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建议在刑法中增设利用犯条款张兴武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类型的犯罪人:他们故意采取欺骗等手段,利用他人作为犯罪工具直接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结果。由于没有共同的犯罪故意,这种犯罪人和被利用为犯罪工具的人(以下称被利用人)的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因...  相似文献   

2.
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犯罪,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签订合同,在合法形式掩盖下的犯罪。这种犯罪表面上通常以经济纠纷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实质上是犯罪分子在非法占有目的指导下的诈骗。认定这类犯罪,在主观上必须首先考查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实践中,有种观点认为,只要行为人客观上是以欺骗手段签订合同,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就应认定为诈骗罪,而不论其主观上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我国刑法规定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  相似文献   

3.
合同诈骗犯罪与合同欺诈行为具有共性:一是行为人主观上有欺骗之故意;二是客观上都采用了欺骗的方法;三是使对方当事人产生了错觉,而"自愿"与其签订、履行合同,这种自愿均与欺诈行为具有因果关系;四是都有合同没有履行或没有完全履行的结果存在,致使对方当事人遭受了财产损失。正是这些共性导致本案在处理过程中产生意见分歧。  相似文献   

4.
一、侦查取证中欺骗与引诱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按照龙宗智教授对侦查活动的划分,可分为回应型侦查与主动型侦查两种类型。前者是对犯罪的回应,即先有犯罪行为,后有侦查工作,这是犯罪侦查的主要方式;后者是针对正在进行或者将要实施的犯罪,采用监控以及诱导的方式进行的侦查活动,是犯罪侦查的特殊方式。在回应型侦查中,犯罪行为已经发生,欺骗与引诱以犯罪嫌疑人为对象,主要在讯问过程中实施。在主动型侦查中,带有欺骗与引诱性质的活动主要有两种,即诱惑侦查与卧底侦查。  相似文献   

5.
<正> 诈骗罪属于侵犯财产罪的一种。它是以欺骗的手段将公私财物转化为己有的犯罪行为。诈骗犯罪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与当时的社会形势、社会风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诈骗犯罪的方式总是在不断翻新,具有强烈的社会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当前诈骗犯罪情况复杂,与社会上各种刑事犯罪往往彼此牵连,结合并犯,因此,在审理诈骗案件时,正确区分诈骗罪与其他相类似犯罪的界限,对于准确、有效地惩罚诈骗犯罪具有重要意义。司法实践中,有些犯罪行为如贪污、投机倒把、招摇撞骗,敲诈勒索等,在犯罪手段上有时也具有一定的欺骗性质,如何区分它们与诈骗罪之间的界限?看法不尽一致。本文拟就几种常见的与诈骗罪相似的  相似文献   

7.
你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也可以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但你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的人。这句话为婚姻骗子的犯罪结局做了最好的注释。  相似文献   

8.
一、拐卖人口罪的犯罪构成拐卖人口罪,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用欺骗、利诱等手段将他人卖给第三者的行为。拐卖人口的犯罪,一般具备以下特征: (一)在客观上要有“拐”的行为,即具有使用欺骗、威胁,利诱或强制等手段,将他人拐骗卖给第三者的行为,这是构成拐卖人口罪的主要条件。从各地查获人贩子的情况来看,犯罪分子为了拐卖人口牟利,交叉使用了欺骗、煽惑、引诱、威胁等  相似文献   

9.
预备,是指一种行为状态。犯罪预备行为,则是刑法上专门规定的一种犯罪行为。深入研究这种犯罪现象,对于正确区分犯罪的不同阶段,及时地防止和准确地打击犯罪,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美国刑法中犯意要求边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基本概念范畴,犯意长期以来在美国刑法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法定犯罪主导地位的稳固,犯意的核心概念色彩开始在大量犯罪当中淡化,而对于这种边缘化趋势的考察,首先需要从美国刑法中自然犯罪与法定犯罪的二元区分模式入手,通过对犯意边缘化前提条件的框定,明确其不同维度的区分,从而在此基础上对美国刑法犯意边缘化加以具体刻画和分析,由此探知这样一种动态变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1.
<正> 盗窃与诈骗是侵犯社会主义财产与公民个人财产的两种独立的犯罪。但是,有时犯罪人在进行盗窃时运用欺骗手段,使受害人或其他人发生误解,从而骗取了他们的信任。在鉴别这类犯罪时便发生了困难。  相似文献   

12.
王坤 《法制与社会》2014,(13):297-298
诈骗罪、侵占罪与盗窃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犯罪形式,在整个犯罪体系中发案率较高,这三种犯罪都是规定于我国刑法分则第五章侵犯财产罪之中,表现出三种不同的犯罪形式。在当前司法实践中,犯罪嫌疑人在作案时会用各种欺骗手段来伪装真实犯罪意图,使得在对这三种犯罪定性时容易产生混淆,确有一定的区分认定难度。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真实发生的一起典型案例,对上述三种罪名进行比较分析,以其司法实践中对这三种罪名的区分认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非法持有,使用某种国家管制物的犯罪并非一种新罪,中外刑事立法上皆有不少明例.如英国1968年《火器法》就规定有“非法持有火器罪” 的罪名.在英国刑法中,“使用假文件”是指“明知是伪造物,且基于法律对构成伪造罪在具体情况下所需求的同一意图(要么是欺骗,要么是诈骗)而‘使用、出售、发行、赠送、转让’某一伪造物”.在香港,持有进攻性武器罪,是指没有得到合法授权,也无其它正当理由,而在公共场所持有进攻性武器,危害社会治安的行为.在美国亦有“非法持有毒品罪”.我国刑法规范中有关非法持有犯罪的条文原来只有刑法第163条对“私藏枪支弹药  相似文献   

14.
1983年第6期《法学杂志》刊登了肖牧同志的文章《用窃取的空白提货单冒领国家财物的行为,属于什么犯罪?》(下简称《肖文》)。对于作者主张该案应定诈骗罪的意见,不敢苟同。我们认为,该案以认定盗窃罪为妥。从概念上讲,盗窃罪和诈骗罪的区别是明显的。但是,现实生活中犯罪的复杂性,盗窃罪和诈骗罪各自特征的显现,又往往不易识别;秘密窃取的方法和欺骗的方法有时互相掺杂在一起,也使人难辨主次、真伪。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以事实为根据,详细分析案件的发展过程、盗窃物的性质、欺骗的实质等具体情况,以便客观地找出合理的定罪依据。阮××秘密窃取盖过章的空白七联提货单的目的,是将国家财产非法占为已有,加之提货单本身又是一种正当的提货支付凭证,而“一般说,仓库付货制度是看单不看人”,这样,郑  相似文献   

15.
<正> 所谓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竞合是指在犯罪过程中,由于行为人对事实的认识发生错误,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本身不可能发生预期的犯罪结果,但行为人仍基于自己的意志放弃了继续犯罪,或者采取了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措施。对这种犯罪行为如何正确定性,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犯罪中止,另一种认为是犯罪未遂。笔者认为对这种犯罪行为的定性,不应一概而论,而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如犯罪行为尚未实施终了,应定为犯罪中止;如犯罪行为实施终了应定为犯罪未遂。按照我国刑法关于犯罪中止的规定,行为人的犯罪行为若为犯罪中止,必须具备主客观两方面条件,即主观上的自动性和客观上的有效性。并且就客观要件而  相似文献   

16.
美国期货犯罪立法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期货犯罪是随着期货交易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经济犯罪,它对期货市场乃至整个利益、公共利益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均有极大的危险性。因此,凡建立期货市场国家,大都很重视利用刑罚手段惩治这种犯罪。本文拟就美国的期货犯罪立法作些分析。一、美国期货与期货犯罪立法概况美国的期货立法并不是在期货交易产生的初期就开始的。期货市场在最初诞生的50多年里,并没有完善的法规和行政管理。政府对期货交易不进行法律监管,只有市场内部的法规自行管理。早期的规章制度都由期货交易所制定,政府与期货交易者之间是一种冷静和平相处的关系。第一次世…  相似文献   

17.
出口退税是基于出口免税的前提,对出口产品中包含的已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按照规定的退税率计算后予以退还的一种税收措施。骗取出口退税犯罪是指以假报出口或者通过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数额较大的行为。骗取出口退税犯罪不一定以使用虚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为前提,也不一定以假报出口为前提。  相似文献   

18.
关于诈骗罪成立范围的实质认定,现有理论主要从"欺骗""错误"以及"损失"三个方面对诈骗罪构成要件进行实质解释,形成"限缩行为"与"限缩结果"两种路径。结合我国财产犯罪的立法特色,财产损失的实质化会导致对损失的有无与具体数额等难以进行精确判断,并破坏财产犯罪的整体一致性,因此,限缩结果路径不具有合理性。对于诈骗罪宜采取限缩行为路径,将非法占有目的的内核——民事救济可能的基本丧失,纳入欺骗行为的认定中,以此区分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行为人针对"财产给付的基础事实""民事救济的重要事实"进行虚构、隐瞒,导致被害人陷入失去民事救济可能的高度风险的行为,属于刑法上的欺骗行为,有构成诈骗罪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所谓女性诈骗犯罪,从广义上来说,就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女性特殊身份为掩护,使用欺骗方法,骗取公私财务及其他一切招摇撞骗的行为。本文以女性诈骗犯罪心理的形成、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以及行为特征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消费者一般是指花钱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的单个的个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不会因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而受歧视,企业在提供商品和服务时,不能采取不正当手段欺骗消费者,如果发生消费争端,应当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解决。解决消费争端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预防争端的发生,为此,美国有关政府机构和消费者组织在企业和消费者中大力开展消费教育,通过出版刊物、分发材料等方式,宣传消费者的权利、企业的义务以及与消费有关的法律和知识,并详细介绍如何解决消费争端问题。从了解的情况来看,美国解决消费争端的途径大致有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