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求知》2009,(12):47-47
《广州日报》载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四大部分内容。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总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三大思想成果是一脉相承的,需要作为统一的体系从整体性上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2.
《求知》2010,(1):48-48
《广州日报》载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四大部分内容,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总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三大思想成果是一脉相承的.需要作为统一的体系从整体性上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出现和兴起,首先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碰到了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当代中国客观的社会矛盾推动和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了当代中国在各个发展阶段面临的历史机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个历史特点。邓小平对姓“社”姓“资”问题的回答实际上是一个理论创新的过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和前所未有的创造性事业,应当围绕两个根本问题研究和解决一系列复杂课题。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是把改革开放新时期相继形成的三个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义理论体系,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称谓、总概念归结为“一面旗帜”、“一条道路”和“一个理论体系”。这一系统概括和经典表述,鲜明地表明了我们的前进方向、必由之路和理论指导,是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和最宝贵的财富,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更加深化,把握更加准确,概括更加系统。  相似文献   

5.
徐中 《求知》2008,(3):10-11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总书记所做的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今后五年以至更长时间内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大政方针.丰富了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执政方略。其中在第三部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首次鲜明地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的重要论断.在重申了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同时。又首次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对于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这些重要论断.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6.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大会确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科学的历史观、文化观和群众观,也是科学的价值观和利益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价值观。作为主导价值观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的价值取向,指导着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意识和价值行为,示范、调节、整合和保护中国各阶层的利益,也是预防和反对负面价值观的有力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8.
梁树发 《理论视野》2009,(12):52-5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产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它们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不断的理论提升中实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理论提升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发展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孙红林 《党政论坛》2013,(17):13-15
党的十八大报告总结了自党的十七大以来,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我们所取得的实践成绩。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观点、新论断、新理论,又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而它又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李君如 《求知》2009,(6):4-6
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胜利而奋斗。对这一重大问题的研究。我们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次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其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50年。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发展上也大体与之同步。前两个50年认识较一致。第三个5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探索中走上正确道路,其本身在以人为本的真理观、主体性、价值论等方面有较大发展。第四个5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5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在问题研究、部门哲学和体系建设等方面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实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3.
《求知》2011,(3):45-45
黄进在《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涵盖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强大的生命力必将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而日益显现。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也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个引领中国过去发展并将继续引领中国未来辉煌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需要中国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孜孜以求并继往开来的理论问题。理论工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专门研究已经很多,  相似文献   

15.
冯俊 《理论视野》2008,(12):11-13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完整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在这个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既总结和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实践智慧,凝结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探索,同时也揉合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其中也包括儒学的因素。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呈现出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16.
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邓小平理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开创了社会主义史上的奇迹和独创性理论成果。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理论思维成熟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周铁农 《团结》2012,(6):10-15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2012年12月12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民革第十一届中央主席周铁农同志在会上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开创民革工作新局面”的大会报告。报告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总结了民革五年来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并对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作出了部署,对做好民革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进一步推动全党对报告的学习,全面贯彻落实民革十二大精神,本刊特在此以关键词形式,摘登报告,方便大家理解。  相似文献   

18.
对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应从指导思想和主题两个层级来考察和认识。指导思想是最高的宏观层级,主题是次高的中观层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就是说,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是党的最高的宏观层级的指导思想。作为最高的宏观层级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完全可以涵盖十六大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9.
刘淑梅 《理论探讨》2007,1(5):33-3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们作为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不仅有着共同点,而且也有着不同点。它们的共同点:一是都是实事求是的产物;二是具有相同的实现主体;三是具有相同的特点。它们的不同点是:第一,它们在不同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结论;第二,它们依据不同的生存境遇,解决了不同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08,(19):60-61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当前;解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长期任务,有效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能够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可预期的、稳定的机制,使科学发展的优势日益显现出来、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