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给大寨插上金翅膀──郭凤莲访谈录本刊记者郭宁虎落在虎头山下的大寨村,曾经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名闻全国。经历了一坐番风风雨雨,当年的铁姑娘郭凤莲重返大寨以后,大寨人的心态如何?大寨又是一个什么样子?最近,记者陪原中共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赵宗鼐同志在大寨...  相似文献   

2.
1964年3月28日至29日,毛泽东在邯郸听取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关于大寨的汇报,又看了通讯《大寨之路》后说:“看来农业要靠大寨。”接着,周恩来总理派当时的农业部部长廖鲁言到大寨调查。调查组于1964年4月29日到大寨,成员有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许运天、国务院农办郑重、张丽云。新华社派笔者随同调查。 “好当家人” 大寨“为什么能建成稳产高产田?有什么条件?周总理让我来看一看”。廖鲁吉围绕这个问题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调查组在大寨、昔阳住了20天,他们开座谈会,查阅大寨大队历年来投工和…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位在大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大寨人,当年,在改变大寨面貌,重建大寨家园,尤其是在“大寨精神”的形成过程中,郭凤莲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现在,作为新时期的大寨领头人,她带领大寨人民办企业、兴农业、抓旅游、建新村,10年奋斗,二次创业,使大寨走上了快速发展的小康之路。  相似文献   

4.
今日大寨村     
今日大寨村潘满庆今年三月,我陪同中宣部《党建》杂志的记者老王去大寨村采访。从昔阳县城驱车向东南行驶约5公里,便到了大寨村。老王同志还是在20年前来过大寨,很想知道当年名扬中外的大寨村,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是个什么样子(一)晚风习习,大寨村静静地沉没在一片...  相似文献   

5.
吴仁宝大寨行杨静波,崔富春1994年6月10日,昔阳县大寨村。-批尊贵的客人来到了这里。他们是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的当家人,全国人大代表、著名劳动模范、村党委书记吴仁宝率领的华西赴晋经济考察团一行。老书记"送礼"大寨旅行社的会客室里,当年的铁姑娘、如今...  相似文献   

6.
孟红 《世纪风采》2006,(2):12-16
大寨,这个位于太行山一隅的农村,曾是全国农业战线上一颗光彩夺目的明星,当年吸引了不少中外名人去探访,他们中有些是大家熟知的著名诗文家。  相似文献   

7.
走近大寨     
我是带着探秘的心情走近大寨的。大寨人曾大战虎头山、狼窝掌,在乱石堆积的荒坡上开拓出稳产高产梯田,成为60、70年代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那么,今天的大寨究竟怎么样呢?走近大寨,远远地望得见村委会楼上两个醒目的大字———大寨。门两边的白墙上写着大寨人创业的座右铭: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在主人的安排下,我们先沿着石阶登上了虎头山,但见崇山峻岭上松柏苍郁,景色宜人。这里既有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观,更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这里有敬爱的周总理生前3次来大寨住过的窑洞,有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邓颖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  相似文献   

8.
大寨,浓缩着一个时代。 潮涨潮落,褒贬臧否。然而,当年周总理为大寨人总结的三句话,“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的大寨精神永不可丢! 1992年春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站在大寨虎头山上,望着山上一道道石坝围造的层层梯田,他  相似文献   

9.
今日大寨     
丁若亭  原碧霞 《党建》2004,(5):42-43
上个世纪6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那以后,大寨这个不到2平方公里的小山村就成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地方。40年后的大寨仍然保留着当年的痕迹。一到村口,两个红彤彤的大字———大寨,依旧矗立在那里。这个在无数图片中出现的招牌已经成了大寨的标志,它见证了那段难忘的历史,和大寨人一同经历着风霜雪雨,一直走到今天。站在村口新盖起来的大寨宾馆楼上,村子里一排排结实的砖石窑洞映入眼帘。与从前不同的是,窑洞门口都挂上了“窑洞饭店”、“旅游纪念品”的牌子,这显然是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大形势下出现的新气象。1…  相似文献   

10.
20年前,我撰写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日期和出席人数的考证》一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创刊号上公开发表,随后被几十种报刊转载,并被翻译成英、日、俄、法等文字在多个国家传播,引起了国内外读者的关注。这些年来,党史界同仁以及相识或不相识的朋友,以不同方式多次向我提出一些问题,如:什么原因促使你考证一大?怎么能找到这么多原始资料?结论是怎样推断出来的?等等。20年过去了,当年对一大的考证已成为历史,也算是中共党史学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吧!最近,应学术界一些朋友提议,我就考证一大的前前后后写了一…  相似文献   

11.
大寨寻旧     
大寨的虎头山上埋葬着三位名人:一位是郭沫若,一位是陈永贵,一位是孙谦。陈永贵是土生土长的大寨人,葬在大寨理所当然,而两位文学家为什么也把人生的归宿选在大寨呢?郭沫若临终前嘱咐家人,死后把骨灰分成三份,一份葬在家乡,一份撒在大海,一份埋在虎头山上。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农业生产遭受了巨大灾害,在艰难困苦中,大寨人克服重重困难,用顽强的艰苦创业精神,为我国农业战线树立了一面旗帜。大寨的精神不但激励着亿万农民,也深深地感动着郭沫若。他曾充满深情地说:“生前我几次去大寨,看到大寨人战天斗地,改造自然…  相似文献   

12.
镌刻着深深的历史烙印,从巅峰跌入低谷,大寨人像一叶漂泊不定的小舟,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迷茫,彷徨,一时间找不着航向。风光了一个时代的英雄大寨居然落伍了。   国人关注着大寨,世人关注着大寨。   又一个 10年过去了。这 10年,大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成立了经济开发总公司,办起了 8个企业,形成了 9大支柱产业,固定资产达 7400万元;三层楼的准一流新学校拔地而起,农民“小二楼”住宅区又添新景,森林公园将昔日的虎头山装扮得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大寨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大寨又一次令国…  相似文献   

13.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郭凤莲是个名副其实的“名人”。早在1964年毛泽东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时,年仅17岁的她便已成为闻名天下的“铁姑娘队”的队长;后来,随着老支书陈永贵离任,她又成为闻名天下的大寨的村支部书记;再后来,先后当选中共十一大代表、中央候补委员和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之后,她重上虎头山,带领大寨人重新走到“前台”,再次吸引了四面八方、国内海外的目光。几十年了,从当年的“全国农业学大寨”到今天的“大寨学全国人民”,大寨风采依旧,郭凤莲风采依旧。  相似文献   

14.
正我当年在大寨任驻点记者13年。离开多年后重回大寨,相见几位老熟人,他们没有记着我写过什么文章,而是亲热地握着我的手说:"咱们一起动弹(方言,指劳动)过。"劳动建感情,汗水结友谊,一起担粪、拉车、修地、锄苗、收割、打场,我最难忘的是留在"海绵田"里的脚印。最早的脚印1964年春天,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农村部主任包显瑛派我到大寨采访,为河北电台采写专题报道,介绍大寨"三深"(深耕、深  相似文献   

15.
霞飞  一民 《党建文汇》2005,(8):46-46
大灾之年,大寨用“三不要三不少”的实绩证明它是真先进 大寨本是山西省昔阳县一个山村,历史上就以贫困著称。1958年,在全国大办人民公社的热潮中,大寨成了一个生产大队,隶属于大寨公社。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在党员和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  相似文献   

16.
大寨走访宋立英赵太生提起大寨,不少人都会想到老英雄贾进才和老劳模宋立英。他俩是一对老夫妻,也是建设大寨的有功之臣。最近,我有机会去大寨,访问了宋立英一家。如今的宋立英已是64岁,但身体硬朗。老伴贾进才,84岁,相比之下身体就差点,耳朵有点背,走路拄一...  相似文献   

17.
《新长征》2007,(8)
冬日的阳光使长春市宽城区东长新街旁一幢5层楼上"劳模会馆"的4个红字熠熠生辉,那"劳模"二字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觉,因为"劳模"来自人民,代表人民,关心人民。"为什么叫‘劳模会馆’?"刚一提问,上台村的人就眉飞色舞道:"一定知道当年全国有个大寨吧,大寨出了两个全国劳模:陈永贵、郭凤莲,在一个村里出两个全国劳模,除了大寨,就只有我们上台村了!在出两个劳模的村建个会馆不应叫‘劳模会馆’吗?"那由衷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18.
《支部生活》创刊60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当年的老劳模卢珊。在卢老朴素的住宅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客厅四周挂满了老人与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的合影。老人刚刚过完八十大寿,童颜鹤发,声若洪钟。卢老激动地指着一张照片说:“这是1999年全国老劳模在北京聚会时的合影,那是邢燕子、侯隽,那是上海的黄宝妹、大寨的郭凤莲。”  相似文献   

19.
黄禹康 《世纪风采》2011,(10):37-40
曾以“铁姑娘”闻名全国的郭凤莲,一时风光无限。随后风云突变,大寨由“旗帜”变为批判对象,成了极“左”代表;郭凤莲也被调离故乡,和大寨一起沉寂十余年。1991年底,郭凤莲低调重返大寨担任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经商办企业,使大寨由贫困村变为亿元村。后来,郭凤莲再次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十大女杰”,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相似文献   

20.
割不断的大寨情结──记返乡后的郭凤莲谷峰当我踏上大寨村的土地之际,不止一次听到人们谈起大寨近年来的变化,谈起大寨的领头雁──党支部书记郭凤莲。众所周知,三中全会以来.大寨好一段时间变化不大,然而自从郭凤莲返乡挂帅后,这里近3年来的发展超过前10年。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