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表面上看,五四运动是一场政治运动,因为运动的目标关乎政治(外交),但从另外的层面讲,五四是一场影响极为深远的文化运动。其一,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新文化为五四运动提供了广泛的思想动员;其二,五四运动是新文化的一次社会化实践,使新文化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从而真正成为一场社会化的运动;其三,自运动发生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力量对五四文化的建构从未停歇,五四文化一直处于"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2.
木子 《前沿》2007,(11):249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主义革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3.
喻晓钢 《前进论坛》2010,(11):32-32
<正>对邓演达和农工党的认识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那时我正在南京学习。就是通过那次初识,使我萌发了加入农工党的想法,虽然一波三折,但我最终成为一名光荣的农工党党员。一谒邓演达墓初识农工党1985年5月的一天,我同几位在南京林业大学进修的同学一道登临紫金山。我们顺着山路来到了灵谷公园,发现有一个半圆球形墓室,墓前有块花岗岩墓碑,正面镌刻何香凝题写的"邓演达烈士之墓"7个镏金大字,墓碑背面为农工党中央撰写的碑文。  相似文献   

4.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和社会革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一百年前,五四运动所蕴涵的"爱国主义、民主科学、开拓创新"精神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气神",并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所作出的历史选择孕育了民族复兴的"筋骨肉",并明确回答了近代中国的时代之问——"中国向何处去"。今天,中华民族欲在新时代实现"现代化强国""祖国完全统一""人民幸福生活",必然要在五四精神引领下、在五四革命道路指引下接力前行。  相似文献   

5.
李达丽 《求索》2005,(10):182-183,108
关于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性质,历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见解。其中有两种主要的观点各执一说,影响很大。一种观点认为五四文学革命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思想领导的,一种观点认为五四文学革命运动是由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前一种观点强调了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同西方先进文化的联系,突出了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世界性,后一种观点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李大钊、陈独秀等对新文学运动的领导以及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等与新文学运动的关系,突出了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影响以及早期共产党人对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指导。我认为,这两…  相似文献   

6.
82年前的"五四"运动,知识分子的批评精神和勇气令人敬佩,他们对于中国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建立新中国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天,我们纪念"五四"运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当年知识分子的批评精神和勇气.  相似文献   

7.
五四的白话文运动与晚清的白话文运动在人事关系、办刊经验、舆论造势、理论建构上均有密切的联系,但晚清的这一运动在民初趋于消沉。在百年之后以比较的视角回望五四,会发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在改革路径、逻辑思路、革命态度、政治时势背景诸方面不同于晚清。这些独特性正是五四白话文运动得以成功的保证。学界"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研究思路很好地发掘了五四对晚清的继承性,却又忽视了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8.
正在南京江宁区西善桥街道姚南石刻公园,有一块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题写的"南京先生纪念碑"。6月上旬,在"南京先生"纪念碑落成仪式上,来自台湾连江县(马袓)北竿乡的乡亲们,在纪念碑前举行了祭祀活动。这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因"南京先生"结缘;这是一条艰难的"寻亲"之路,因相识更加相知;这是一次两岸乡亲的互动交流,因共同的文化传承而连接得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9.
我的祖父杜孟模(字宏远),1904年出生于河南省杞县万家寨.五四运动前后,不满15岁的杜孟模在当地进步知识分子开设的私塾读书时,接触到《天演论》等进步书刊.1923年暑假,杜孟模从开封二中返乡与伙伴发起创立"风俗改良社"和"读书会".一年后,"读书会"改组为"社会科学研究会",进一步学习马列主义和研究中国革命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一周年之际,中国知识界就开始纪念"五四"。此后,"五四"的纪念几乎年年进行,不曾间断。近百年来,中国没有一场运动或事件像"五四"一样从发生的第二年就开始纪念;也没有一场运动或事件像"五四"一样得到不同党派、不同政治力量以及官方与民间的共同纪念,并且持久而不衰。  相似文献   

11.
林戈 《岭南学刊》2001,(2):85-86
1998年 ,北京零点调查集团做过“你喜欢什么文体”的调查 ,在北京、上海、广州、厦门、重庆五市的1500名市民中 ,只有3.7%的人表示喜欢诗歌 ,诗歌成了最不受欢迎的文体之一。我国历来被称为“诗国” ,诗词被称为国之瑰宝 ,这个瑰宝为什么今天最不受欢迎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们对诗词的某些误解或片面的看法。因此 ,我认为有必要对如下问题进行讨论 ,以统一认识。一、“五四”运动对诗歌的影响要辩证分析“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波澜壮阔的新文学革命运动 ,“五四”反帝反封建、提倡民主与科学的革…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五四”运动七十周年,我们纪念“五四”运动,应该发扬“五四”的科学精神,繁荣我国的科学事业。“五四”运动提出要发展科学的口号,虽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建国以来的四十年,我国的科学事业已取得了惊人的飞速发展。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纪念“五四”运动,我们就要奋发图强,加强我国科学事业  相似文献   

13.
《春秋》2021,(3)
正新文化运动中,他是《新潮》杂志的刀锋骨干五四运动中,他冲锋在前,带头怒闯赵家楼为推动运动发展,他参与创办《五七周刊》,两次被捕杨振声(1890-1956)是著名教育家、文学家,曾任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的前身)校长。然而少有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位"五四闯将"。有人说,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上的辛亥革命,而杨振声是五四运动的先锋,更是五四精神的忠实传承人。他参与创建了新潮社,五四运动中和同学们一起高喊着"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游行示威,因表现积极曾两度被捕。  相似文献   

14.
<正>五四运动既是一场伟大的爱国民主运动,又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划时代事件。90年来,有关"五四"的研究逐渐深入,尤其是近30年来,随着思想逐步解放,"五四"  相似文献   

15.
北京大学,作为“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一直被全国青年视为精神圣殿,怀着一颗虔敬之心,记者驱车来到了著名的北大校团,并走访了北大团委副书记彭华彰,就“五四”的话题谈了起来。戴着近视镜,一副清浪的学者风度的法学博士彭华彩,在一间宽大的会议室里与记者对坐,侃侃而谈。“我认为‘五四’运动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的民族危亡之际,热血青年们提出的“外乎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它又衍生了这样两大时代主题,一是救亡图存,另一主题是思想启蒙。作为‘五四’运动的准备的新文化运动,提出了科学与民主…  相似文献   

16.
史记 《求索》2012,(4):168-169,126
"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提倡白话文,发展新体诗。在这个时期,许多中国诗人选择了伟大的美国民主诗人惠特曼是一种顺应时代的必然。本文通过对"五四"运动中的代表诗人田汉、郭沫若和胡适的诗者思想剖析,凸显了惠特曼对中国新诗人从创作思想到创作手法的影响,惠特曼在其特定历史年代下创造出的超越时代的民主、自由的精神,在他身后的一百多年里仍闪耀着耀眼光辉。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这场以深刻的痛苦为代价的民族觉醒,不只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还是炎黄子孙心中升腾不熄的火炬。点燃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重温历史、缅怀历史,而在于让点燃的历史照亮今天。“五四”精神,作为传承文明的历史火炬,其意义也正在这时。 80年后的今天,重访“五四”先锋、重访红楼、重访北大。我们听到的是中华民族向现代文明迈进生生不息激情满怀的历史脚步!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化运动已经发生整整八十五年了。这是中国激进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启蒙和救国的群众运动,他们热烈地倡导新文化、新道德,反对旧文化、旧道德,振臂高呼“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向落后腐朽的旧制度宣战。运动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向欺压自己的列强和无能腐败的当权者奋起抗争。八十五年来,围绕“五四”运动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守旧派抨击它数典忘祖,毁灭传统文化,使中国不再像中国;极左派则利用其激进的口号,鼓吹平均主义的小农式乌托邦;狭隘民族主义者把“五四”的爱国主义解释成盲目排外,特别是反…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17,(1)
<正>摘编自2016年12月16日台湾《旺报》12月13日是中国大陆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官方举行了隆重纪念仪式,一篇题为《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的网文,在民间激起了热烈反响。来自南京的大学生作者,回顾了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写作《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的艰辛历程,并以鲁迅名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相似文献   

20.
五四运动可以分为前后有别的两个阶段:1919等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前“五四”;1919年以后的政治教亡运动是为后“五四”。与此相应,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参与实践也有两种模式:一是从文化切入,坚持社会批判;一是直接从政,卷入现实政治。反思这两个“五四”、两种参与对知识分子造成的不同命运,对我们讨论今天知识分子的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