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法律逻辑是法治社会中法律评价的逻辑起点。哲学从法律逻辑的制度、社会和精神三重空间载体及其功能和可转换性来理解法律,与党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内在契合。从哲学角度对法律进行反思,尤其对法律逻辑体现了人的"有意义"生活逻辑,法律逻辑体现了法治社会的应然性逻辑和法律逻辑的本质是法治社会的法治逻辑进行思考,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法律逻辑要回归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中建设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作为治国方略 ,是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理论的又一大进步。人治—法治—德法结合 ,是实现传统法律文化被法制现代化传承的过程 ,是人治型的价值规范体系向法治型价值规范体系的变革过程。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对促进社会进步 ,使中华民族复兴 ,完成传统法律文化向法制现代化历史性、创新性转换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是目前对大学生进行引导的主要载体,整合德育和法治教育两个学科的内容于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可以进一步强化法治教育的的作用。通过法治视角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能够使大学生在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过程中,加深自身对法律的理解度以及认同感,了解法律的权威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对于加强其法治理念和提高其法律素养有非常大的帮助,从而为其进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提升高校整体法治建设的关键在于提高占学校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的法治观念,由此也能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目标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法治在台湾地区已成为社会调控的基础性机制。历经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台湾地区的民主政治、司法体系日渐完善,但是由于法律本身的滞后性和在现实法律践行中种种问题的困扰,其又呈现司法改革方面的不足,体现在民主制度的法治化上,可谓"五味杂陈"。透过"扁家弊案",管窥台湾地区法治的多重视界,使我们对台湾地区的法治又有了更多认识,就是:其法治建构是一个不断总结、反思与扬弃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监察与司法的法法衔接,是监察法在法律体系中的源头性地位、新时代反腐败斗争的实践要求、法治反腐新征程的基本原则所决定的。其核心要素是建立监察与司法衔接机制,监察调查在收集、审查和运用证据上体现"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要求。而构建案件管辖明晰、证据严谨规范的工作规则,是实现法法衔接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从“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到“加快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体现了我国政党治理法治化的发展趋势。法律的政治化与政治的法治化是近代以来世界民主法治建设的基本发展特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应当以法治与政治的统一性原理建构其理论基础。要以政治性引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确保其规范内容上体现先进性、规范目的上聚焦领导力、规范渊源上关照实践面。同时,更要以法治性补强以往党的制度建设的短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快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增强其概念的可通用性、体系的可衔接性、执行的可协同性。  相似文献   

7.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在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但要想发挥法律体系的规范功能,就必须理性地对待它。现在法律体系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夹击,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轻视形式逻辑的实质思维倾向阻碍了规范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在司法政策中过度强调社会效果、政治效果和能动司法的统一,使得法律的权威性难以树立,法治之路更加艰难。因而,强化形式法治的观念对我国法治建设有特别的意义,要想实现限权意义上的法治,必须充分发挥法律及其体系的规范作用。过早地批判、放弃形式法治将会使法律失信于民,成为法律白条;过多地讲政治、讲大局等是对政治资源的过度消费。  相似文献   

8.
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法律观体现了法律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文章通过对中西方"以人为本"法律观的思想渊源、发展历程及其法律建构过程等异同点的比较,试析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和西方法治观念对中国法律观及法治的影响,并以此探求中国法治的重构之路.  相似文献   

9.
青年法治教育的培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是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提升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一百年风雨历程中,党对青年法治教育的培育经历了政法萌芽期、尚法探索期、法治挫折期、法制恢复期、守法普及期和崇法培养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呈现出由"革命法治"的教育到"政法教育"、由"法律制度"教育到"法律体系"教育、由"法治观念"教育到"法治理念"教育、由"法律思维"教育到"法治思维"教育的历史变迁。党的青年法治教育的变迁逻辑呈现基本规律,即坚持与法治建设的发展同步、始终遵循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思想政治课程建设为主线。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下,对青年法治教育实现途径的现代性,需要多元方式共治之道,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社会支撑起青年法治素养培育的微观再造,校园助力青年法治素养培育的辅助渠道,自身养成发挥青年法治素养培育的内在潜力。  相似文献   

10.
"三严三实"中的法治理念既丰富了党内专题教育,又升华了现代法治理念的内涵,更提升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党内的"法律地位";不仅仅是政治纪律教育,还是全党的法治教育;既属于"政治任务",更属于"法治任务"。其实,"三严三实"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客观存在,背后深藏着诸多的法治背景,既体现宏观层面的法治理念,又体现全面从严和全面务实的具体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11.
法律和宗教部属于社会规范,是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处理好宗教规范和国家法律的关系关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关乎国家主权的维护、关乎政教关系的和谐、关乎法治国家的建设、关乎宗教团体的自身建设要正确处理国家法律和宗教教规的关系,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必须强化法治意识:二是必须用法治的方式管理宗教事务;三是必须推进宗教教规与法治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2.
公正,是法律的灵魂,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为解决各类社会冲突而追求和持有的一种法律理想和法律评价,具体的是指司法机关在处理各类案件的过程中,既能运用体现公平原则的实体规范确认和分配具体的权力和义务,又能使这种确认和分配过程与方式体现出公正性。 一、公正是法治的本性 司法公正是社会正义的一种,是其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于2010年如期形成,就地方性立法而言,应以经济纠纷事实为导向,细化实施性立法;以经济秩序重构为指向,加快回应性立法.以地方区域法治为方向,发挥自主性立法;通过习惯风俗入判、司法判决固化习俗、区域司法合作等三项原则,严格立法权限代理制度、建立法律冲突裁决制度、完善规范清理制度体系,建构司法型立法体制机制,从而实现立法"后体系时代"地方法治建设进程中公共契约精神的解放.充分适用中央立法授权,建立司法型立法模式,授权判决型规则产出,从立法供给侧改革,全面落实"科学立法"的内在要求,推动法治秩序的善化  相似文献   

14.
法律解释作为对法律规范含义的进一步明晰与释解,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法律解释因法律适用而产生,不同部门对于不同法域下的法律规范所做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解释,使得当前司法实践中法律解释呈现出冲突、无序、失范的现象。在法治中国建设中,法制的统一与顺畅是法治的前提与保障,法律解释作为法制体系框架内的一部分,加强其规范化、体系化建设,使法律规范与法律解释之间以及同一法域内的法律解释之间有序、协调,进而使其统一于我国现有的法秩序体系中,对于当下法治体系的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司法伦理是社会对法律人在法律适用过程中的行为具有应然意义上的规范和法律人内心价值追求的自在规范。构建良性的司法伦理体系对于实现法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依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提出,是基于以往历次政府职能转变主要是依靠权力和关系在体制内封闭进行,缺少法制的刚性约束,导致不断反复。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使破解这一难题有了突破口,即政府职能转变作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纳入国家治理法治化轨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法律框架内进行,通过建立和完善行政法律规范体系,合理规范权力运行,建设善治意义上的治理服务型法治政府,以更好地体现现代国家治理所内蕴的现代法治精神,加速向现代国家转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依法解决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各种问题,更好地体现制度的正义和自信。  相似文献   

17.
法治实施体系的提出说明当前我国法治建设重心已从立法主导的法律制度建设向发挥现有法律实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建设战略转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研究法治实施体系,应侧重于讨论法律实施的具体构成,包括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四个部分;建设法治实施体系要坚持效率标准,包括法律实现程度、法律实施的社会效果、法律实施中的资源配置效率三个方面;还应当加强党史视角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不同的社会规范,法律与道德始终存在着重叠、冲突与对立.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复杂不仅仅是二者本身规范意义上的分离与重合,不同的社会科学与政治生活可以产生不同的价值精神与实体判断,法治与德治进而成为自古以来国家社会调控机制的不同选择.因此,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便扩展为政治学、伦理学、法理学等社会人文科学的主角,并且只要存在社会规范,它便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公共政策属于调控和管理社会规范体系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备受关注。作为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其制定与执行等必须合乎法律之规定;如果欠缺合法性,公共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就有可能因遭受抵制而无法发挥其作用。本文从法律学和公共管理学角度进行探讨,提升公共政策合法性的主要途径,以及在构建法治国家过程中制定公共政策所应考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同时还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所以,现阶段强化全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刻不容缓。教育部于2016年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强调必须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法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法治教育对建设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学校法治教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的重要举措。各类学校都应加强法治教育,积极探索和创新学校法治教育方式,既要重视课堂教学,又要开辟其他有效的教育方式,提高法治教育的效果。要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让法治真正走进校园。从而让每个人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遵守者和捍卫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