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坚守在法医岗位十几年如一日,同事称他是“铁人”; 9800余起检验鉴定案件,实现“零投诉”,当事人称他为“铁笔”; 一个电话就登门鉴定,当地百姓称他为“贴心人”。  相似文献   

2.
张永生 《政府法制》2012,(15):48-48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出生于1857年的辜鸿铭一生获得过13个博上学位,他曾这样概述自己的一生:“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在民国时期,辜鸿铭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学贯中西的他被人称为“清末怪杰”。  相似文献   

3.
张蓬云 《政府法制》2013,(29):29-29
戴笠刚在蒋介石身边做事的时候,被老蒋看不起。既不派他事做,也不称他全名,只是叫他“乡下来的,去买包香烟”,“乡下来的,去把茶倒满”。如果一般人碰上这种待遇,早就受不了啦,但戴笠是怎么做的呢?他非但不争,还引以为荣。对别人说:“蒋校长(那时蒋是黄埔军校校长)这样叫我,是种亲热。叫我雨农的话,反倒见外了.”  相似文献   

4.
东伟 《政府法制》2013,(15):39-39
中国有这样一位外交官:他曾作为中方代表团团长,主持“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为稳定东北亚局势而斡旋;他曾在中日关系陷入僵局之时,出使日本,进行了最艰难的“破冰之旅”;他还曾担任中共中央台办、闻务院台办主任,竭力加强两岸交流。他就是王毅,曾被誉为”新派外交官”。  相似文献   

5.
胡晓青 《政府法制》2013,(21):27-27
他是当时西安唯一的中学生党员;他是“文革”后北大经直选产生的第一位学生会主席;他35岁时就出任北京市副市长;他是目前内地最年轻的省长;他就是屡屡刷新“最年轻官员”纪录的陆吴。不做改革的旁观者.1967年,陆昊出生于西安。到了高三,陆吴就显示出超越同龄人的成熟,书写出人生中的第一个“第一”:18岁入党,成为“文革”后西安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的中学生共产党员。1985年,陆昊被保送进入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985年11月,在中南海怀仁堂,他作为学生代表出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召开的“一二·九”运动50周年座谈会,他发言指出“改革是艰难的创举,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停步不前。我们大学生不能做改革的旁观者,或满足于评头品足,而应该为党和国家分忧解难。”  相似文献   

6.
唐姗姗 《江淮法治》2010,(14):24-25
李晓斌给人的印象是双面的。提出“土地是最大不动产”概念的他,在业务培训与专家论证中滔滔不绝,挥洒自如;而下了讲台,他却不会面对媒体。他认真地看着你.直率地问“就这样了,对吧?没什么故事啊.要不一会儿从网上给你把具体的材料发过去?”  相似文献   

7.
安子 《政府法制》2012,(18):22-23
唐中宗李显是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武则天生他时刚刚当上皇后,高宗李治给他起名“显”,后又赐名“哲”,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结果.他比他的父亲更怕老婆,更没出息。李显的父亲是皇帝,弟弟是皇帝,儿子是皇帝,侄儿是皇帝,更要命的是,他的母亲也是皇帝。在这样一个超级强大的阵容中,李显是最普遍的一个。  相似文献   

8.
罗涛 《检察风云》2013,(21):68-70
当宝山检察院公诉科的仇伟根站在你的面前时,你也许很难将“追诉大王”这个颇有几分“霸气”的称号与他联系起来。友善温和、敦厚少言是他留给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外表看似平淡无奇的青年检察官,却自2005年以来连续八年追诉漏罪、漏犯数居全科第一,其中有数年个人追诉数竟占据全稍宦诉总数的一半以上,创造了一个属于他的“仇氏奇协”。  相似文献   

9.
徐珣 《政府法制》2012,(2):44-44
戴笠原名戴春风.1896年出生于浙江江山,生活一直穷困潦倒。年轻时,他请一个人称“神算子”的算命先生看相,算命先生说他“八字属双凤朝阳格,但因缺水,故早年命运蹉跎。仕途难登”。戴春风深信不疑,因而更名为“戴笠”,意为雨中戴笠的农夫,这样水就充沛了。  相似文献   

10.
“怕”与“敢”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它们共存于每个人的意识之中,对引导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内心害怕些什么,敢做些什么,往往不仅事关个人,而且会影响社会。对于手握重权的领导干部来说,其从政生涯中的“怕”与“敢”,尤为如此。 “烟草大王”褚时健在临近退休时,有“一怕”:新的总裁来了以后,他就得把签字权交出去,如果这样,自己就“白苦”了一辈子。在这种“怕”的驱使下,他决定给自己“补偿一下”,“留条后路”,于是与罗以军等人私分公款350多万美元。然而正是这“一怕”,使他从高高的“红塔山”上坠…  相似文献   

11.
和坤是清朝的大贪官,对吧?他富可敌国。可就是这样一个大贪官,却深得乾隆皇帝的赏识。为什么呢。因为和坤不光才思敏捷,而且巧舌如簧,很对乾隆爷的脾胃。一次正值中秋,乾隆大宴百官,望月兴起,信口出联:“中秋八月中”,并要百官对下联。和坤忙起身作揖对出下联:“半夜二更半”。于是龙颜大悦,忘记了他是一只“硕鼠”。  相似文献   

12.
马军 《政府法制》2013,(2):46-47
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不仅让蜀汉后主刘禅成为名人,也让他成为“扶不起来”的典型。其实,真正的刘禅并不完全是这样的。一、很有智慧公元223年,刘备命丧白帝城,太子刘禅继蜀汉皇帝位,史称后主。  相似文献   

13.
有这样一则笑话,从前有个厨子心很贪,每回帮人家做菜总要偷块肉回家。这天他在自己家里切肉,又偷了一块肉藏在怀里。他的妻子看见了,骂他说:“这是自己家里的肉,你为何也要偷?”他“哦”了一声,笑着说:“我偷惯了。”这则笑话,颇耐人寻味。在厨子的眼里,只有肉...  相似文献   

14.
卢金增  真正 《检察风云》2012,(13):26-27
昔日清廉局长如今记忆“混乱” “当年刘治温清正廉洁,为人正派,也确实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在记者走访中,熟悉他的人这样说道。 “客观地讲,以前我对自己要求还是很严格的。”刘治温在后来反思走向犯罪歧途的根源时这样说。  相似文献   

15.
《伊索寓言》里有一则故事:一只青蛙从洼地里潮湿的家蹦了出来,大声对所有的野兽宣称:“我是一个医术高明、能治百病、博学多才的医生!”一只狐狸问他:“你连自己的跛足和起皱的皮都不能治,怎么能给别人治病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病人”给人治“病”,别人是不会接受的。同时,“病人”也根本不可能给人治好“病”。然而现实中却不乏类似“青蛙”这样的人,他们本身是“病人”,却处处以“医生”自居,要给别人治“病”。原泰安市委书记胡建学有一句最为人称道的廉政格言。他说,“钱”是什么?“钱”就是两个持“戈”的士兵守…  相似文献   

16.
在黑龙江省四大煤城之一的鹤岗,有这样一位“纯粹”的法官,他纯粹到只把“办好案件、公正司法”视为生命的支点,如同一块燃煤,温暖他人的同时却又不求回报。19年来,他一直无怨无悔地坚守在基层审判一线,忠诚、公正是他的风骨,奉献、淡然是他的品格。他就是鹤岗市工农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审判员孙波。  相似文献   

17.
20岁的巴菲特参加了哥伦比亚大学一年一度的入学考试,最后一道题是这样的:“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会怎么做?”他略一思忖,便工整地写道:“假如我有两块面包,我会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相似文献   

18.
据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原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长董根顺,任职三年多,聚财176万,因收受贿赂和巨额财产不明已被依法逮捕。日前,记者在狱中采访了这位“部长”。笔者从电视荧屏上虽未曾看到过这位“常委部长”往日的“风采”,但也看不出今日的“阶下囚”对自己的罪行有多深的悔悟。他在记者面前竭力为自己申诉,说钱物都是“朋友”送的,没有什么“不正常;还大诉其“苦”,说“现在社会风气就是这样,办什么事都要送,他送来了,你不收又说瞧不起人,真没办法……”好像他本来是很清白的,就是因为“社会…  相似文献   

19.
一位老农在拒交按人头摊派的生猪屠宰税时,对乡村干部愤然说道:“中央的‘正策’(‘政策’的谐音)不是这样的,这是你们的‘负策’。”真是一语惊人。且不说这位老农的政治觉悟有多高,就说“负策”二字也够令人一阵心颤。的确,长期以来,总有那么一些人喜欢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即‘负策’)”的把戏:中央明文要求减轻农民负担,他就打“擦边球”,变着法儿地多收取钱物;中央要求保护耕地,他就把耕地档案换为荒地档案,用于建房或搞开发,谋求短时的经济效益;中央要求搞好廉政建设、制止奢侈浪费、不准公款吃喝,他就立马在单…  相似文献   

20.
汪金友 《中国监察》2011,(22):63-63
越是成功的人,越说自己浅薄;越是伟大的人,越说自己平凡。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主持研究的超级稻,亩产已经达到926.6公斤,但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他仍把自己比作种子”、“小学生”和“运动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