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时代背景下,詹姆逊从历史性、否定性和自我意识性等方面着重阐发了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辩证法作为一种历史主义,具有双重历史性;辩证法具有一种颠覆性力量,其辩证否定过程是一种历时性的位置转换过程;辩证法具有自我意识性,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同,其根本目的是意识形态批判。詹姆逊的辩证法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精神,对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构成詹姆逊整个后现代理论基石,其根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通过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现象的描述及其背后的社会现实的深入洞见,他剖析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在实质上并不是所谓的"文化霸权",而是"资本逻辑"。进而历史辩证地阐发了后现代主义必将被马克思主义所超越的观点。并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够对后现代社会提供更广泛的关照和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平面模式说是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思想的主要表现。这一理论概括出了四种深度模式: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对现象与本质的区分、弗洛伊德的表层--深层的心理分析模式、存在主义关于真实性与非真实性、异化与非异化的二项对立、索绪尔符号学所区分的所指与能指。通过对詹姆逊后现代主义平面模式及其同后现代主义之间关系的考察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不仅是对深度的消解,也是对深度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詹姆逊在资本主义历史分期和现代艺术形态之间建立联系,从文艺批判出发返回到对马克思生产方式作为基本分析范式的认可和坚持,在文艺批判领域贯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对后现代语境中阐释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范式做出了重要探索。  相似文献   

5.
走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考察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前后变化这一方法论上着手,提出在明确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仅仅适用于欧洲社会演变模式的前提下,区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原生形态和次生形态,即把"亚细亚生产方式"区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这一新的思路,极有可能解决聚讼纷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之争.  相似文献   

6.
穿过总体性的迷雾,詹姆逊批判继承了马克思、卢卡奇、萨特和阿尔都塞的总体性思想,他在后现代主义中依然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并为总体性辩护。他廓清了后现代主义对总体性的误解和歪曲,坚持总体性辩证法,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合法性地位,维护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实现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和解。研究詹姆逊的总体性思想,有利于厘清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进展和不足,有利于把握总体性辩证法的实质和内核。  相似文献   

7.
当前,经济理论界负有两大社会责任:一方面,从理论上说明我国现阶段社会形态的历史定位和全部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为改革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从理论上揭示我国面临的诸如贫富悬殊、民生难题、经济失衡、蕴含危机等问题的经济根源,为解决问题提供正确的思路。但是,研究经济理论和破解经济难题必须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必须从生产方式入手。"生产方式"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和首要研究对象。为此,经济学界必须改变忽视和贬低生产方式范畴的传统偏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形态存在的农业生产方式划分为三个阶段:传统小农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国改革开放40年,数十载变迁中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顾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历史,结合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和城乡一体化的现实背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为指导,对当前和未来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9.
吕振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之一。他对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有过多次的思考、论述并进行深入的研究,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和著作。因研究的深入,在他的文章及论著中,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评判进行过多次的补订和修改。因此,要中肯的评价其观点及厘清其学术理路的发展,有必要厘清吕振羽对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具体修正情况。  相似文献   

10.
亚细亚生产方式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而中国传统社会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征也很明显。本文通过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具体分析,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并不是特指某一种社会形态(即使是过渡的),而是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一种特定结构的经济形态。在这个基础上,本文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具体分析了亚细亚生产方式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独特的社会发展道路,让我们对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农业文明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化的绵延和发展。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分水岭,标志着中华文化落后于世界生产力发展的潮流。中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亟待科学理论的支撑和引领。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由浅入深,中国共产党由此探索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中华文化发展的新道路。进入新时代,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由此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 ,其实质是现代生产方式全球化。提升国家制度和科技竞争力是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生产方式既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据。从福特制生产方式到灵活式生产方式演进不仅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我扬弃的必然途径,还是生产方式自身内在张力的体现。而从经济意义上讲,温特制生产方式与灵活生产方式属于网络生产方式,而网络生产方式正昭示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经济一头连着传统经济形态,另一头连着"服务经济、绿色经济、合作经济、互惠经济",是市场经济社会和未来经济社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从经济生产方式看中西法律文化差异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中国和西方法律文化传统存在巨大的差异,其原因应该追溯到东方争西方最早的生产方式。西方历史上的工商业传统,一方面使得调整商品经济的法律制度发达,另一方面也促成了西方个人权利本位主义和平等、自由观念的产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追求民主、法治的法律意识;而古代中国的农耕生产方式,不但无产生调整商品经济的法律制度,而且催生了熟人社会及其独特的处世规则,其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西方式的权利观念、个人争民主法治意识在中国的生成。  相似文献   

15.
在现有农业生产体制下,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的大幅度和非均衡转移,导致了外地劳动力向本地区农业部门的流入,从而形成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行业梯度和区域梯度之间的连续状态。这种新的态势一方面显露了农业要素市场自发形成的冲动和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变革的契机,另一方面却在事实上导致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再生和延续。由此产生的本地劳动力对农业的兼业经营和外来劳动力对农业的跨地域经营,都不利于区域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需要建立农业要素合理配置的微观机制,才能真正实现非农产业发展对于农业生产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07年中央批准重庆市为全国首批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重庆肩负着建立城乡统筹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必须将彻底改变农业传统生产方式列为重庆城乡统筹试验改革的战略重点,找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的切入点,才能真正实现重庆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首次在局部执政区域忠实地履行着妇女解放的神圣职责并在保障妇女享有政治、经济、教育平等权和婚姻自主权等方面作出了努力,这是中国共产党维护中国人权的历史见证。但由于新生的苏维埃国家政权始终处于激烈的军事战争状态,加上年轻的苏维埃政府执政经验的不足和受“左”倾政策的影响,从而在妇女权益保障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客观地评价其成就,正确总结其经验教训,对新世纪深入拓展我国妇女权益保障事业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苏联国家监察制度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列宁时期监察制度的创立、斯大林时期监察制度逐步发生畸变和斯大林之后国家监察制度的调整。其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为基础,受政治神秘主义的支配与操纵,人民监督作用有限。其启示意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既要讲权力的监督,也要讲权力的制约;国家监察机关必须拥有真正的独立性和足够的权威;需要加强自下而上的人民监督,切实保障人民的监督权。  相似文献   

19.
韩国新村运动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多方面的启示。但是,中韩两国之间的差异决定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思想建党"理论在建国前后的作用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丽花 《理论前沿》2004,1(11):38-39
毛泽东的思想建党理论在民主革命时期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党执政后,这一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其作用则大大逊于民主革命时期。原因复杂,根本的在于党取得执政地位后面临的形势不同、肩负的任务不同、党员的思想状况不同。这要求党的建设理论在原有的基础上要有突破、创新和超越。邓小平同志的制度建党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功能建党学说可以说是在毛泽东思想建党理论基础上的突破、创新和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