干涉中国内政、插手中国内部事务的结果,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美国“弃蒋”政策的提出1...  相似文献   

17.
许多学者认为,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是一种集体安全。笔者对此持不同意见。联合国维和的定义与集体安全概念存在偏离。半个多世纪以来,联合国维和经历了宪章制度模式、“联合一致共策和平”决议模式、哈马舍尔德模式(第一代维和模式)、第二代维和模式、第三代维和模式五种类型,这些运行模式均与集体安全存在较大的不同。联合国维和所形成的“中立性”、“非武力性”、“自愿性”及“宽泛性”四大特征,也表明维和与集体安全相去甚远。基于集体安全理念而组建的联合国维和,已经突破了集体安全的范畴,更接近于国际危机管理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国际格局和台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格局和台湾问题张祖谦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台湾问题夹杂着复杂的国际因素。毛泽东主席曾经指出:“台湾问题很复杂,又有国内问题,又有国际问题。就美国说,这是一个国际问题……”①鉴于美国在国际格局中的...  相似文献   

19.
张华 《台湾研究》2014,(3):70-78
美国对台湾“政治安排”的政策对“合情合理安排两岸政治关系”有重要影响。美国对台湾政治定位的政策是“认知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台独”或“两个中国”,但同时又“对台湾地位不持立场”。在两岸关系的解决方式方面,美国对台湾的前途持开放立场,但认为应透过对话和平解决,且要尊重两岸民众的意愿。美国这一政策增加了对统一前两岸政治关系做出“合情合理安排”的难度,但在某些方面与大陆对台政策也有一致性。目前,两岸应充分利用这些相契合的政策,推进两岸政治关系做出“合情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20.
美国与冷战后的“新干涉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对外干涉,发源于美国文化传统中“美国例外论”所产生的强烈使命感以及由此形成的美国外交中的理想主义传统。冷战后美国积极推行“新干涉主义”,且干涉的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是以“人道主义”为由利用联合国对外进行军事干涉。由于借助联合国的名义,美国的干涉行动被披上了合法的外衣。美国所拥有的巨大军事实力又是其他国家难以抵挡的。因此,“新干涉主义”对主权原则所造成的巨大冲击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