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未成年人吸毒成因与对策研究——基于南京市的实证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丹 《唯实》2011,(2):91-94
吸毒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禁绝毒品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在吸毒人群中,青少年成为一个庞大的构成群体,尤其是未成年人。通过对南京市117名未成年吸毒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可以看出,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维度审视和剖析未成年人吸毒的原因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近日,记者从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了解到,歌手满文军的妻子李俐为他人吸毒提供场所并在聚会中提供毒品,已被正式起诉,可能被判处三年以  相似文献   

3.
谭光定 《探索》2003,(3):138-140
严厉打击毒品犯罪,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刑法中对毒品犯罪的规定,存在明显缺陷,增设非法使用毒品罪,是对所有毒品犯罪的釜底抽薪。给青少年染指毒品增加强烈的心理防线和家庭社会道德教育防线,可以有效抑制毒品犯罪,同时有利于抑制因吸毒引发的其他犯罪,预防艾滋病的蔓延。本文在对非法使用毒品罪作出明确界定的同时,指出了增设这一罪名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毒品:巨大的恶魔毒品历来是犯罪、暴力、社会道德沦落的同义词。毒品摧残着吸毒者的躯体,摧毁着他们的精神和意志,破坏他们正常的生活。人一旦染上毒瘾,就意味着进入死亡地带,走向毁灭。毒品就像巨大的魔鬼,总是在寻找对象,让吸毒者着魔而不能自拔,且越陷越深。对于吸毒造成的祸害,有人曾这样描述:也许,你拥有别墅、轿车和百万财富,但只要你吸毒,你就会成为“穷光蛋”,因负债去偷、去抢,进行新的犯罪;也许,你拥有强壮的身体,美丽的面容,但只要你吸毒,就会使你消瘦、皮包骨头,变态变形,丧失人格;也许你有远大理想,身…  相似文献   

5.
正国家禁毒办《2015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显示,毒品正在向公务员群体蔓延。现实中,"吸毒州长""吸毒市长"等"毒官"渐次进入公众视野。他们为何吸毒,又是谁在向他们提供毒品?被查处的"毒官"们杨红卫,曾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州长,人称"吸毒州长"。他所吸食的毒品叫"卡苦",外形与烟丝相似,通常放在水烟筒上抽。"卡苦"价格并不便宜,常吸者每月大约需要毒资6000元。在杨红卫吸食毒品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不仅有固  相似文献   

6.
国内吸毒问题的社会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丹 《唯实》2008,(5):73-77
10年来,国内吸毒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两大类。而解释性研究涉及吸毒成瘾行为的社会学解释、毒品问题的社会学解释、吸毒的预防与干预研究等方面。“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学相关研究的主要思路,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运用为研究的深化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但现有研究在问卷调查取样的代表性方面仍有一定问题,研究领域有待扩展。  相似文献   

7.
朱莎 《党史博采》2008,(7):33-34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女性尤其是中国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受传统文化、社会以及女性自身因素的影响,她们的成才面临着重重障碍.本文试图从这三个方面对其成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同时就生产力水平,社会用人制度,大众媒体作用以及女性完善、充实自我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设性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明清女性自杀的数量大大超过以前各代.地处沿海的鲁、浙、粤三省,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然三省女性自杀的人数却相当惊人.本文通过对三省女性自杀案例分析认为,明清女性自杀以已婚者居绝对多数,自杀的社会根源主要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浅析新型女性文化建构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社会的基本准则.然而"法律上的平等还不是实际生活中的平等",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对女性的不公,对待两性的双重标准亦随处可见.更由于社会转型期利益群体的重组,女性成为相对的弱势群体.作为女性如何面对困境,改变事实上的不平等,实现女性作为人的存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女性自身观念的全面转变,而这一转变则有赖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王筠 《理论学刊》2005,(6):120-121
在男权文化背景下,男人是社会生活的全部主宰,女人只能依附于男人而生存.女性或许能够觅到妻子或情人的角色,但却从来不能够找到真正独立的自我.在这样的社会里,女性终究是受害者,不仅仅是艺妓,还有妻子、母亲.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毒品在我国又死灰复燃。据可靠资料,1995年全国吸毒人员数已达54万。毒品如瘟疫一般,不仅严重损害吸毒者的身心健康,而且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毒品具有成瘾性的特征,故一旦尝试,就会为毒品所产生的欣快感所吸引,几经吸食便成瘾不可自拔。久而久之,吸食者对毒品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依赖和躯体依赖。一般而言,吸毒者有以下几种心理特证:好奇尝试型。这类吸食者大多为未成年人。50年代的禁烟禁毒,使毒品在我国已基本根绝。于是人们在思想上对毒品放松了警惕,对毒品的认识和预防毒品犯罪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2.
新疆的毒品问题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呈快速上升之势。新疆毒品泛滥不仅有复杂的地缘、经济与社会因素,而且日益严峻的毒品形势对我国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造成了威胁。新疆应采取积极有效多元化的策略来遏制毒品的蔓延。  相似文献   

13.
2005年以来,武汉市禁毒部门按照国家禁毒委员会的统一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广泛发动群众,深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有效遏制了毒品来源、毒品危害和新吸毒人员的滋生,牢牢掌握了禁毒斗争的主动权。——深入开展禁毒预防战役。  相似文献   

14.
藏传佛教、印度教与印度佛教之间的关系,使本篇对藏族女性和印度女性地位之比较具有了可行性。藏族女性和印度女性无论在家庭地位还是社会地位上都相对较低,但藏族女性的家庭地位较印度女性高。藏传佛教所持有的两种女性观是藏族女性在整体地位低下的情况下,享有一定家庭地位的重要原因;而当前印度社会政党与种姓、教派之间的瓜葛,使以种姓制度为核心的印度教在政教分离后重新找到了与政治结合的契机,这导致印度教及其贬低女性的态度在印度社会持续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女性参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但是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许多女性参政机会却处于一种似有实无的状态.女性参政受制于社会性别意识和性别制度,这种意识和制度渗透在公共政策过程中,进而导致所产生的公共政策大多处于社会性别盲视的状况,使女性参政机会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女性权益无法得到真正维护.社会性别理论作为分析男女两性社会关系的一种重要理论范式,提供了一种观察女性参政的新的视角,通过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审视,发现政策过程中社会性别视角的缺乏,导致了女性参政的实际机会的匮乏.  相似文献   

16.
毒品对人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都会产生明显的毒性作用。全球每年大约有10万人因吸毒而死亡,吸毒致死已成为许多国家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第三大病源性死因。  相似文献   

17.
1994年11月29日,贵州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贵州省禁止吸毒条例》,该条例是为了禁止吸食、注射毒品,保护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而制定的。 我省的禁毒工作,在中央有关规定和部署下。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如1993年,全省公安机关、强化侦察意识,采取有力措施,破获一批贩毒大案。全省全年共查获毒品案件1138起,其中贩毒大案230起,缴获海洛因56500克,抓获了一批吸毒的违法分子,但是,禁毒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毒品违法犯罪活  相似文献   

18.
当今国际毒潮泛滥,各国无不受到毒品的侵袭,我国曾经是举世公认的无毒之国,现也成为受毒品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1995年底,全国统计在册吸毒人员达52万人,分布在全国1600多个县市。最为使人震惊的是,吸霉人员的绝大多数是青少年,并呈现出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贵州黔东南州统计在册的吸毒人员中,最大的49岁,最小的14岁,30岁以下占90%,且文化程度偏低,绝大部分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99%无职无业,为社会闲散人员。在一些重灾区,如昆明市,1991年1月初查获的300名吸食海洛因人员绝大多数的为青少年,年龄最小的仅11岁。可见,在发展蔓延的毒潮中,青少年受到的冲击最大,受到的危害最深。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不能不对此引起高度重视。本文探析青少年吸毒的原因,以期对症下“药”,寻求切实有效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妇女就业是以从事女性职业为特征,女性职业与妇女就业是相依相伴的.女性职业曾对妇女就业起过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女性职业也使妇女在生产过程中边际化和次要化,使妇女成为了辅助劳动力和廉价劳动力.妇女被局限于女性职业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主要可以从社会、文化、经济和生产力等角度加以分析.随着知识生产力时代的到来,妇女就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妇女突破女性职业范围,闯入昔日男子传统领域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党政机关女性领导培养选拔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凌贞 《理论学刊》2008,32(5):39-41
妇女参政不仅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影响,而且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对照我国社会发展形势与党政机关女性干部队伍的现状,不难发现我们在女性领导培养选拔方面仍存在一些差距与问题.分析我国女性领导培养选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找到科学地培养选拔党政机关女性领导、提高其数量和质量的有效对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