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世纪行》2007,(11):16-16
现有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文化设施的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当前,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是农村文化建设中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但更大的问题是现有文化设施及其他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原因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基础设施的布局不尽合理。农村文化设施基本都设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有的干脆就设在乡(镇)政府大院里,农民进不去,文化送不出,导致文化设施的闲置浪费。二是乡镇领导及文化部门不注重开展文化下乡(村)潘动。三是文化产品的针对性不强。符合农民生活经验和欣赏情趣,指向农民接受动机和审美期待,能很好地满足农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  相似文献   

2.
关秀献 《传承》2012,(24):38-39,96
边境农村文化建设为边境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现今广西边境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地方领导重视不够、文化建设尚未适应农民多元文化需求、文化设施简陋及管理缺失、忽视农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广西边境民族特色文化,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参与性。  相似文献   

3.
蒋鹏 《传承》2009,(2):56-57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要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充分发挥政府的文化职能,制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规划,进一步增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文化工作的财政投入,培育规范的农村文化市场,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要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充分发挥政府的文化职能,制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规划,进一步增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文化工作的财政投入,培育规范的农村文化市场,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笔者认为,当前,要搞好农村社区建设,就必须探索性地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排解民忧疾苦等事关反映民生和体现民意的事情办好,让广大农民切身感受到生活在和谐协调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苍南县在11个乡镇的13个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突出”四个抓好”.做到”四个促进”.初步形成了一批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公共服务相对配套、社区建设初具规模的农村社区示范村。主要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居环境改善;抓好村级组织建设.促进村民依法自治:抓好服务中心建设,促进农村社区服务:抓好社区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浙江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宣办 《今日浙江》2007,(21):56-58
我省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坚持共建共享、共享共建,着力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努力扩大有效文化供给,积极创新基层文化传播方式,不断推进农村公共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让公共文化惠及全民.  相似文献   

8.
何杰锋 《当代广西》2012,(24):40-4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并指卅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我国有8亿农民,农村文化的发展水平如何,直接体现了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状况。不可讳言,当前我国农村的文化状况不容乐观,设施陈旧落后、残缺不全,活动萧条冷落、枯燥单调,队伍力量薄弱、人才匮乏等,是当前农村文化最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任旭彬 《桂海论丛》2013,(4):110-113
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与农民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确保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成了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造成广西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公共文化设施不足、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以及缺乏农民组织作为文化建设的依托载体。优化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要建立起政府供给、市场供给与社会供给优势互补的复合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10.
张笃勤 《学习与实践》2009,(11):126-130
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和现代文化传播条件有了显著改善,但由于对中央新农村建设目标和农村文化建设要求的理解偏差,在农村文化遗产保护上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有的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盖新房子建新村,在整治村容村貌和改善道路交通过程中,拆除老建筑迁并老村庄,仿建城镇现代式社区楼房;有的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只进行现代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不顾及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从而造成空前的农村传统文化保存与传承危机。如何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刘建民 《桂海论丛》2013,(1):124-128
居家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有效整合,是未来我国养老事业重点建设的目标之一。中国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多为政府购买服务、民间组织提供服务或社区承办服务等模式。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经济欠发达、家庭结构失衡、养老设施匮乏,居家养老模式应成为养老方式的首选。建设广西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应重点完善农村基本医疗照顾,加强农村传统邻里互助关系,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习俗。  相似文献   

12.
女村官是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她们是党的农村文化政策和民族文化政策的重要宣传者和实施者,是民族文化传播和民族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推动者,是乡风文明、和谐农村的示范者和引领者。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女村官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此,需要通过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机制,建设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才库,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分层次、多渠道培训女村官等多种途径,推动女村官在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是文化建设,而文化建设的根本在于生活文化的创建。生活文化是体现农耕生活过程和对生活过程的理解的本真内涵,同时也是现代文化语境下的农村建设的新解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当遵循文化的生活原则,来开展生活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何秋生 《桂海论丛》2005,21(5):86-88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柱、坚实的道德基础和良好的文化条件。因此,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契合中的差距:乡村振兴中的文旅融合政策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 《长白学刊》2021,(3):72-79
文旅融合作为当前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基本趋势,可以丰富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从政策视角看,乡村文旅融合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内在宗旨一致性、目标承接具体化等高度的契合。但相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乡村文旅融合却存在明显的政策差距,表现为政策发展的迟滞化、粗放化和项目同质化等问题。对此,应以渐进调适逻辑推进政策发展,并通过强化乡村文旅适度融合、统筹推进的政策理念,构建"一干两翼式"政策框架,完善合作共享格局等精准治理措施促进政策细化,进而助力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6.
刘晓红 《中国发展》2011,11(3):46-52
该文以2003-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为基础,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并借助于SPSS13.0统计软件对2002-2009年中国农村居民各项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基本需求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居民各项消费支出与纯收入之间确实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农村低收入户尚未满足基本需求,需要社会救济,收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且农村居民在满足基本需求后,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比例在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17.
高宏德 《中国发展》2009,9(4):30-33
中国乡镇债务规模巨大,覆盖范围广泛,不良债务比例较高,化解工作困难,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随着中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化解乡镇债务并彻底消除其产生存在的基础带来了重大机遇。  相似文献   

18.
艾军 《中国发展》2014,(5):61-64
广大的农村地区生活着众多的农民群众,农村文化建设就自然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村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James Z. Gao 《当代中国》2001,10(27):233-252
Based on materials from local archives and the author's interviews in Shandong Province, this paper uses case studies in the Luzhongnan prefecture to trace how the rural revolutionaries rose to prominence and to discuss their cultural impact on Mao's urban revolution after 1949. The paper begins by examining the intellectual origin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in this region, and then moves to a discussion of the end of political urbanism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 Civil War. As a result of wartime mass mobilization, peasants became the most dynamic forces in the political arena. Peasant cadres were systematically recruited and trained to run local governments. Eventually, they surpassed the revolutionary intellectuals both in number and in importance. When the CCP came to power, the peasant cadres were assigned to take over urban China. These rural revolutionaries were committed to the mission of creating a 'new socialist man', and rural revolutionary culture became the cultural orthodox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programs, referred to as 'cultural de-urbanization', launched by Mao Zedong and his rural revolutionary followers in order to remold the urban people's mentality by the rural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