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了重大胜利,消灭了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改造后期由于工作过粗、过急,遗留了一些问题,在经济建设中,迫切要求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不合理的生产关系,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条件的经济改革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2.
针对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中的重要问题,本文指出社会主义改造是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两者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3.
1950年代中前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展以一化三改为总路线和总任务的社会主义改造,最终完成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宣传教育、政策支持等方式,引导不同社会阶层的广大民众逐步认识到,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中国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和最好选择。  相似文献   

4.
苏东剧变后,越南、老挝、朝鲜、古巴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调整对内对外政策,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从外部环境看,四国通过扩大对外开放,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从社会发展看,四国经过深化改革,已度过最困难时期,正在向民富国强迈进。从基本路线看,四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和过渡,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成功实践。这一改造是由当时中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决定的,其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也是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同样为了发展生产力,因而具有历史必然性。站在不同历史的时间点上,运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分析研究,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改造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无疑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共同创立的,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建设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作了许多探索,毛泽东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为和平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经验,他还在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向高潮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这些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一项光辉、伟大的事业。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前途。在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七年期间,作为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成分之一的私营工商业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和扶持下,经历了有恢复到发展直至被改造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8.
1953年至1956年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青年是推动这场社会变革的强大力量之一。这一时期,广大青年积极学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改造,投身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扫盲运动和业余文化活动,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青年活跃在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上,为国家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社会平稳过渡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后备军、建设者,是乡村发展中一支活跃的新生力量。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农村建设中,广大青年积极学习和创新农业技术,参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农业生产战线的突击力量;踊跃参加扫盲运动,发展农村业余文化,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带头人;积极宣传国家方针、政策,参加基层党团组织建设,成为乡村政治发展的骨干,为乡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通过全面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和平赎买、国家资本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实际,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例,深刻分析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要完成“改造国民性”这一无可轨避的历史任务,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实践基础上构筑现代性价值的认同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化的需要,领导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陶铸中国人的现代国民性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究其质底,因为文化变迁的根本动力,植根于物质生活实践以及人们据此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演化,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工业文明成果和现代化历史经验的疑结,在构筑最基本的现代经济基础的同时,也为社会文化的变迁确立了新的坐标。它一方面瓦解了传统价值认同体系支配中国人生活秩序的“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又以社会物质生活实践的现实力量,创发出中国人的现代文化意识,并以此扬弃旧文化价值体系。可以肯定,只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持续发展,最终必将建构起适合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秩序的新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2.
朝核危机的外因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朝核危机的爆发有重要的外因,主要表现为核武器作为现代武器中的"杀手锏"具有多重效用,对于核国家有吸引力;美国的半鸟政策造成了朝鲜的安全困境;美国目前的核策略和不合理的国际核不扩散体制对核武器的扩散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美国在朝核危机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杨立国 《工会论坛》2007,13(6):134-135
朝鲜是当今世界五个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之一,是我国的友好邻邦。长期以来,朝鲜劳动党在以金日成理论为基础构建的"主体思想"指导下,坚持走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20世纪90年代,朝鲜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使朝鲜的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朝鲜人民在他们的新的领导人金正日的领导下,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朝鲜式社会主义有其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开始 ,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探索过程。回顾 5 0年的探索历程 ,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次成功探索的实践 ;毛泽东用 2 0年时间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既取得历史性成就 ,又有重大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邓小平成功地开拓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 ,终于找到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列宁和邓小平分别是210世纪初和20世纪末的两位伟人。他们虽然处于不同的对代和不同的国度,但是他们的思想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他们在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许多看法上,有着惊人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是由众多的法学理论成果所构成的内容完备、内在统一、结构严谨的理论体系,在概念范畴、理论观点、形成方式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指导思想、基本原理、实践基础、理论基调上表现出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7.
"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是1963年3月朱德首次提出的,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搞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对外开放等;它的提出是朱德艰苦探索的结果,也是他实事求是不断创新的体现."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的,1992年初,邓小平又作了"南巡谈话";"南巡谈话"同样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丰富和发展了朱德的"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市场社会主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核心理念是强调社会主义应该而且能够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并通过市场经济来发展和完善自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借鉴市场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又根据自己的特殊国情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内在的、有机的结合。完成了对市场社会主义的深化和超越,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思想史上一次壮观的精神日出。  相似文献   

19.
张述元  刘斌 《理论前沿》2007,(10):33-34
毛泽东带领全党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劳动人民翻身解放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觉主体。通过思想改造,改变了旧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建立了以为人民服务为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独特表现,它不仅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诠释着丰富的时代精神和民族内涵.它的一套完整的独特的相互间不可分割的理论架构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深刻领会和把握,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指引我国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科学体系.在今后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有着深刻科学内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再次引导中华民族走向更加繁荣富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