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构建和谐社会,追求社会进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而人及其素养能力是实现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素和必然要求。公民能力的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能力、道德能力、政治能力。从我国公民文化发展的特点出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公民能力有参与性、理性、主动性等特性。  相似文献   

2.
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义,本文从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法治建设、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三个方面阐述了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及意义。给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中如何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之谓“和谐”,从社会伦理的意义上讲是指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实现这种多方面的内在和谐,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性因素上讲,离不开独立自主的人格、平等原则、契约精神等一系列专属于现代社会公民的自觉、自律精神和公民意识;而现代“公民社会”的发育、生成和实践,就客观地孕生并包含了这诸多因素。因此,只有培育公民社会,才能为中国特色“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必要和充分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论公民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使公民社会组织得以健康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中国的公民社会组织必须重视并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一方面,它要防止成为政府的附庸,另一方面要防止与政府产生不必要的对立。公民社会组织应当通过正规的与非正规的渠道,与政府及其领导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寻求政府的理解与支持。公民社会组织要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在国家计划和政策的指导下开展活动,并在与政府的合作中不断加强自己的活动能力。建立公民社会与政府、市场共生共强机制。  相似文献   

5.
建立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致力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和即将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国社会群体利益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引发并加剧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致力于建立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诸如建立健全调节财富分配的社会机制、促进公民平等的社会机制、防止滋生腐败的社会机制、畅达民言民意的社会机制和扩展人员就业的社会机制等等.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构建取得成功需要理性文明,理性文明是我国和谐社会成功构建的必要支撑.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公民社会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是衡量我国社会和谐社会构建具有理性文明的初步标志.对公民社会与市民社会的共同构建以求整个社会内部自身的和谐与统一、以及对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与作为经济基础的社会的"最佳结合点"与"适度分离块"的寻找以求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我国和谐社会构建具有理性文明的最终标志.  相似文献   

7.
何军峰 《学理论》2012,(6):118-119
大学生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参与者和先进群体,其公民意识水平的提高,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大学生公民观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促进和谐社会需要的公民意识,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引领和谐社会建设。但是,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淡漠,公民教育缺乏全面系统性和实践体验。因此,应从增强公民教育的全面系统性、丰富公民教育内容、注重公民教育实践体验、营造良好教育环境、增强公民教育长效性等方面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8.
王锦辉 《求知》2009,(4):45-46
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1.辩证统一说。科学发展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起着统领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谋求和谐.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主制度供给与公民精神化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构建是一项宏大系统的综合工程,需要从制度到文化的全面建设.由于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制度供给与公民文化养成之间不相协调的时滞效应,因此,在公民观念淡薄、公民精神缺乏与制度供给不足并存的现状下,应该通过完善和创新制度,在民主制度供给下使公民在嵌入式的政治参与实践中养成公民精神,以期民主制度在公民精神的关照下得到更加理性地建构.为此,当下应该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培育公民社会,推进和创新基层民主,在民主制度建构中化育公民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勤 《行政论坛》2007,(4):68-71
现代政府对新生的公民组织来说,依然是处于强势地位,政府的侵权行为不仅侵害了公民的利益及其对政府的认同,它还动摇了政府自身的合法统治基础。实现政府管理的科学化、社会管理的法制化和人民生活的民主化,必须首先实现政府和公民的理性博弈。为了使公民社会组织得到健康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中国的公民社会组织必须重视并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一方面,要防止成为政府的附庸;另一方面要防止与政府产生不必要的对立。公民社会组织应当通过正规的与非正规的渠道,与政府及其领导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寻求政府的理解与支持,建立公民社会与政府、市场共生共强机制。民主体制下唯一良好的权力配置就是强社会与强政府共存;在这种格局下,政府有能力高效地工作,公民社会也足够强大以防止政府权力过度扩张而侵犯公民权利;双方中任何一方的弱小,都会产生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讨论了和谐社会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毕竟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任务,因此,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构建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是互为因果、相互联动的关系,此进彼进,此退彼退,共进双赢,共退两败, 一退亦败。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hinese scholarly discourse about promoting civil society, constructing urban and rural communities, and transferring social service provision to society. It finds that this discourse treats two separate models as if they were one. The civil society model stresses freedom to organize for advancing the aims that participants share. The community building model emphasizes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empowerment. Together, these two models expect both the state and society to strengthen their presence in the same communal space. These two models have theoretical inconsistencies, but these inconsistencies disappear if civil society is understood in the very narrow terms of the ‘small government, big society' model in which the state wants to reduce its own economic burdens in social service production. It is thus likely that in China civil society either remains secondary to the state-initiated channels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ies, or takes place mainly on the regional or national scope in which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no longer compete with communal ones.  相似文献   

13.
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市民社会与野蛮社会的分离,其次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最后是市民社会与经济社会的分离。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观处于第二个阶段,他剖析了现代市民社会的产生和内在矛盾,揭示了市民社会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中国的“社会”正处于西方市民社会发展的第二阶段。而其历史背景却处于西方第二和第三阶段交错的现代性背景中。根据历史的经验与中国的现实,中国目前的社会建设首先要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其次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培育公民社会;最后要促进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克服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但是转型进程中,我们发现,政治国家的力量大大超越了公民社会的力量,公民社会一直被政治国家所湮没,因此,如何构建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就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轴心,并将影响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与前景。本文基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现状提出:建构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由之路,而在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进程中,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是基础,现代公司的塑造是核心,社会组织的发展是关键,宪政民主制度的确立是保障。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和谐社会观作为科学的、全面的社会发展学说,关注的正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诸种因素的综合而协调的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个和谐的社会,其制度必然是具有正义性的。制度正义包括制度本身的正义和制度运行的正义两个层次。在现实历史进程中,对制度正义的诉求,必然要求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同时,对制度正义的诉求也会对制度创新产生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在制度本身的正义和制度运行的正义的指引下,以制度创新为动力,通过深化改革,切实克服影响社会和谐的体制弊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规范,为和谐社会提供新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Civil society as a social sphere is constantly subjected to change. Using the Dutch context,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question whether religiously inspired engagement is a binder or a breakpoint in modern societies. The author examines how religiously inspired people in the Netherlands involve themselves in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 and voluntary activities. Religious involvement and social engagement in different European countries are compared and discussed. In addition,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models of civil society and applies these to both the Christian and Islamic civil society in the Netherlands. Using four religious ‘identity organizations’ as case studi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of Christian and Islamic civil society related to secularized Dutch society. The character and intentions of religiously inspired organizat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us and secular involvement are examined. This study also focuses on the attitude of policymakers towards religiously inspired engagement and government policy on ‘identity organizations’ in the Netherlands.  相似文献   

18.
公正作为一个社会制度的伦理评价标准,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社会公正,然而,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着诸多不公正因素和现象,因此从学理上梳清公正问题,就要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从公正信仰、公正诉求、政治、经济、道德等层面来阐述这一重大问题,以便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使和谐社会的构建变得不仅必要而且十分迫切。本文作者认为,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作为政府所追求的两大目标,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谐社会应该以社会公平为基础和前提,而由于机会自由是社会公平的核心,垄断又是机会自由的天敌,所以,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就应该以保障机会自由,消除任何歧视性政策,反对任何形式的垄断为公共政策的依归和目标导向。  相似文献   

20.
市民社会理论因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多年来引起众多中西方学者对它研究和关注。以往的研究着重揭示市民社会的理论意义及其在西方社会引发的价值,而对中西之间的社会差异性和基础关注不够,缺少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的探讨,使人们对它如雾里看花,难窥其奥。本文通过对市民社会思想的实质及演化路径的分析,剖析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阐述了中国市民社会的建构思路,给出了自己独特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