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的国家,历史上发生的自然灾害不计其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极为重视救灾工作,把救灾工作作为关心群众疾苦、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大事来抓,确立了“以防为主,防救结合”的救灾总方针和“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基本方针,建立起“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上下级分级管理”的救灾工作机制,并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情况进行调整完善,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救灾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突发性灾害治理是政府社会管理的基本职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年机构改革后,中国救灾工作体制进一步完善,已基本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分工、对口管理、相互配合、社会协同的科学救灾工作管理新体制"。随着经济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政府逐步退出一些领域,非营利组织(NPO)开始在我国社会活动中发挥作用。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救灾活动中,NPO已经开始发挥它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突发性灾害治理是政府社会管理的基本职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年机构改革后,中国救灾工作体制进一步完善,已基本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分工、对口管理、相互配合、社会协同的科学救灾工作管理新体制”。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为总理的周恩来多次不避艰险、亲临一线靠前指挥,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导,并形成了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一系列思想: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注意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及时化解风险隐患,寻找规律总结防范方法;尽最大可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引导安抚群众情绪,依靠群众智慧和力量战胜危机;健全完善组织领导体系,推动形成党和政府为主导、军队为重要力量、群众生产自救的救灾格局;要求干部深入实际、靠前指挥、敢于担当,不断提高干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能力,并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干部考核评价。这些思想对新中国防灾减灾救灾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建国初期,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党领导人民开展了以生产自救、节约度荒、群众互助、以工代赈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救灾运动.其中,救灾募捐工作不仅在物质上给灾区以有力支持,而且在精神上给灾民以极大鼓舞.既弥补了建国初期国家财政紧张、救灾经费严重不足的缺陷,又广泛发动了人民群众.依靠社会力量抗灾救灾.考察建国初期党的救灾募捐工作对研究建国初期灾荒史、抗灾救灾史及社会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红十字救灾学是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必然结果,做好红十字的理论研究更是红十字事业深入发展的现实要求。中国红十字救灾学以实现灾害损失最小化、追求社会效益的终极关怀、寻求与救灾学的契合等为研究目标,研究任务是建构红十字救灾学的基本框架、研讨红十字会与救灾学的基本关系、救灾技术方法等,将救灾与备灾理念、灾害信息机制、制度与法律设置、救灾应急机制、资源动员与开发机制、救灾管理、备灾工作、救灾绩效评估机制等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灾害学、社会学、法学、文化学、传媒学等研究方法,等等。  相似文献   

7.
“不饿死一个人”是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救灾的政治理念、动员口号和力图达到的救灾效果。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宣传和贯彻“不饿死一个人”的政治理念,注重组织灾民恢复和发展生产。这既提升了灾区干部群众“生产自救,就地坚持”的信心,也防止产生干部漠视民命的偏向和灾民依赖政府救济的倾向。灾区政府将生产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以“不饿死一个人”为动员口号与具体要求,形成生产自救、节约渡荒、社会互济、以工代赈和国家救济的救灾新模式。党领导生产救灾的实践,不仅保证灾民安全地渡过了灾情,而且促进农业增产和公粮征收,有效落实城市领导乡村、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乡村救灾是中共及其新政权首次乡村社会危机的应对与治理。国家与农民在乡村救灾中既有共同的目标预期,也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这就决定了国家以政权为后盾建构救灾语境下与农民关系的同时,农民也以自身的方式去影响救灾语境下同国家的关系。乡村救灾语境下国家与农民关系呈现出协同性和差异性的双重特征。这种双重特征,是乡村救灾中国家与农民利益博弈的结果。对这种双重特征关系模型的检视,促成了中共加快乡村集体化的理论思考和实践进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刚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面临着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为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救灾渡荒措施,最终战胜了这场灾荒,为新中国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刘星 《当代贵州》2010,(7):38-39
3月12日,福泉市委组织部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捐款,积极履行抗旱救灾工作职责。为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抗旱救灾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该市组织部门以“千名干部下基层、抗旱保苗夺丰收”活动为契机,积极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捐款1840元.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救灾减灾事业走过了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研究其历史演进,一方面可以深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另一方面可以提醒人们汲取经验教训,提高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2.
“要看到差距,统—认识,保持救灾的精神状态、救灾的工作势头,不松劲、再加劲、用足劲。”3月17日,省委书记刘奇葆在传达全国“两会”精神时提出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包含着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同自然灾害斗争的过程中,从拒绝国际救灾援助到逐步接受,再到主动呼吁,充分展现了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工作融入国际社会的不平凡历程。  相似文献   

14.
2月23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抗旱救灾动员大会,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全力打好打赢抗旱救灾保民生攻坚战,努力确保大灾之年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5.
自然灾害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并将与人类相始终。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十分复杂,自古以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的灾害形势也十分严峻。为此,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灾救灾运动,取得了救灾工作的重大胜利,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之一。自秦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为了巩固政权,维持社会稳定,保证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始终把救灾防灾政策,也就是史书上说的“荒政”,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17.
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府拒绝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没有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改革开放初期(1980~1986年),中国应对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出现调整和反复.1987年以后,中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逐步走向规范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共领导集体执政以来,相关政策规范进一步趋向法治化;更加重视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协作;相关政策的操作手法越来越快捷和灵活,这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8.
《支部生活》2011,(10):14-14
今年以来,我省昭通、曲靖等9州市干旱灾情较为严重。为体现省委对灾区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关怀,省委组织部从代省委管理的党费中拨发400万元给受灾较严重的9个州市,帮助受灾地区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抗旱救灾,并向奋战在抗旱救灾第一线的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表示亲切慰问。  相似文献   

19.
孙瑞灼 《奋斗》2008,(7):60-60
日本堪称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然而.每逢震后国民总能镇静救灾,成功将震后伤亡、损失降到最低。日本是如何做到的呢?  相似文献   

20.
8月以来,岳池县出现持续无雨高温天气,致使许多溪沟断流、塘堰干涸,农作物大面积受损。部分地方人畜饮水困难。广大党员始终奋战在抗旱救灾最前沿。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县级部门选派200余名党员干部组建44个抗旱救灾志愿者服务队,深入44个乡镇,开展结对帮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