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方鹿 《学习论坛》2008,(12):58-62
程朱理学经学观的特性集中体现在"由经穷理"、我注"四书"方面,这既含有整个宋明理学以己意说经的经学观的共性,亦具有程朱理学重视"四书",以己意解"四书",从中阐发义理和天理的经学观之个性,并与陆王心学以经书为吾心的注脚的经学观相区别。  相似文献   

2.
在明中叶哲学派别上,廖纪基本上属于王阳明的实心实学流派。在哲学理念特别是心性学说上,廖纪同王阳明甚为相近,是明中叶实心实学流派中的重要成员。在经典文本上,廖纪与王阳明都是高举《礼记》中的《大学古本》批评程朱的《大学今本》,高举《中庸古本》批评程朱的《中庸今本》。在性学上,廖纪与王阳明都主张性一元论,极力批评程朱学派的性二元论。在心学上,廖纪与王阳明都从"体用合一"的"实心"论高度继承与补充了程朱学派的"心论。"在经世实学上,廖纪和王阳明一样,也大力提倡"爱君之诚,忧国之心"的"明德亲民"论。  相似文献   

3.
论邹衍五德终始说的思想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珏  胡新生 《理论学刊》2006,(12):97-99
战国时代阴阳五行学派的创立主要得力于齐国的邹衍。邹衍的主干学说“五德终始说”是在战国后期各派学说高度发展和燕齐滨海地区“奇谈怪论”较为活跃的时代条件与地理背景下形成的,是对相关的传统思想资料加以继承、改造和发展的结果。邹衍“五德终始说”的思想渊源大致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思想,即“五德转移”、“治各有宜”和“符应”的思想。这三个思想分别来自流传已久的阴阳变化与五行生克的观念,古老的天文历法学、物候学、时禁惯例及相应的顺时布政观念,以及自然灾异与政治举措互通互渗的天人感应观念。一阴阳五行观念起源很早。现存…  相似文献   

4.
潘富恩 《学习论坛》2005,21(12):60-62
“吕学”是南宋时期浙东地区,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的学说思想,它有着“中原文献之传”的家学和家风。它留意复杂的自然现象“天之文”和社会现象“人之文”,对传统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作了辩证的理解和诠释。认为天地万物乃“各得其所”与互为“兼容”、和谐发展、共生共存。人际交往上主张“泛观广接”求同存异,反对“道不同不相知”的观点,力求达到互解互谅,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5.
王飞 《学习月刊》2013,(2):32-33
养德与成德是宋明理学的中心议题,程朱注重德性“出于天”,而王阳明则强调德性“系于人”,前者赋予德性以先验性质,诉诸于外一“格物致知”,后者则视德性为良知所有,诉诸于内一“致良知”。王阳明的这种观点与主体的成德功夫紧密且具实践意义。本文以集中阐述“良知”的“钱德洪录”为中心,讨论“良知”说所蕴含的化德性为德行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周良英 《新湘评论》2007,(12):38-38
周敦颐,湖南道县人,中国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之一、濂溪学派创始人。早在近千年前,他就主张“阴阳里而后和”、“天地之气感而太和”、“政善民安则天下之心和”,并从“天道合一”、“宽容”、“无欲”和修德四个角度,系统论述了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自身身心和谐。周敦颐“和”思想中的精华,历经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讲求实效精神与浙江制度创新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讲求实效,注重功利”是浙江传统文化精神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浙江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大多提出过重要的经济思想和发展经济的主张,形成了“义利并存”和“工商皆本”的精神遗产,其中南宋以后兴起于浙东的事功学派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事功学各派如永康学派、金华学派、永嘉学派的学说虽有不同之处,但他们的学术本质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主张学术与事功的统一、实事实功、学术的目的在经世致用。浙东学派的“讲求实效、注重功利”的精神无疑浸润于浙江民间的社会实践和思想观念中,是对当时地方社会心态的概括与提炼。浙…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儒学发展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是以孔子为宗师的思想学说的发展;二是以“六经”为法典的传注训释学的发展。研治中国儒学循此两条线索,思想贡献与典籍贡献并重,传注训诂与义理学说并重,汉学与宋学并重,方能较为准确、均衡、系统、完整地反映中国儒学发展的历史面貌。从中国儒学发展的基本事实出发,作者认为儒学发展有五大阶段:1.先秦——中国儒学的奠基时代;2.两汉——儒家经学的独尊时代;3.魏晋隋唐——儒、道、佛斗争与交融时代;4.宋明理学——儒学发展的新阶段;5.清代——中国传统儒学的清理与总结时代。  相似文献   

9.
浙东学派的经世之学和浙江区域文化中的务实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入世--经世"是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文化中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由黄宗羲开创的浙东学派,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经世致用文化传统相结合的思想成果.随着明清之际浙东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社会的兴起,黄宗羲等浙东学派的学人,立足新的现实,他们以市民社会的生活规则,而不是以宗法社会的生活规则,对儒家的传统的经世思想作了重大革新,形成了全新的经世观念,提出了切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公私观、经济观、富民观、义利观.由于切合发展商品经济的社会要求,这些观念300多年来成了工商意识发达的浙江人的文化自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传承,强调个性、能力、功利、公私兼顾、务实创新成为浙江人文精神的特质.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这种经世务实的人文精神在浙江区域文化中得到新的发扬,发展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浙江精神".  相似文献   

10.
汪志强 《探索》2002,(4):8-11
恩格斯曾经指出任何一种思想,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毋庸置疑,毛泽东建党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但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哺育了毛泽东,锻造了他“睥睨六合,气雄千古”的文化性格,使其建党学说深深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因此,吸收、改造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形成和发展毛泽东建党学说的重要一环。中国传统文化的张力在毛泽东建党学说中的凸显,使得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具有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毛泽东建党学说的这种联系,对于新时期党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王阳明、刘宗周、黄宗羲三人本体工夫学说的学理解读,本文指出:王阳明“合本体工夫而一”之说,涵有两大思维向度,即“一悟本体即是工夫”和“由工夫见本体”。刘宗周、黄宗羲师徒二人承续了“由工夫见本体”的工夫路向,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何涛 《新长征》2011,(1):58-59
一、我国古代和谐思想的范畴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和”与“谐”同义,而“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思想贯穿于我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和各家各派之中,积淀为文化的基本精神,且历久弥新,不仅闪烁着东方式的哲学智慧,显示出独特的理论价值,而且在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前,台湾存在两种侧重不同的儒学传统:一是处于被压制状态的明郑时期郑成功、陈永华倡导的以传经为主,注重经世实学的传统,强调振兴台湾、反抗外族侵略、反清复明的汉民族精神;二是清治时期康熙皇帝、陈I等人提倡的以理学为主,重视道德修养的传统,强调忠君明伦的大中华民族主义.鸦片战争后,面临 西方列强的侵略,这两种儒学传统逐渐合流,重构成重视经世实学发展实业,强调道德伦理安定社会秩序的儒学思想.从而形成团结各族人民、共同抵抗外来侵略的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程朱学派的德育方法论——中国德育思想研究系列之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程朱学派是指由北宋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奠其基,南宋朱熹集大成的理学及理学家群体。程朱理学是对先秦、汉唐时期儒学加以改造的结果,它是一种伦理绝对主义、道德训练主义的学说,以道德教育为核心。  相似文献   

15.
墨家创始人墨子的人学思想非常丰富并呈现出与其他学派明显不同的特点。墨子人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在于对生命个体存在的肯定 ,而“赖力”论是其思想基石 ,“兼爱”则是墨子人学思想的具体展开。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经学时代儒家的经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亚利 《理论学刊》2004,5(4):53-58
我国经学时代的儒家具有经世特征。首先,这个时期儒家虽然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形态,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学统,从这个学统来看,具有经世特征。其次,从这个时期儒家的“内圣”、“外王”两条不同路径学者的经世精神来看,具有经世特征。最后,从这个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文化大总结来看,具有经世特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的经世特征决定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使它成为伦理——政治型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两个“务必”是毛泽东在全国革命胜利前夕向全党发出的谆谆告诫,是毛泽东总结中国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成果,是毛泽东对中共斗争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全党和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道”是老子思想的基础。他认为 ,“道”是世界的本体 ;“道”指规律性 ;“道”的基本属性是“自然无为”。“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老子强调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精辟之处在于他将有为与无为 ,成与败 ,得与失等辩证地统一起来 ,成为改造世界借鉴的方法论。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对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定位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明朝中叶曾“风行天下”的泰州学派,史学界评价不一。史学家翦伯赞赞誉“以王艮、颜钧、梁汝元、李贽等为代表的王学左派,不仅对程朱理学更加反对,而且对君主专制政体和封建理教也给予尖锐的抨击。王艮等比较能接近人民,同情人民,他们的学说已经多少改变了原来巩固封建统治的性质,甚至被统治者视为‘导端之尤’”。而史学家任继愈则认为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把王守仁的学说更向右发展了,它的社会作用也是消极的”,“为统治阶级在人民中起了麻痹的教育作用”。两说大相径庭,肖(?)父、李锦全肯定了“泰州学派‘布衣倡道’的实践活动和‘造命’‘易命’(王艮)的个别言论”“闪耀主体能动性的思想光辉”。究竟如何正确评价泰州学派的历史作用?“必须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恩格斯),采用以唯物史观为前提的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从具体的社会和哲学矛盾运动中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20.
民本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轼在传统儒家学说基础之上 ,融合道、法等各派学说 ,创新出独具特色的民本思想体系 ,并在具体的施政实践中对其民本思想做了充分的演绎 ,这其中又以在杭州任上的表现与作为最具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