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光复初期台湾出现的《前锋》、《台湾文化》、《创作》等刊物以及《和平日报》、《新生报》等报纸副刊为主要考察对象,论述当时一度出现的争相介绍、研读鲁迅的热潮,其形成和消退的过程及原因,并指出它显示中国新文学优良传统在台湾播迁和赓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赵勇 《同舟共进》2011,(11):76-77
我知道罗大佑,大概是在1980年代中前期。那是一个台湾校园歌曲风靡全国的年代,他的《童年》随着《外婆的澎湖湾》、《踏着夕阳归去》、《橄榄树》、《乡间的小路》、《小雨中的回忆》等走进了我的视野。台湾校周歌曲以清纯、婉约、追求诗的意境见长,而《童年》在其中更显得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3.
作为大陆台湾研究领域的重要刊物,《台湾研究集刊》所刊发的历史类论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陆台湾史学界的历史与现状。本文通过梳理25年来的《台湾研究集刊》史学论文,概括相关论文所涉及领域与研究重点的历史演变,从一个侧面了解与分析大陆台湾史学界的历史、现状及特点,乃至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杨忠英 《台声》2011,(12):37-37
庄奴原名王璨羲,1921年生于北京,是台湾著名词作家,堪称台湾词坛泰斗,在台湾和大陆都家喻户晓。我们耳熟能详的《甜蜜蜜》、《又见炊烟》、《小城故事》、《小村之恋》、《冬天里的一把火》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即为他老人家所作。  相似文献   

5.
何大欣 《台声》2003,(1):24-24
冬去春来,不经意间《台声》杂志迎来了20华诞的喜庆日子。说起《台声》杂志与江西的关系,我这位在江西红土地上生活了30余载的台湾乡亲,自然记起了其中的许多故事——  相似文献   

6.
1979年1月1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呼吁两岸就结束军事对峙状态进行商谈,表示在实现国家统一时,一定“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三十年来,特别是去年国民党在岛内重新取得执政权后,在两岸的共同努力下,祖国大陆同台湾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快速发展,两岸政党之间也成功开启了对话和交流,台海之间如今更是基本实现了全面直接的双向“三通”。两岸关系初步呈现良性互动的积极态势,  相似文献   

7.
何标 《台声》2003,(1):17-17
《台声》作为沟通两岸的综合性刊物,20年来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仅以我撰写的有关两岸文学方面的作品来说,就发表过十几篇。记得最早一篇是1984年第5期刊载的《鲁迅先生与台湾青年张我军》,这篇文章首次公布了76年前台湾青年张我军登门拜访鲁迅先生的经过以及在交谈中鲁迅对台湾青年的高度评价;并附有张我军赠给鲁迅4份《台湾民报》原件的照片,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样难得的资料,出现在我写的《喜迎<乱都之恋>归来》、《6O年前北京———台湾一座“桥”:读<少年台湾>创刊号》,《张我军与“新野…  相似文献   

8.
聚焦港澳台     
《小康》2009,(9):20-20
澳门《新华澳报》温家宝向崔世安面授“锦囊三宝”;台湾《天下杂志》要命的水;台湾《商业周刊》台湾“富二代”的故事;香港《亚洲周刊》菲律宾首位戈总统科拉桑逝世;《台湾光华杂志》阿里山拨云见日。  相似文献   

9.
《台湾日日新报》对近代中国大陆的报道以政治人物与政局方面内容居多。这些报道有特定的对象,其中关于张学良的报道数量仅次于蒋介石。这一现象主要不是源于台湾民众关注张学良,而是日本对东北的侵略野心。该报试图通过塑造张学良的“亲日”形象抵制东北易帜;易帜后张学良形象的捩转,是该报反对中国统一的表征;“九一八”事变后,该报又以“暴虐将军”张学良粉饰日本侵华。由此观之,贬抑、诋毁甚至妖魔化中国,抬高、粉饰日本是《台湾日日新报》相关报道的核心目的,借以为殖民当局割裂两岸、同化台湾乃至战争动员等图谋服务。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两个充满宗教情怀的舞蹈节目引人注目、令人感动。一个是大陆的《千手观音》,另一个是台湾的《水月》。  相似文献   

11.
6月29日,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的一项影响深远的重要成果,受到台港澳及海外舆论热评。舆论评析之热烈为近年来少见。台湾《联合报》、《中国时报》、《工商时报》、《旺报》、《联合晚报》以及东森、TVBS等电视媒体;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0,(7):6-7
据台湾《远见》杂志的最新民调显示,6月台湾民心指数调查结果为43.5,其中政治信心指数47.3、经济信心指数(ECI)39.6,与5月相较,本月台湾民心指数上升0.5点,其中政治信心指数微升0.1点,经济信心指数上扬0.8点且再创2006年6月调查启动以来的新高点。  相似文献   

13.
美国《与台湾关系法》企图通过长期维持“两岸分离现状”保护美国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范围的霸权利益,反映了美国强权政权竭力延缓中国统一进程的实质。《与台湾关系法》深层次伤害中国人民心理,影响了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给台海地区带来不安定因素;美国流行的同《与台湾关系法》相关的“维持两岸军力平衡论”、“售台防御性武器是台湾防卫之必需论”、“优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论”等违背政治现实,损害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4.
梁爽 《台声》2014,(2):75-75
小学时,对台湾的印象在语文课本的《日月潭》里,在《外婆的澎湖湾》的童谣中;初中时,隐约征邓丽君“靡靡之音”里,在琼瑶荡气回肠的爱情小说里;高中后,听过了张震岳的“忠孝东路走九遍》,罗大佑的《鹿港小镇》;大学时,认识了那个来自淡水擅长“绕舌”曲风的周杰伦,看过了李安拿下首个华人最佳奥斯卡外语片奖的《卧虎藏龙》,曾几何时追看过《流星花园》后去校园操场看流星雨……  相似文献   

15.
张光正 《台声》2003,(2):33-33
为纪念先父张我军先生百年生辰,我在北京编辑出版了《张我军全集》和《近观张我军》两本书。有关的事情,在《全集》的“编者后记”和“编后话”中,已经说过,不再赘述。现《张我军全集》由人间出版社在家乡台湾,用繁体汉字重排出版,这将满足岛内台湾文史研究学者和台湾文学爱好者的需求,也将告慰于葬身故土近半个世纪的先父英灵了!张我军先生自1955年逝世后,有20年左右在台湾毫无声息。直到上世纪70年代,台湾一些文化工作者,为倡导乡土文学,反驳台湾当局推行文化专制,抹杀台湾本土文学早已存在的事实,张我军和其他一些…  相似文献   

16.
周舒 《今日广西》2010,(15):28-29
从《乡土》、《太极》,到已经创作了30年的《人间》系列,华人雕塑家朱铭,他以自己的方式与各种材料进行着对话。 如果非要给当代华人雕塑家排一个座次,朱铭应该排第一。即使对朱铭这个名字不熟悉,但香港和台湾诸多地标建筑前的《太极》系列雕塑,大多数人应该不会陌生。  相似文献   

17.
台湾革命同盟会是抗日战争时期台湾同胞在祖国大陆建立的抗日爱国政党,由台湾革命团体联合会、台湾革命党、台湾青年革命党、台湾国民革命党等4个抗日团体联合而成,以“以集合一切革命力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光复台湾”为宗旨。先后以《新台湾》、《台湾民声报》为机关报。领导人主要有李友邦、丘念台、谢东闵、李纯青、宋斐如、李万居、谢南光、黄朝琴、游弥坚等。  相似文献   

18.
卢谦 《两岸关系》2010,(8):63-64
最近台湾媒体《壹周刊》爆出猛料,陈水扁之子陈致中涉嫌招妓丑闻,虽然陈致中否认自己卷入其中,但“招妓门”依然疑雾重重。随着台湾新闻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将陈致中招妓的传闻炒得热火朝天,“你的车子借人了吗”,成为台湾社会当下的流行语。由于“招妓门”,陈致中不但再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而且关于他个人的争议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9.
范泓 《同舟共进》2010,(5):59-59
30年前,史学家顾颉刚在北京去世。消息传到台湾,旧友陶希圣不胜伤悲,隔海撰文,追忆当年两人的交谊。其中一个细节十分温暖:1935年前后,陶希圣在北大办《食货》杂志,顾颉刚与谭其骧办《禹贡》半月刊,并行于世。两人同在燕京兼课,顾每次开车途经西四牌楼陶的住处,总要把陶接上;各自完课,再同车返城,无论春风秋雨,  相似文献   

20.
郭权 《政协天地》2013,(8):56-57
连横,台湾著名史学家和文人,所著《台湾通史》、《雅言》和编著《台湾诗乘》、《台湾诗荟》等至今颇有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