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我国现有法律规定,检察权主要包括职务犯罪侦查权、刑事检察(批捕、公诉)、诉讼监督权等。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属于诉讼监督,监督内容包括民事、行政裁判是否正确、诉讼活动是否依法进行,监督的终极目的是实现司法公平与正义。然而现有的监督手段,明显不适应履行民事行政检察职能的需要。因此,如何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完善监督机制,进  相似文献   

2.
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监督行政权依法运行的关键手段。数字检察技术可从“独立监督”“系统流程”和“常态追踪”三个方面,实现对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的赋能价值。针对数字检察技术赋能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的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孤岛”、数据化成本较高以及办案数据安全与业务数据深度分析兼容较难的问题,有必要通过立法提升检察机关数据调用权限、研发应用动态监督数据归档系统、开发可脱机运行插件,加快实现数字检察技术对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的赋能支撑。  相似文献   

3.
潘志玉 《政法论丛》2023,(2):149-160
虚假诉讼在我国的典型存在,除了归根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以及诉讼诚信原则的失范因素以外,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以及调解制度的固有局限性也不无关系。检察监督对虚假诉讼进行规制和遏止具有天然制度优势。虚假诉讼检察监督权是兼有行政性质与司法性质的混合性权力。虚假诉讼打破了传统民事诉讼基本构架平衡,加强和完善对虚假诉讼的检察监督,应该参照权力制衡理念,以事后监督为主,兼顾事前和事中监督,坚持法律职业共同体理念,重在与各方协同,避免部门对立,并在司法谦抑与能动检察之间寻求平衡,推动虚假诉讼检察监督守正创新。要实现检察监督职能的理念更新和重新定位,检察机关应当在虚假诉讼治理中发挥先锋主导作用,通过立法进一步拓宽虚假诉讼案件来源机制,赋予检察建议刚性约束力,加强和完善检察机关调查核实权,构建“民事、行政与刑事”制裁三位一体的协同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吕涛 《人民检察》2015,(2):9-12
行政检察监督涵盖法律监督职能与参与诉讼职能,二者存在既紧张又融洽的关系,要处理好二者的平衡问题。应从立案监督、审判监督、执行监督等方面进一步强化行政诉讼法律监督,同时探索建立诉讼外行政违法检察监督工作机制、行政强制措施检察监督工作机制以及探索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等,推动行政检察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胡思博 《人民检察》2022,(23):45-49
虚假诉讼严重破坏司法秩序、浪费司法资源、损害案外人权益,属于民事检察监督的范畴,这与检察机关通过监督维护国家法治的本质相契合。检察机关除了在诉讼过程中向法院制发纠正违法检察建议、促使其自行审查后裁定驳回起诉外,也可在现行抗诉和再审检察建议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增设案外人监督申请权、调整再审主体地位、集中再审庭审辩论焦点等方式实现对虚假诉讼的监督。  相似文献   

6.
虚假诉讼检察监督的实践要求在于精准监督。精准开展虚假诉讼检察监督必须坚持好、运用好辩证思维,正确认识处理好司法公正与司法秩序、线下随机式关联监督与大数据穿透式关联监督、普通程序案件监督与特别程序案件监督、检察监督公益性与民事诉讼私益性、检察监督与审判独立五个方面的辩证关系,进而推动民事诉讼监督质量和实效的整体性提升。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于控告申诉检察环节,通过对诉讼监督的职能定位和现状分析,积极探索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开展诉讼监督的新途径、新方式,为优化控告申诉检察环节诉讼监督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将行政检察监督范围从诉讼领域拓展至行政执法领域,是新时代行政检察持续发力方向之一。从职能性质、履职范围和履职过程观察和审视,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应是直接监督、适法监督、事后监督。基于此职能定位,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制度良性发展应当重点关注职权配置和运行规律,以职权入法打破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的合法性质疑,以功能发挥廓清与行政公益诉讼之间的边界,以精准监督体现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的补强监督优势。  相似文献   

9.
涉农检察公益诉讼存在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脱节的现象。山东省寿光市人民检察院的涉农检察公益诉讼实践为制度研究提供了良好样本,其覆盖农村生态监督全程、突出农业生产监督重点与构建涉农类案监督机制的实践经验值得总结推广。与此同时,涉农检察公益诉讼暴露出案件线索来源渠道单一、案件办理资源供给不足与案件范围扩展效果有限等现实困境,有必要运用系统化思维,通过多元主体参与、人才科技赋能与内外联动发力等途径实现制度优化。  相似文献   

10.
"两高两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虚假诉讼犯罪惩治工作的意见》是一份综合性司法文件,其中不少条款与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程序设置相关,包括民事虚假诉讼检察监督工作中线索来源、甄别发现、调查核实、监督方式、犯罪线索移送等具体问题。构建出较为完整、系统的民事虚假诉讼检察监督体系,对检察机关履行民事检察职能、监督纠正虚假民事案件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对民事虚假调解书采用再审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监督方式、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民事强制措施建议权制度等新规定要准确理解内容、严格适用程序、加强协作配合,形成依法惩治虚假诉讼违法犯罪合力。  相似文献   

11.
虚假诉讼现象呈上升态势,虚假诉讼不但损害了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严重干扰了司法秩序.为此,检察机应充分利用法律赋予民行检察的职权和监督方式依法打击和遏制虚假诉讼蔓延之势,维护正常的司法秩序进行论述.具体来说,一是要充分运用调查核实权,确保监督有理有据;二是要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如抗诉、检察建议、再审检察建议、建议更换办案人、纠正违法、移送犯罪线索等,确保监督效果;三是要加强与其他部门和单位的联系,形成监督的合力.  相似文献   

12.
孙舒妤  邱萍 《法制与社会》2014,(13):168-169
新民诉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检察机关对审判程序中的诉讼违法行为进行全面监督,但如何进行监督、怎样进行监督尚处于探索、摸索阶段,再加之诉讼违法行为本身处于隐蔽的位置很难被发现,使得对诉讼违法行为的检察监督之路尚未明确,因此,本课题致力于探讨诉讼违法行为的概念、性质,以及对诉讼违法行为的调查机制,并探索具可操作性的诉讼违法行为的检察监督之路,希望为民事行政检察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陈晓景 《中国法学》2022,(4):288-304
2017年修正的《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建立了现行的检察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然而,作为公益代表人,检察机关在保障环境公益的实践中陷入了检察监督区域性与生态环境整体性矛盾、损害救济和环境风险预防背离、维护环境公益和履行法律监督职能错位等困局。原因在于现行检察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基于传统公益理论,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环境公益混同于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的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环境公益区别于社会公益、国家利益,其内涵应当是生态共同体利益。完善检察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应明确环境公益的法律地位,增加独立于检察环境社会公共利益诉讼和国家利益诉讼的检察环境公益诉讼类型。同时健全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的检察监督机制,强化环境风险预防功能,构建法律监督与环境公益维护相统一的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14.
正民事虚假诉讼的频发对现有的民事检察监督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对虚假诉讼的检察监督也逐渐成为检察机关民行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本文从虚假诉讼的定义及其成因分析,探讨检察监督的必要性,并提出完善虚假诉讼中检察监督的建议。一、虚假诉讼的定义及其成因分析(一)虚假诉讼的定义虚假诉讼意指民事诉讼各方当事人恶意串通,采取虚构法律关系、捏造案件事实方式提起民事诉讼,或者利用虚假仲裁裁决、公证文书申请执行,使法院作出  相似文献   

15.
维护公共利益是检察机关遵循的行为准则之一,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赋予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力.检察监督不仅应当贯穿于法的运作的整个过程,还应当存在于社会性的非诉讼监督.目前,我国检察监督以刑事诉讼法律监督为主,但是监督的普遍效果却不容乐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在司法改革的背景下,以《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方案》为契机,赋予检察机关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的权力,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作用,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以实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  相似文献   

16.
检察监督能力是指检察机关为了保障诉讼公正和效率,通过正确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维护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在对刑事立案、侦查、审判、执行和民事行政审判依法进行法律监督等办案业务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力和本领。检察监督能力在不同的诉讼阶段体现出不同的子能力;对检察监督能力的比较与评价是衡量检察监督能力的重要因素;检察机关应通过提高队伍素质、增强监督观念、明确监督法律、完善评价体系等方法来提高检察监督能力。  相似文献   

17.
4月26日至29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主办、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承办的第十二届全国检察理论年会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各级检察机关的代表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180余人,围绕诉讼监督的理论与实践主题,对诉讼监督的基础理论、监督范围、监督难点和诉讼监督的效果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  相似文献   

18.
袁观磊 《法制与社会》2011,(26):234-234
检察机关诉讼职权与监督职权的关系问题,是近年来法律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对检察诉讼与监督职权关系问题的探索,有利于促进检察机关内部机构的优化配置。本文根据我国法律对检察职权设置的现状,对我国检察机关诉讼职权与监督职权的关系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认为,在我国检察机关内部设立专门的法律监督部门,是优化我国检察机关诉讼监督职权配置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关于在强化诉讼监督中注重化解社会矛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海东 《法制与社会》2011,(15):130-131
诉讼监督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诉讼监督对化解矛盾具有重要性和特殊性,加大监督的力度,提高监督水平,依法开展各项诉讼监督工作。将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贯彻始终,围绕当事人诉求,全面评估诉讼监督行为的风险并做好预警工作,正确运用诉讼监督手段,延伸调解职能,强化释法说理工作,确立恢复性司法理念,积极参与构建社会大调解机制。对检察建议工作,要提高检察建议的质量,慎重使用检察建议,建议要有针对性和切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作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推进建设法治国家、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监督职能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构建诉讼外行政检察监督具有法治和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