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福宝 《新东方》2007,(3):24-25
一、和谐校园的本质特征1.以人为本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本质和核心学校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辅人员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主体,是高等教育发展最核心的资源,是高  相似文献   

2.
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桂姣 《新东方》2007,(1):26-28
高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的大型的多功能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谐校园应该是以校园为载体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应该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应该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具体说来就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间关系和谐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顾冠华  肖地生 《群众》2012,(6):85-86
在全球化、多极化发展的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高等教育毫无疑问在这一竞争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当下,各个同家都在促进大学创新角色的转变中不遗余力,纷纷出台激励政策,推动高教在新兴产业中发挥协调创新作用。  相似文献   

4.
社会和谐是指构成社会系统的各要素运行协调、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各社会因素在动态中保持平衡,从而实现社会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化。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社会和谐"思想十分丰富。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扬弃、继承、发展和弘扬中华文化中的"社会和谐"思想,对于促进和实现当代中国和谐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公民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发展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帆  谭琳 《思想战线》2007,33(3):116-121
和谐社会构建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也必须依靠各种组织和全民的力量。在我国,作为处于政府、市场、家庭之间的一种特殊组织结构,公民社会组织在社会的协调与发展中已经初显其价值与作用。重视公民社会组织的影响力,提升公民社会组织的功能,对于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农村基层党组织角色、功能定位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党在农村的组织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肩负着贯彻和落实新农村建设方针、政策的重任,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角色转换,从单一的"治理"角色走向"主导与服务"相结合的角色。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发挥四大基本功能,即领导核心,战斗堡垒;发展现代农业,带领农民致富;服务农民群众,凝聚人心;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要真正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基本功能,必须优化领导班子整体结构,在重"德"的前提下突出能力本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绩效;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本领;组织、协调农村各种社会关系,积极应对、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7.
人是推进社会运动与发展的实践主体。发挥人的主体性,对推进社会和谐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人的主体性是社会和谐机制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人的主体性是社会和谐机制的关键所在。从人的主体性角度看,构建社会和谐机制,需要激发人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当前,形成社会和谐发展的机制,需要以增强人的主体性为基础,促进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为此,需要实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相结合,不断健全社会和谐机制;促进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相协调,不断强化社会和谐机制。  相似文献   

8.
刘延华 《传承》2014,(12):134-135
社会组织将在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需要完善政策扶持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应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社会组织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创新社会组织管理,需要体制上的突破。社会组织应抢抓机遇,实现管理创新,充分发挥社会治理的协同作用。政府和社会力量携起手来,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共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荣政 《前沿》2006,(7):150-153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中存在亟待解决的不和谐因素。由于当前存在社会分工和协作,整个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辩证关系的客观实际。客观实际和需要产生并决定比例,按比例是实现协调的基础,协调是和谐的前提,遵循按比例规律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达和谐,按客观比例实现协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良性发展的状态。一个和谐社会所拥有的精神道德的认同度、利益格局的协调度、环境条件的友好度需要执政党的引导、协调和整合。我们党的精神道德状况、协调利益关系状况、营造良好环境状况决定着社会精神的和谐、社会利益的和谐和社会的全面和谐。唯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才能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和保障,才能充分发挥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示范、推动、保证作用,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嘉兴市深化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调整组织设置、完善工作格局、促进矛盾化解、加强教育培养、创新体制机制等举措.引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上创先争优,有力地服务和推动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这个以“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对于妥善协调基于性别差异的利益关系、促进男女两性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向妇联组织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  相似文献   

13.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强调自然与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协调。和谐的本质在于统一多种因素的差异与协调。构建和谐机关,就其层次而言有三个层面:自我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和谐。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我和谐。  相似文献   

14.
刘海芸 《前进》2009,(6):24-25
统一战线作为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担负着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维护和谐、促进发展的重大使命。要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功能,积极协调和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广泛调动积极因素,有效化解消极因素,全面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15.
董军  王志红 《理论月刊》2012,(3):130-132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相互协调、有序发展,需要促进这些协调的稳定的社会整合,尤其是有效的经济-社会整合。在现实生活中,经济-社会的整合主要表现为企业与社会的协调与整合,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则是实现经济-社会整合的有效路径与必然选择。因为企业社会责任融制度整合与伦理整合两种方式于一体,强调在追求经济目标的同时兼顾社会目标,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有利于社会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的健康与和谐。  相似文献   

16.
崔金爽 《天津人大》2011,(10):18-19
在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时,大会秘书长(以下简称秘书长)的职位居于承上启下、协调内外、联系各方的中枢环节,肩负着服务、保障、组织、协调等多重职责,其功能作用能否得以充分发挥,将直接关系人民代表大会这个根本制度的有效实施。因此,运用角色理论研究和探讨大会秘书长的角色特点,对于充分发挥其角色功能,保障和促进人民代表大会依法有效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志勇 《前沿》2011,(7):67-71
发展与和谐看似一对矛盾,实际上是对立统一,发展是实现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和谐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制度是为了规范人们的交往活动,协调人们的社会关系,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序,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对于当前中国来说,实现和谐,促进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民主与民生问题,将社会和谐与发展定格在完善民主、改善民生的制度创新中去。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两大主题或两大战略任务。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在当代中国的本质体现,是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实现利益和谐的前提。推动科学发展,是在推动最大数人利益最大化的意义上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在促进不同利益关系协调共赢的意义上的和谐。实现利益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曹亚琴 《求索》2014,(6):99-103
心灵和谐是人的主观状态,是通过自我意识达到的一种和谐状态。它是人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内在知、意、情等要素相互协调、运行流畅的状态,是动态与静态的统一。从静态上看,它是以自我意识为主导的心灵内在备要素的相互协调并适应外在世界的状态。从动态上舌,它是以自我意识为主导的心灵内在备要素从和谐发展到不和谐再到和谐的动态发展过程。心灵和谐既包括个体心灵和谐,亦包含群体心灵和谐。个体心灵和谐反映的是个体的心灵状态,是群体心灵和谐的起点和基础;群体心灵和谐是存在于群体心理的、和谐反映客观事物的普遍特征,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灵和谐状态,二者辩证统一、紧密联系,体现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的实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存在相互制约、渗透与促进的双向关系。以湖南省城市化进程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现状为背景,运用Eviews软件建立了城市化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互动关系模型,并进行了城市化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良性互动的政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893,经济的发展水平是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城市化互动关系中的重要联系链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