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苹 《党员特刊》2003,(6):45-47
共产党员是无神论者,但在中国共产党人队伍中,却有一位基督教牧师,他以牧师职业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他就是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所说的“那位第一个将我引入中国‘红区’的‘神秘的王牧师’”,他叫董健吾。  相似文献   

2.
前几天整理藏书时,偶然翻出了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我漫不经心地翻了起来。这本书我原来是读过的,但十几年的工夫,竟然全部淡忘了。我为《西行漫记》遭到冷落而遗憾,更为斯诺所颂扬的红军传统的丢失而气愤。我特意在笔记本上抄录下这么两段:  相似文献   

3.
《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帕克斯·斯诺的力作。美国著名记者白修德曾评价说:"《西行漫记》是经典性报告文学的样本,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西行漫记》一书的封面,是一位英姿焕发的红  相似文献   

4.
2005年7月19日,是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百年诞辰。《北京青年报》于2005年7月21日用整版登载丁晓平著《斯诺百年·红星照耀和平崛起的中国》。这篇文章主题鲜明,立意新颖,内容丰富.引人注目;基本涵盖了斯诺一生的主要业绩。但是.这篇文章有几处失实,现提出与丁晓平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5.
《党课》2006,(12):92-92
长征期间,据不完全统计,各种文电、讲话平均每天有一篇以上。其中毛泽东写的或有他署名的最多,已经公开的有172篇,各种讲话、谈话有40次。长征途中他写有诗词八首,分别是《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一首、《七律·长征》一首、《念奴娇·昆仑》一首、《清平乐·六盘山》一首、《六言诗·给彭德怀》一首。  相似文献   

6.
十年前,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一本《谁来养活中国?》遭到中国社会和舆论的普遍反驳,但接下来的事实却让中国人对他刮目相看。十年后,这位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从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手中接过聘书,正式成为该校名誉教授。今年,他又推出了《地球不堪重负:水位下降、气温上升时代的食物安全挑战》一书,书中谈了他对中国食物安全形势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7.
汤根姬 《湘潮》2006,(11):55-55
在毛泽东的一生当中有3首词是因井冈山而作的,这就是《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遗憾的是只有《西江月·井冈山》留有手迹。那么,毛泽东为何作《西江月·井冈山》,其手迹又是如何获得的呢?  相似文献   

8.
1936年6月,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个西方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封锁由北平出发,经西安,进入红色区域——陕甘宁边区,进行了为期4个多月的新闻采访.他不仅采访了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等红军高级将领,同时也采访了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一年后,斯诺把在红区的采访通讯编著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1938年,该书中译本用了《西行漫记》这个书名.《西行漫记》的封面是一位英姿勃发的红军号兵正迎着朝阳,吹奏前进的号角.从此,《西行漫记》流传到哪里,红军战士的军号就“吹”到哪里,《西行漫记》经久不衰,红军战士  相似文献   

9.
一、索尔·贝娄和《赫索格》简介 索尔·贝娄(1915年~2005年)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小说家,1976年瑞典科学院以他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授予他197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10.
1936年,刚刚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尚在反动当局的重56重包围之中。埃德加·斯诺,一名美国记者,却已神奇破围,进入苏区,面向世界,轻轻推开一扇零距离接触的窗户。  相似文献   

11.
郝遥 《新湘评论》2005,(5):30-31
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举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堪称一部不朽的史诗。在史诗般的长征路上和秦晋高原,作为统帅、战士、诗人的毛泽东,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戎马倥偬间,也不辍吟哦或默涌。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毛泽东写下了《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沁园春·昆仑》、《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等8首与长征有关的诗词,从而形成了他一生中诗词创作的又一高峰。  相似文献   

12.
慕安 《党史文汇》2010,(6):44-47
共产党是无神论者,但在一个特殊的年月里,却有一位基督教牧师、入党后仍以牧师身份掩护革命活动的共产党员,他就是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所说的“王牧师”,此人真名叫董健吾。  相似文献   

13.
阳洋  周静 《共产党人》2005,(4):49-50
今年2月15日,是美国著名记者、进步作家埃德加·斯诺先生逝世33周年纪念日。今天,我们缅怀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和为中美两国人民相互友谊和了解而奔波一生的先驱者,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文尾借保尔·柯察金之口,道出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15.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罗纳德·凯斯勒在《总统特勤处》一书中透露,美国总统奥巴马平均每天面临30次死亡威胁。前总统布什在任期间,每年针对他的威胁为3000次。自奥巴马上任后,针对他的威胁增加了近400%。  相似文献   

16.
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这是建国30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入首次访美。邓小平在华盛顿期间,美国进步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交给邓小平一封自己珍藏了42年的毛泽东在1937年写给他的信。故事还得从三十年代说起。埃德加·斯诺1936年访问陕北时,采访了中央红军和党的许多领导人,因当时朱德、刘伯承和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仍在长征途中,所以,他离开陕北后,希望他的妻子到延安去,以便会见更多的红军领导人和根据地各界人士。海伦·斯诺本人也早就想到陕北去,打算继《西行漫记》之后,再写些报道中国红军和…  相似文献   

17.
李虹 《世纪风采》2007,(4):27-28
提起名扬全球的畅销书《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凡是读过此书的人都知道,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当时第一个秘密寻访苏区的外国记者,深入陕北办区采访之后,用细腻的笔触写到了几乎所有的红军领袖人物,像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张闻天、彭德怀、贺龙、徐向前、徐海东等,多达几十人,为中国人民及全世界人民真实及时地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产生了广泛、久远的影响。但是,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了,这部宏篇巨著里竟然觅不见当时在党和红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王稼祥的踪影。这是为什么呢?当然是事出有因的。这得从王稼祥在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的祝捷大会上负伤的事情说起。  相似文献   

18.
妙语答记者     
胡琴 《新湘评论》2010,(6):60-60
1944年3月25日,富兰克林·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先锋论坛》报的一位记者采访这位总统,就他连任总统之事问他有何感想。罗斯福笑而不答,请记者吃一片三明治。记者觉得这是殊荣,很快就吃下去了。罗斯福又请他吃第二片、第三片,记者受宠若惊,虽然肚子饱了,但他还是硬着头皮吃下去了。  相似文献   

19.
在中共党史上,恐怕没有哪部书像《西行漫记》那样在海内外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了。1936年6月,由英、美几家报刊出版社资助,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Snow)怀揣宋庆龄的介绍信,在乔治·海德姆(即马海德)医生的陪同下,秘密进入陕北苏区中比延安更为偏远的保安采访。斯诺是第一个到访苏区的外国记者。四个月后的10月下旬,斯诺悄悄返回北平。随即,斯诺在夫人海伦·福斯特的帮助下,抓紧写作。不久后,斯诺在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大美晚报》和北平的《民主》杂志等英文报刊刊发保安访问报道,在中国文化知识界引起轩然大波。1937年10月,英国…  相似文献   

20.
严婷 《当代党员》2007,(9):32-35
航海家哥伦布完成探险后向西班牙国王和王后汇报他的发现时说:“地球是圆的。”500多年后,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沿着哥伦布的航程到印度“硅谷”班加罗尔等地考察后,悄悄地对他的太太说了一句话:“亲爱的,我发现这个世界是平的。”然后,他写了一本震动世界的著作《世界是平的》。而今,如果弗里德曼来到位于中国西部的重庆市西永微电子产业园,他会惊奇地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