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用"二重证据法"考察敦煌写本及唐五代相关文献,认为唐五代"曲子"之名是从教坊曲发展演变而来,本指有乐曲又有歌辞的新的音乐文学体裁,但后来偏指歌辞。"曲子词"专指曲子的歌辞,是词体已相对成熟的表现。在敦煌地区,"曲子"的含义与"曲子词"相同,但无"曲子词"之名产生。  相似文献   

2.
叶娇 《求索》2010,(8):230-232,239
关于唐五代服饰或敦煌壁画供养人服饰的研究颇多,但探讨唐五代下层百姓着装的论述却甚为罕见。文章主要利用敦煌文献各种经济文书中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对唐五代时期西北一带百姓的服饰从头衣、体衣、足衣、装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对当时当地的一些民俗风情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王金娥 《求索》2013,(1):103-105
唐代敦煌的民间教育内容上既符合中原教育的一般特点,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内容上浅显易懂,偏重于对世人生活节仪、处世之法的训导,这也都充分反映在敦煌蒙书中。检阅敦煌文献,我们可清晰地管窥到,唐代敦煌儒释道相谐的民间教育思想及价值取向。如敦煌写本道德类蒙书,"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杂糅佛、道,形成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的民间思想,但主要仍以教示童蒙立身、处世之基本伦理道德为依归。"文章结合敦煌藏经洞所出相关文献,就唐代敦煌儒释道相谐的民间教育思想及价值取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宋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所独有的一个文类,在西方文化中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很多学者都致力于词的翻译。然而,"词"这一术语和"词牌"这一术语的英语译文却是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十分不利于"词"这一文类在西方文化中的传播。本文通过大量的实例,对"词"和"词牌"的英译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通过分析,对通过何种途径统一译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林秀琴 《前沿》2013,(19):172-175
汉语教师志愿者,在海外进行汉语教学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参与了中华文化传播活动,他们是汉语国际传播的参与者、实施者,也是传达中华文化的“民间使者”和中国人的形象“代言人”,他们在汉语国际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应进一步提高志愿者的“传播”能力,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下,帮助志愿者建立新的观念,进一步学习柔性传播策略,吸收一些民间外交、公共外交知识;同时,应充分利用志愿者的宝贵经验,创造条件,使他们成为国家汉语国际传播工作的参谋,其中的优秀者成为语言与文化传播工作的专才.  相似文献   

6.
高人雄 《理论月刊》2024,(2):124-131
从文学地理视阈分析西夏乐府诗《杨柳枝》的文化属性,可以厘清西夏《杨柳枝》不仅是党项氐羌文化的表现,更是西北区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杨柳枝》曲辞经历从北朝横吹曲辞《折杨柳》的五言古诗形式、南朝齐梁永明体形式、初唐盛唐五言近体诗形式、中晚唐七言律绝形式,至晚唐五代衍生为曲子词和词牌。西夏《杨柳枝》继承了民间传统曲调,特别是在西北地域流传历史悠久的《杨柳枝》曲子,又吸收宋金时期兴起于民间艺人的演唱经验,敷衍长篇,带和声,才形成今见用于传播宗教文化的曲子词。  相似文献   

7.
芦笙作为苗族文化的特有象征,芦笙词中蕴含了苗族千百年来的文明,芦笙舞里包涵了苗族世世代代的传统,在当代社会与文明进程中,传承与保护苗族传统芦笙舞蹈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其方式可以通过设立芦笙艺术节和芦笙大赛、建设芦笙博物馆、制作芦笙纪录片,保护民间老艺人,注重芦笙文化的传播力量,及在现代校园和教学体系中传承苗族芦笙舞蹈与芦笙文化来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正北魏王朝对敦煌的直接统治,为敦煌地区带来了中原的佛教文化,许多信奉佛教的高官到敦煌任职并开凿大型佛窟,给当地各阶层的民众做了榜样,礼佛凿窟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会时尚。在东方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随着儒家学说的推展,文化艺术打破官府垄断,由学在官府扩散到民间,同时由于本土宗教的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西方主流NGO话语在本土的传播为路径,通过研究民间妇女组织的相关文献资料,归纳分析民间妇女组织领导者和参与者对自己组织的思考和社会角色定位,即他们的自我认同.分析认为,民间妇女组织自我认同在最近几年发生转变,即从关注妇女事业的民间妇女组织向关注公民社会发展的妇女NGO转变,这一转变与西方主流NGO话语在本土的系统传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唐五代词研究的文化学方法论构想刘尊明近现代以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元发展,为文学研究及文学史研究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前景。文化学的兴起,系统论的出现,及其在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中的运用,便产生了一门新兴的艺术科学──艺术文化学。运用文化学的方法或视角...  相似文献   

11.
源自民间的孔子儒学具有本然的民间草根性、普适性和实践性。孔子儒学反哺民众,使原生态的民间草根儒学文化元素系统化、理论化,强化了实践理性精神。传统民间草根儒学建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化、大众化、普适化传播机制。民间草根儒学传播机制的研究与重建,有利于加强社会转型期思想道德建设,匡正道德失范与诚信缺失;有利于建构我国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的普适价值;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社会的顺利转型,增强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2.
肖辉龙  彭婷婷 《创造》2013,(9):24-25
[秦光荣药方] 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 针对云南昆明城区的文脉传承出现断裂等问题,秦光荣指出,应该发挥昆明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世界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品牌. 在昆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昆明珍藏了许多历史记忆,出现过很多知名的历史人物、建筑或事件,这些都值得精心保护,让湮没于历史尘埃的文化遗存"活起来",并进一步培育城市文化气质. 一方面,要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制定研究、保护、利用相结合的规划,延续历史文脉.对昆明现存古遗址、古建筑、古街区、古籍及重要史迹等文物的数量、分布、文物的价值和开发利用等作进一步的调查摸底;对民间公益、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民间节庆等非物质文化资源,要进行分类整理.  相似文献   

13.
恩施傩戏是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基于对恩施地区现存傩文化丰富的地域进行田野调查,试从弘扬民间民俗艺术及生态文化保护的角度,探析恩施傩戏的艺术文化特征及其传承的意义和作用,提出恩施傩戏保护原则和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徐兆寿 《探索与争鸣》2023,(10):21-23+17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被提到重要位置,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一批项目得以实施,出产了大批成果。2020年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短视频传播也风生水起,民间力量得以激活,不少学者和民间知识分子,都以短视频的方式广泛展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播活动。但是,这些研究、教育和传播大多仍停留在对传统文化发掘、整理和简单解读的层面,  相似文献   

15.
在新媒体背景下,以微信、微博为特征的"微"传播成为传播的重要方式。"微"传播以便捷、灵活以及高效等特征在民间适用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可小觑。建设优秀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应当利用好、掌握好"微"传播的特征和功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畅通、准确的传播途径。这不仅是新媒体时代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更是社会正能量传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樊莹莹 《求索》2012,(10):136-138
敦煌话本是敦煌变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在其语言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做好语词源流及演变之考察,对于敦煌学的研究极具价值。本文以"汎澄"一词为考据,分析得出"汎澄"当作"汎腾";"汎腾"为同义词连用,都具有"向上翻起、腾起"之义,可释义为"翻腾";在"水向上翻滚"这个意义上,"翻腾"一词经历了"汎滕"—"汎腾"的演变过程。此个案之探究,不仅从共时平面分析了该词之意,而且还从历时角度理清了该词之演变,这种方法对把敦煌变文词汇放到汉语词汇发展史上作动态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生活方式、民风民俗背景下,由少数民族劳动者创作的民间歌曲或器乐,是少数民族属性和心理特征表征的具有民间特色的音乐艺术形式。在现代化、城市化与外来流行文化影响与冲击下,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传播面临许多挑战,亟待通过传播路径创新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王湘华 《求索》2012,(3):178-180
王国维《唐五代二十一家词辑》在词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从中可以窥视王国维选词观与词学思想。全书编辑体例调整适当,编选全面,几无遗珠之憾;对词家词作选编勘校各有侧重,在词籍编选上有辑佚开拓之功。王国维词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跋语之中,具体表现在对词作的优劣论、意境论和风格论,虽吉光片羽,然弥足珍贵。其词籍校编与其词学批评相辅相成,使得其词话举例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从而形成完善的词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敦煌文书和徽州文书档案,是我国20世纪发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地方历史文书档案。作为记录我国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原始文书档案,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从整体上认识中国地方历史文书档案的流传规律、构成特点和价值,对历史文书档案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正确认识历史文书档案在现代学术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具有很大益处。 敦煌文书和徽州文书档案都来源于民间。它们得以保存流传,证明了中国地方  相似文献   

20.
不同民族文化间的文化空缺给文学作品的翻译,尤其是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带来了巨大挑战。乡土题材小说《古船》在描写胶东地区下层人民的生产生活时,运用了大量民间的口语表达及中国经典作品中的诗句名言等。针对《古船》中的语言文化负载语,葛浩文在翻译时偏向于忠实于原文,运用直译法、套译法及意译法,确保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既实现了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又保留了中国特色语言表达形式,从而使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能够吸引异质文化读者并被其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