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数学曾经一度辉煌,有很多成果是西方望尘莫及的,但是到了近代,中国数学全面衰落。本文试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从科学内史和科学外史两方面来分析中国近代数学全面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廖建林  卢勇 《理论月刊》2005,(10):70-72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学问观经历了由儒学区分体用的传统学问观向"文理"分科的新型学问观转变的过程.由于科学精神未能真正贯彻到新的学问观之中,随之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民国时期的"重理轻文"现象."重理轻文"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从实际的效果上分析,这是一种短视的行为,长远来看,"重理轻文"的观念割裂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16世纪中叶,以哥白尼天文学革命为标志,宣告了近代科学革命在西方的诞生。科学革命意义十分深远,它与政治、思想领域的革命一起极大地促进了西方文明的发展,并迅速形成西方优势地位。近代科学革命发生在西方不是偶然的,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文艺复兴对近代科学革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对李约瑟之谜给出解读。  相似文献   

4.
西方殖民者以鸦片战争的炮火,惊醒了做着"天朝上国"美梦的中国人。从此,中国人开始从闭关沉睡中醒来,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个阶段.是学习西方器物的时期。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的时代,中  相似文献   

5.
吴国盛 《人民论坛》2012,(2):126-129
今天中国人的科学概念中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把"科学"作为任何领域里正面价值评判的标准,这是20世纪科学主义意识形态长期起作用的结果;二是倾向于从实用、应用的角度理解"科学",对"科学"本身缺乏理解,这与中国近代接受西方文化特定的历史遭遇和中国实用主义的文化传统有关。要真正理解"科学",我们需要进入西方的语境。  相似文献   

6.
<正>西方是近代科学的发源地,由于中文语境下长期缺少与"science"对应的词语,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格致"指代科学,直到19世纪末,"科学"一词才由维新派人士从日本传入中国,进一步明确了"科学"与"格致"的区别,并大大扩充了"科学"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曾经创造过历史的辉煌,然而,到了近代,却被西方远远抛在后面,留下了众说纷纭的"李约瑟难题"。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角度,选取中西哲学与科学之源头——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时期作一比较,从价值目标、思维方式、人与自然关系入手,以哲学与科学的迴流为突破口进行探讨,可能找出回答这一问题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正>编者按:新文化运动是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发端,形成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标志着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文化的深刻转变。然而,新文化运动因其特殊背景存在深刻悖论。近代民族危机使新文化运动具有强烈的文化工具主义特性,与救国图强相关联的"民主、科学"价值得到彰显,而更为重要的"自由、人权"等价值被忽略;民主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观诠释中具有乌托邦特征;新文化运动主流在  相似文献   

9.
读书     
正《"鬼子"来了:现代中国之惑》(精装)杨奎松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48.00元中国的出路就是现代化对于古老的中国来说,近代一两百年面临最严峻的现实莫过于"鬼子来了"。这里的"鬼子",不仅是指当年侵占中国半壁江山的"日本鬼子",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讲,自始至终都是挟西方现代工业文明而来的  相似文献   

10.
从朴素的"类族辨物"观念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萌生,中国民族观经历了由"自在"到"自觉"的历史性蜕变。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华历史文明连续统"中,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场"宏大的历史叙事",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依靠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的同时,也挟带着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唤醒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本文基于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探寻古代文化族类观向现代国家民族观的演变历程,并试图从传统的儒家族类观、近代以来西方民族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三个方面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1.
裴蕾 《传承》2009,(14):156-157
中国近代文化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正面碰撞、相互交汇、彼此争斗与融合中的变化和发展。与此同时,西学东渐在中国文化转型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它的影响下,中国近代文化呈现了出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文化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正面碰撞、相互交汇、彼此争斗与融合中的变化和发展.与此同时,西学东渐在中国文化转型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它的影响下,中国近代文化呈现了出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政协天地》2024,(1):12-15
<正>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欧阳哲生近代中国将明末清初以来中西文化交流推进到一个新的重要阶段,严复无疑是这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严复以他长期浸泡西学的切身体会和经验,意识到学习西语的特殊重要性,强调要通过原文获取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重视科学在文明互鉴中的指导作用,主张取法西方近代政治制度,要从掌握构建西方上层建筑的科学原理入手;对西方列强“无法与法并用”、  相似文献   

14.
1948: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性转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中国人仿效西方各国政治发展道路的尝试均以失败而告结束.以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广泛响应为起点,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新路.这是中国政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标志着近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  相似文献   

15.
杨振闻 《求索》2022,(1):30-39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蹂躏使中华文明"蒙尘"。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长期探索过程中,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科学方法论,科学对待传统中华文明的内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曾遭遇整体性危机的传统中华文明换羽新生。近代以来,中国人从器物、制度、文化等维度向西方学习,均遭遇失败。中华文明新生的过程,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和旗帜,实现自我革命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握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大胆吸收和借鉴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其他一切文明中的积极成果,坚持文明互鉴,充分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人类其他文明的开放与包容,也宣告了西方文明关于"现代化=西化"神话的破灭。从"走俄国人的路"到"以苏为鉴"再到"走自己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探索过程中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文明的超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6.
布庆荣 《前沿》2007,(11):201-205
在西方长达五百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西方的古典文化传统并没有中断或丢弃;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入侵,东方国家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尽管如此,东方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大多也没有中断和丢弃。历史表明,对于近代中国而言,"中体西用"正是接纳西方文化的同时又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它达到了时代的理论高峰,不仅是西方文化中国化的必要途径和过渡环节,也是当时中国现代化走向西方化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旗帜。  相似文献   

17.
<正>编者按:近代社会以来,西方话语体系就主导着整个世界。当代中国人以"中国道路"成功开辟了"中国模式"的话语体系,但是"中国道路"的国际话语权旁落西方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学术话语则已经陷入"贫困"和"失语"的境地。因此,建构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是主体意识和使命意识正在觉醒的当代中国学  相似文献   

18.
近代思想嬗变之"夷""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维军 《前沿》2004,(10):190-191
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凭借其"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沉闭已久的国门.中国一些开明的社会人士认识到,古老的中华文明要想避免危亡的厄运,就必须迅速摈弃闭关政策,摄取西方先进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国家的独立与富强.在思想领域的转变首先表现为对外人、外事的重新认识,抛弃农业时代形成的狭隘的华荑世界秩序观,树立全新的科学世界观.从"夷"到"洋"这一观念的转变既是势的所迫,又是理的悟通,成为近代前期思想嬗变的主流.  相似文献   

19.
现代科学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国古代虽然有灿烂的文明,众多精湛的技术,但并没有在此基础上诞生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我国现有的科学教育体系是从19世纪末全面从西方引进的,经过几代人一百多年的艰苦努力,已蔚然壮观。科学在中国已成为很显著的社会力量。现在人们不再谈论中国科学或西方科学。从知识体系上讲,科学是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但是,科学绝不是一个孤立系统。任何科学都是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当中,它与背景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20.
夏银平 《求索》2010,(7):232-235
本文通过近代中国人对科学认识的考察,分析了科学在中国的认可经历了从接受科学器物到接受科学知识,从科学之功利价值到科学之思想方法价值,从科学精神到科学崇拜,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再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另一条路径实质是科学之路,由崇拜科学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