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27年10月30日,在中共东江特委的领导下,由南昌起义部队红二师支持配合,广东海陆丰农民武装举行第三次起义,夺取了政权。11月8日,彭湃受派从香港回到海陆丰,筹建苏维埃政权。  相似文献   

2.
建设苏维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项英在中革军委和红军中没有职务,他主要协助毛泽东,致力于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工作。中央苏区的苏维埃政权象其他苏区的苏维埃政权一样,是靠红军建立起来的。红军初到时,社情不熟,不少乡、村苏维埃政权被富农、流氓和坏人把握着,真正的贫在农和工人很少参加这一政权。因此,许多苏维埃政权不但不能为群众谋利益,反而压迫剥削群众,与群众关系很紧张。群众不把苏维埃看成是自己的政权,不敢批评政府、监督政府。不少政府机构中吃饭的人很多,开支很大,但做工作很少。区、乡、村各级政府的经常性工作…  相似文献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政关系的发展,可以分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三个阶段。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和苏维埃工农政权的关系问题苏维埃政权是我党独立领导和创立的最早的工农政权,党和苏维埃政权的关系是党政关系的发端。那时,我党就提出了处理党政关系的思想原则、组织设施和具体政策。1.关于解决党政关系的思想基础我党解决党政关系的思想是建立在列宁关于苏维埃国家学说的基础之上的。列宁关于苏维埃国家的学说,发展了巴黎公社的原则,最突出的是,在坚持政权的人民民主性质的前提下,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4.
中央苏区掀起新的“反浪费风暴” 1934年是红色苏维埃政权辉煌与苦难并存之年。 在此前后,中央苏区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根据地本来提襟见肘的财经形势愈加严峻。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也无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滋生腐败的消极因素。特别是贪污和浪费两大问题,败坏了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形象,损害了党群、政群和干群关系,严重动摇了工农民主政权的根基!  相似文献   

5.
1928年1月9日,江西万安农军和农民群众胜利攻占万安县城,持续两个多月的万安暴动取得胜利。11日,万安县工农兵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成立,成为江西省第一个苏维埃政权。万安暴动在江西苏维埃运动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暴动中建立的苏维埃政权,"为江西革命开辟了一个新的局面——苏维埃革命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王钰鑫 《党史文苑》2011,(22):4-5,32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主张。共产国际关于中国是否建立苏维埃政权经历了政策转变过程,即从最初的反对建立苏维埃到后来的提倡建立苏维埃、从建立地方苏维埃到建立苏维埃中央政府。应该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最终建立与共产国际的政策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为了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项英被六届四中全会后的党中央错误地撤销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职务后,他没有怨言,没有消沉,既默默地承受着组织的处分,又勤勤恳恳地去完成中央局交给他的新任务——筹建全国苏维埃政权。为了同国民党反动政府相对抗,统一领导各苏区和各路红军的革命战争和土地革命,早在193O年春,中共中央就提出了筹建全国苏维埃政权的任务。是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上,以“中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主席团”的名义,发出《第一次全国工农兵贫民苏维埃大会宣言》,并决定由中共中央、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全国各苏…  相似文献   

8.
中国苏维埃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上进行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为了进一步深化对苏维埃政权的研究 ,本文拟从政权建设的角度 ,对中国苏维埃政权的发展历程予以考察。不当之处 ,敬请批评指正。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 ,对苏维埃的初步认识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都采取了苏维埃这种组织形式 ,因此 ,称之为苏维埃政权。实际上 ,苏维埃是俄文 COBe T的汉语音译 ,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是俄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创造出来的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 ,是十月革命后苏俄 (联 )的基本政治制度。十月革命后 ,随着…  相似文献   

9.
刘良 《党的文献》2001,(6):34-38
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 ,即曾提出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政治纲领。大革命失败后 ,毛泽东首先提出以农村根据地和强大的红军力量为依托 ,建立苏维埃政权 ,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建立苏维埃政权目标的实现 ,以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绝非“左”倾路线的产物 ,而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发展的进程和客观需要而提出、并不断创造条件建立起来的 ,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实践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早期政权运行时的重要制度。中国共产党通过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探索并总结党与国家政权的相互关系以及民主执政的基本规律,通过对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和运行进行分析,揭示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成就,总结中国共产党早期民主执政经验于今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土地革命时期,城口曾一度被红四方面军解放,并建立了县、区、乡各级苏维埃政权。在血与火的战斗中,城口人民创作了许多生动感人的民间文学——红色歌谣。  相似文献   

12.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俄国建立了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国内外各种矛盾依然尖锐。面对严峻的形势,布尔什维克党被迫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的力量,彻底打垮了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疯狂进攻。正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保卫苏维埃政权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布尔什维克党一些主要领导人就认为可以凭借  相似文献   

13.
一、毛泽东廉政观的理论源泉(一)对马列主义廉政建设理论的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领导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实践,因此,他们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怎样进行廉政建设的问题论述很少,只提出了一些原则。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中,为什么会滋生蔓延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列宁起初把官僚主义当作旧社会的遗毒,认为:“旧社会死亡的时候,它的尸体是不能装进棺材埋入坟墓的。它在我们中间腐烂发臭,并且毒害我们。”随后,又指出官僚主义在苏维埃政权中出现,与俄国经济文化落后有关,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不健全有关。由于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郝宇青 《党建文汇》2013,(11):54-54
苏联是世界上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苏维埃政权成立初期,就表现出较为严重的形式主义弊病,在某些历史时期甚至泛滥成灾。形式主义的大量存存,不仅不利于苏联政治的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央“八七”会议和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决议精神的指导下,福建各地党组织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开创了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新局面。福建各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隶属中共福建省委(1928.8—1930.12);中期,隶属苏区中央局(1931.1—1934.12);后期,隶属上海临时中央局(1934.1—1935.1)。现在依次把福建各地苏维埃政权机构与领导人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一、闽西苏区政权建设的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所进行的一切革命斗争,都是围绕着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这个中心任务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建立苏维埃政权,中  相似文献   

17.
正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叶坪村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立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苏维埃全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1参加苏维埃政权的干部绝大多数追求的是革命事业,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但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在旧思想、旧风俗、旧习惯势力的侵蚀之中,存在着铺张浪费、以权谋私等贪污腐化现象,面临着反腐败斗争。  相似文献   

18.
实行租让制是必要的,因为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危机十分严重,没有外国的装备和技术援助,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恢复被破坏了的经济;租让是社会主义从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再向前跨进一步、苏维埃政权把资本主义的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并培植国家资本主义的有效方法。因此,应以租让制为突破口,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造成苏维埃共和国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均势,巩固新生政权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9.
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项英常说,人民的政权,需要人民来保卫。在白色政权四面包围和国民党军队不断进攻的情况下,苏维埃政权要坚持、巩固和发展,就必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红军和根据地人民群众,增收节支,发展经济,积极投入革命战争。因此,中央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即提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任务,鼓励开垦荒山,扩大耕地面积;组织劳动互助社和耕田队,不失时机地抢耕抢种;发动妇女参加农业生产,以弥补劳动力不足;组织犁牛合作社,合理使用耕牛农具。与此同时,还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发展畜牧、挑选良种及多种杂粮…  相似文献   

20.
列宁在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实践活动中,把反对党和苏维埃机关中的官僚主义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不久,在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机关中的官僚主义就引起了列宁的高度警惕。他在一系列文章、书信和指令中,多次提到要同官僚主义进行斗争。他认为官僚主义是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肌体中的“浓疮”、是最危险的敌人之一,反对官僚主义是关系到无产阶级执政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他曾严肃指出:“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为从根本上克服这一“祸害”,列宁认为必须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