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较大规模问卷抽样调查结果,从家庭教育资本、家庭教育期望、家庭教育行为、家庭与学校的互动、家庭教育的主观评价五个方面对"流动子女"与"留守子女"的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比较分析结果一致表明,"流动子女"家庭教育要优于"留守子女"。文章最后认为"流动家庭"较之"留守家庭"的家庭教育比较优势,正是促成农民工外出家庭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博涵  博彦 《前沿》2012,(19):134-137
在我国城乡之间,每天流动着上亿农民,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城市的各个角落.而在这些农民工身后,有着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数千万未成年子女.与农民工问题相连最为紧密的一个焦点就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解决不好将影响几代人的整体素质.本文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农民工家庭的走访,了解了目前呼和浩特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并找出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改善农民工家庭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留守子女成长障碍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工留守子女问题是近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而凸现出来的新问题。农民工留守子女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体制政策障碍、心理需求障碍、社会环境障碍、家庭教育障碍等。消除农民工留守子女成长障碍,必须加快体制创新、推进素质教育、强化保障机制、倡导人文关怀,为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4.
美国弱势群体教育计划以实现教育公平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实际运行的结果表明,它在对保障弱势群体家庭子女的教育权益、减少群体间教育的差距以及实现教育的优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实行"两为主"政策以后,内隐于教育活动中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开始显现,目前,就读城市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在教育中还无法和城市学生一样享受平等的教育.美国弱势群体学生教育计划在充实学校教育、完善家庭教育、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有着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汪长明 《长白学刊》2013,(4):122-129
农民工现象是城市化的产物。农民进城务工常态化,其随迁子女城市入学问题随之产生。由于中国社会长期沿袭的城乡二元分割文化体系及其以等级意识进行身份识别的社会心理支撑,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就学存在制度障碍及跨文化适应障碍。开展社会机制建设,确保农民工合法权益,消除农民工及其子女面临的身份歧视,实现文化调试与文明融合,是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融入的规范路径。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民工潮"的出现,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举家流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进入到城市生活、学习。据统计,截止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达1277万人。如何帮助农民工子女扩大社会交往范围,使其城市的生活与学习能力和技巧得到更充分的培养。"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援助项目"应运而生。把农民工子女带到城市中间去"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一股复古气息迎面而来。那神奇的立  相似文献   

7.
《公安研究》2013,(12):87-87
汪长明在《长白学刊》2013年第4期撰文认为,农民工现象是城市化的产物。农民进城务工常态化,其随迁子女城市入学问题随之产生。由于中国社会长期沿袭的城乡二元分割文化体系及其以等级意识进行身份识别的社会心理支撑,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就学存在制度障碍及跨文化适应障碍。开展社会机制建设,确保农民工合法权益,消除农民工及其子女面临的身份歧视,实现文化调试与文明融合,是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融入的规范路径。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状况,前不久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青少年室对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四川、湖北、辽宁、新疆等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千名小学生、中学生、工读生及少年犯的家庭教育状况做了问卷调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是否端正,教育方式是否得当,是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对未成年人能否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个"关键"尚未为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负有直接责任的父母所掌握,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令人担忧。现将这次调查的结果做些剖析,以期引起为人父母者和关心、从事青少年教育的各个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本文实证分析了当代中国具有典型意义的两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vs.农民工随迁子女;农民工随迁子女vs.市民子女)的心理健康差异及其影响机制。基于人际关系理论,提出了父母参与和学校融入两个解释机制,并通过对2013—2014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获得了以下研究发现:(1)农村留守儿童、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市民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由低到高的梯次分布形态;(2)三种父母参与形式(行为、情感和认知)都可以有效解释农村留守儿童与农民工随迁子女之间的心理健康差距;(3)学校融入程度低则是导致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低于市民子女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父母监护与构建同校人际关系网络对于提升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返乡农民工子女乡土适应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返乡农民工子女是近些年来受学术界关注的一个新兴社会群体。本研究以湖北省Q乡镇中学为个案,探讨了返乡农民工子女乡土适应的实践过程与逻辑。返乡农民工子女乡土适应的实践受到乡土世界、城市世界和实践世界交互作用的影响,他们在不同场域型塑的不同惯习以及在各场域中获得资本的情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乡土适应进程。适应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返乡农民工子女返乡面临着语言、生活、学习、乡村社区、人际关系等方面不适应的现实问题,通过对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竞夺,进而形成实践性惯习,从而从初期的"水土不服"阶段,到中期的"随遇而安"阶段,再到后期的"如鱼得水"阶段,最后成功地融入了乡土社会。  相似文献   

11.
社会变迁中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及其社会化过程中至关重要已成为一种共识。从国内目前青少年家庭教育状况来看,出现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新问题,其中尤以独生子女、双职工家庭子女和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最为突出,并已成为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尝试结合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就这些问题做一些分析与思考。 一、关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与农民工子女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基于调研数据,对当前我国农民工子女的心理敏感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并结合Ordered Probit模型对农民工子女心理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回归结果发现,身体健康状况、家庭收入水平、家庭关系、同学关系等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敏感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多个角度为促进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发展提出若干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推进家庭教育国家立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现实的迫切需要,而且具有良好的现实法律基础条件。1、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牟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这是家庭教育内容首次写进新中国完法,标志着家庭教育被正式纳入宪法框架,有了国家  相似文献   

14.
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实证调查,分析了农民工对待子女教育的态度。结果显示,农民工对务工所在地的社会环境总体上倾向于积极评价,但是对自身及子女可能受到的文化歧视与社会排斥也相当担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工子女由留守转为流动。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逐渐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日前,东台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深入到学校、社区、法院调研,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作一些分析,并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建议:一、重视家庭教育,筑牢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家庭是未成年人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子女的启蒙教师和引路人,对孩子的性格、品德、身心健康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家庭和父母必须对子女负责,肩负起维护和睦的家庭环境,切实履行家庭教育的责任,做孩子的良师益友。要改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如何,直接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北京市8位农民工子女的生命史研究,以他们就读的打工子弟学校教育状况和特点,解释打工子弟学校教育为何在他们阶层流动的过程中充当复制的工具.同时,再从这些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的角度进行描述和分析,最后得出对于他们每个个体而言,是如何在这些社会环境和政策的影响下被再生产的.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环境、亲情陪护、教育体制、城市融入以及安全教育等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关爱农民工子女可以让农民工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心及温暖。志愿服务是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坚实臂膀,而品牌培育则是关爱的有力翅膀。本文在分析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品牌建设的基础上,对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的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杨莉 《长江论坛》2012,(1):67-7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务工,其子女进城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适应性和心理健康亟待关注。通过对武汉市七所中小学258名农民工随迁子女的问卷和访谈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水平和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高中阶段;男生社会适应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女生。生活压力、同伴关系和父母教育方式是影响其心理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王博 《人权》2006,(2):47-51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民工约为1.4亿人,正处于义务教育年龄段的近1000万孩子跟随父母进城。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新政策在各地各校贯彻落实得怎样?农民工子弟进城后学习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以长沙市五区为解剖点,先后走访了长沙市政府、五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以及部分接受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定点学校,与政府部门分管教育的领导、教育行政干部、一线教师、学生及家长代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78份。一、长沙市接纳农民工子女进城就读的…  相似文献   

20.
洪明 《中国青年研究》2012,(11):55-59,79
了解家庭教育的焦点难点问题是服务青少年成长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咨询热线"的研究发现,子女的人格类、行为类、学习类问题最为家长关注,厌学、自我管理差、亲子关系不良是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小学、中学阶段是家庭教育问题的高发期;男孩问题比女孩突出;溺爱型教养方式为问题主要成因。对此,需要从系统的角度思考家庭教育问题,规范家庭教育咨询程序,整体优化干预方案,调适家长教育动机水平,并从整个家庭教育功能角度提出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