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今年2月19日是“一国两制”的设计者——邓小平逝世10周年。“一国两制”理论在经历20多年的实践,尤其是港澳相继回归祖国后,其具体指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效促进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与港澳的资本主义制度协调共处,保持港澳的长期繁荣和稳定;二是准确把握海峡两岸关系走向,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前者属于国家的有效管理问题,由于已步入预定轨道而相对容易掌控;后者属于国家的完全统一问题,由于台湾政局更替、国际势力干涉等因素而具有较大变数。因此,当前对“一国两制”战略思想的政策研究与应用,主要集中在两岸关系的战略层面。  相似文献   

2.
融合发展在多元功能主体、动力运行机制和预期目标设置上展现出不同于和平发展的底层逻辑,为新时代推进两岸民主协商、精准校正“两制”台湾方案的理论定位提供了绝佳的观察视角。在本体论上,“两制”台湾方案是制度耦合机制和协同共治制度。在方法论上,“两制”台湾方案优化利益分配和规范权利保障。在价值论上,“两制”台湾方案追求完全统一、持续安全和共享发展。融合发展、和平统一与“两制”台湾方案之间存在相对的理论和政策边界。当下,以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例深入推进三者的实践互动,对于加快和平统一进程和“两制”台湾方案的实质启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国两制与中国统一曹治洲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的以“一国两制”的方案解决台湾问题、完成中国统一的方针,台湾当局一直持否定和反对立场,并认为“一国两制”的方案“是不适合中国的”①,是“谎言欺世”②。但是,当我们对台湾问题产生以来的两岸关系历史与现...  相似文献   

4.
“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最佳模式余克礼二十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大胆、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解决中国统一问题的基本构想——“一国两制”。经过近二十年来的实践、论证,这一伟大构想已经发展、完善为邓小平理...  相似文献   

5.
“一国两制”不仅是关于中国国家统一的制度设计,也是对两岸四地未来现代化发展图式的宏大构思。这一创造性构想的提出,既与邓小平的个人特质有关,也有现实的前提和科学的方法论依据。作为一种“理念型”建构,“一国两制”构想及作为其体现的《基本法》,可以也需要在“一国两制”之香港澳门实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余克礼 《台湾研究》2002,(4):1-3,41
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国共产党进入新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列专章专门论述了“一国两制”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问题。报告充分肯定了“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并就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做出了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论断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内容丰富,  相似文献   

7.
<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对中国的国家统一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一国两制"首先在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落实,实现了香港、澳门回归;二是把两岸关系从全面对峙推入和平交流轨道,启动了两岸重新融合的进程,也为两岸关系带来了广阔的和平与发展空间。经过30多年的实践与发展,"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实施多年,分别形成了香港模式与澳门模式,  相似文献   

8.
姚建萍 《工会博览》2010,(5):99-101
恩格斯在其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科学分析了国家的起源,本质及国家的未来走向。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与发展,尤其表现在国家职能突出社会职能和国家统一突破单一制度这两方面。根据马恩的经典国家学说及新时期邓小平对国家学说的发展,结合当今的实践,评折对国家学说的错误理解,以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相似文献   

9.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已经逐步在中国大地上成为了现实。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进一步深入探讨“一国两制”方针的深层理论内涵,从历史发展的高度展望其光辉的未来前景,将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方针的历史作用和伟大意义。 一、“一国两制”方针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  相似文献   

10.
"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是一种理论建构型模式,包括静态模式和动态架构。动态的"台湾模式"按其内在逻辑可分为"统一模式"和"实践模式",前者是两岸走向统一过程的方式、步骤及组织形式,可具体分为和平发展阶段、政治谈判阶段、统一前的过渡阶段;后者是统一后"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实施方式、状态和经验归纳。从根本上说,"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是由两岸共同构建的国家统一和国家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决策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了。1997年香港回归,率先垂范,付诸实践,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举世瞩目的创举。1999年澳门回归再度向世人证实“一国两制”务实可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分三步走战略迈出两步后,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亦将更  相似文献   

12.
“一国两制”之所以可以在香港回归之后,继续维持其繁荣与稳定,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北京将香港在1997年之后的“繁荣与稳定”视为政策成功的关键,因而给予大力的支持,这就使得十余年来,“一国两制”的成功得力于北京片面的努力,从北京到香港都忽视了香港对维护“一国两制”应该存在的责任。本文认为北京和香港应该将“一国两制”,视为一种在国家典范下的新制度,欲使“一国两制”成为不同于“一国一制”的制度,香港不应对抗“一国”,更应该与“一国”合作,才能使“一国两制”成为香港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刁姝 《法制博览》2015,(2):217+215
股权回购协议作为保护股东和投资者利益的制度创新,已然成为实现公司决策合理性与公平性的重要内容。反观传统理论对这一做法的否定,现代法治理念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为其找到充分的可行性依据。公证模式下的股权回购协议不仅提高了公司运转的效率,也为预期利益的实现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可能存在困境与风险。因此,需要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避免不适当的行为影响其效果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张凤山一、“一国两制”在理论上的意义“一国两制”是全党全国对台工作的根本方针,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说:“建设社会主义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  相似文献   

15.
论“一国两制”统一中国的可行性与最佳性余元洲研究“一国两制”统一中国方案的可行性应从研究它的可能性开始。虽然,可能性并不等同于可行性,但它是可行性的前提和基础。换句话说,只有可能的东西才有可能是可行的。那么,按“一国两制”构想统一中国的可能性如何呢?...  相似文献   

16.
从1908年开始,列宁对“取消派”破坏党的统一的错误行为展开了深刻的批判,围绕促进党的统一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观点。具体表现在:批判“取消派”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论,强调必须捍卫以马克思主义为共同思想基础的统一;批判“取消派”否定党的革命纲领和策略的错误行为,强调在政治上与党保持一致是实现党的统一的根本要求;批判“取消派”否定党的秘密组织的派别独立活动,强调没有统一的组织就不可能有统一的党;批判“取消派”不服从党中央领导的言行,强调维护党中央权威是实现党的行动一致的保证。列宁的这些主张有效地捍卫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统一,对中国共产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香港回归与两岸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回归与两岸关系李家泉*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理论,至今有十几个年头了,这一理论已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两制”理论在港、澳问题上的实践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创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执政党"概念源流考——兼论毛泽东的"革命党"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与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紧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针对无产阶级政党使用“执政党”概念。列宁、斯大林首先在苏联一党制条件下确认共产党是苏维埃政权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关于“执政党”概念使用的曲折过程,与毛泽东的“革命党”思维有关,也与对多党合作制度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发展密切相关。今天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理论,是毛泽东的“革命党”思维和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发展的结果,也是多党合作制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从提出到现在,已有20余年。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国家统一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集全国人民智慧、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客观分析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后所得出的重要结论。在纪念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重温并研究邓小  相似文献   

20.
张英侠 《工会博览》2011,(3):152-153
邓小平全面的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新的高度.在信念论层面上,邓小平坚持社会主又的必然性与优越性相统一;在本质论层面上,邓小平坚持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相统一;在实或论层面上,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人民根本利益相统一;在认识论层面上,邓小平坚持真理与实践相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