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是一种嗜好。孙中山先生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毛泽东同志知识渊博,特别熟悉文史掌故,他曾说:“读书是我终生的爱好,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形容早年进湖南图书馆读书的情形:“我就贪婪地读,拼命地读,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个不停一样。”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旁征博引,对答如流,也是源于他勤于读书,他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读书是一种乐趣。孔子晚年仍勤奋读《易》,以至于把编书成册的牛…  相似文献   

2.
读书=做人     
<正>"读书与做人"这个题目中有两个词,一个是读书,一个是做人,中间加了一个"与"字。我想,最好把这个"与"字改成一个等号,即:读书=做人,做人=读书。清初学者陆陇其说过,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将所读之书,句句落实到自己身上,便是做人之法,如此方叫得能读书。如果不落实到自己身上去领会书中的道理,则读  相似文献   

3.
<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多年后回忆起童年生活时说:"我童年最大的痛苦就是没有书读,而现在最大的痛苦就是书太多读不过来。我总结出一条经验:当书越多的时候,实际上人读书的热情就越淡薄;当书越少或者找不到书读的时候,人渴望读书的热情就会越高。"莫言二哥管谟欣回忆起小时候说:"那时候,晚上看书没有电灯,就点着油灯看书,母亲常  相似文献   

4.
冰心老人曾讲过:“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读书之风曾在全党全民中蔚为风尚,并对形成良好的党风和社会风气,提高国民素质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纵览古今,横观内外,凡有重大造就、重大贡献者,无一不和勤奋学习,认真读书有关。马克思说:“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啃书本。”为了写《资本论》,他曾钻研过 1500多种书,并且都做了笔记。毛泽东同志说:“我贪婪地读,拼命地读,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啃个不停一样。”解放以后,据不完全统计,从进城到 1966年 9月,毛泽东同志从北京图书馆等单位…  相似文献   

5.
江琴  马建荣 《政协天地》2012,(Z1):62-64
"他才42岁,不应该离我们而去,唯一的原由是,他太累了,需要休息",这是福建省建阳市的百姓说的。市委书记说:"如果我们不安排那么多工作给他做,他就不会……"市长说:"如果那天我不通知他参加下午项目签约,他  相似文献   

6.
《时代潮》2001,(13)
如果我说,谈心交流是我喜欢的做思想工作的方式之一,您可能猜出我是一名党务工作者;如果你问,为什么我喜欢谈心交流,这要从我写入党申请书之后的第一次谈话说起。那是一次令我心灵震撼的谈话。20年前,我还是一名大学生,思想活跃而单纯。当时有个响亮的口号,叫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学之间自发组织一些读书会,我与几个好友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最初的目的只是想多读点文献,对马列文论课有所帮助,与申请入党的想法还不沾边。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钻研,有了新的感觉,不仅初识了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博大精深,对马克思本人精辟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四叔     
正叔叔对我说,到他读书的时候,我家的家境开始跌落下来,他是在亲友的接济下才读了十年书。叔叔是省内一所大学的教授,应当说是知名教授。我第一次见到省作协副主席许行先生时,得知他在叔叔任教的那所大学当过校长,我说我四叔程希岚在那所学校中文系当老师。许行说:"你叔叔是古汉语方面的权威,在教材编写上有独特的建树。"叔叔病重时,我去医院服侍了几日,听来看望他的老师说:"程老师是我们学校最早带研究生的人;是最早开学术研讨会的人;是最  相似文献   

8.
郭华 《乡音》2022,(9):46-48
<正>“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苏东坡的诗句,说的是好书一定要精读。读书提倡广泛涉猎,博览群书,但这并不意味着浅尝辄止,一味蜻蜓点水似的读书。《四书评》开篇即谓:“千古善读书者,陶渊明一人而已。何也?以其‘好读书不求甚解’也。”于是,一味泛泛读书的人便有了理由,古人都主张不求甚解嘛!而《四书评》中这句话来源于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设为世界读书日,提倡人们有读书的爱好,让人们培养看书的乐趣.温家宝总理在做客新华网,回答网友提问时就说到:"我们非常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时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是我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读书的选择     
我比较喜欢读书 ,不几天总要逛一趟书市 ,或到新书店转一圈。面对如林的书架和各式各样、成堆成排的新书 ,就有一种惶恐之感 ,深深感到读书太少。但静心一想 ,计算一下你的生命 ,即便不吃不睡、不干工作和家务 ,将所有时间都用来读书 ,也不及这里的万分之一。说到读书 ,重要的是对书的严格选择。别看有些书包装精美、华丽 ,翻开里面没有多少可汲取的东西 ,充其量不过是文化垃圾。这样的书读多了 ,非但不能启发心智 ,误事害人且不说 ,甚至将正常人变成书呆子。鲁迅先生就主张读者要用挑剔的眼光来进行阅读。他说 :“如果仅仅是克日速成的草稿…  相似文献   

11.
我看“国学”王小波我现在四十多岁了,师长还健在,所以依然是晚生。当年读研究生时,老师对我说,你国学底子不行,我就发了一回愤,从《四书》到二程、朱子乱看了一通。我读书是从小说读起,然后读四书;做人是从知青做起,然后做学生。这样的次序想来是有问题。虽然如...  相似文献   

12.
我经常接触中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为了准备这篇短文,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二,“哪能不读书,一般都在晚上,但看不了两页就发困。”三,“只看一看上边发的书,那是为了工作需要,好多年没有自己买书读了。”四,“不知道该读什么书?要不给咱推荐几本……”  相似文献   

13.
今天读书已蔚然成为一种风尚。大家不仅谈书论书,而且也都在做着相关的读书节目。我属于好读书的那种人,但却常常“不求甚解”。读书读到“甚解”,我以为那是学问家研究者的事,以读书自娱,我觉得还是“浅尝辄止”的好,消遣的目的才能达到。不过我还是爱看“读书节目”,爱浏览“读书指南”之类,它可以帮我在最短时间里了解书的市场和书界的行情。人的一生不可能读尽所有的书,也不可能全知道世上都出了些什么样的书,以有限的时间而读所要读的书,惟有通过“读书节目”和“读书指南”,才不失为想读书而又有好书读的终南捷径。一般来说,读书人被…  相似文献   

14.
现在,中国大陆一部分大、中、小学生和研究生中出现了厌读倾向,原因是什么?在教育立国、科技兴国的呼声中,为什么有人厌读?既然是厌读,这什么又出现了"留学热"?留学不也是学吗?不也是读书吗?看来问题的症结不在于读书是否有用.读书的巨大功用是举世皆知的.问题的症结是:读书"无钱".中小学教师的收入比不上从事  相似文献   

15.
柳延延 《传承》2012,(23):67-67
真正爱读书的人常常会说:我们热衷于做某件事情,难道就是因为这件事有什么实际好处吗?难道追求乐趣就不能作为最终目标吗?一个人读不读书、读什么书,常常可以成为了解这个人,以及他的思想水平的一个尺度。成年人将好书引荐给年轻人是最明智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杨绛先生今年已102岁了。在2011年7月17日百岁寿诞前夕,杨绛先生曾对媒体说,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100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杨绛与钱钟书夫妻,这对"名人夫妻"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但他们都谦虚谨慎,洁身自好,平素潜心学问,深居简出。自1977年,杨绛一家就居住在北京三里河一个属于国务院的宿舍小区,三层楼的老房子。2001年,杨绛已将钱钟书先生和她的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给了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迄今已近800万人民币。即使这样,百岁杨绛仍严以律己,要"洗净这100年沾染的污秽  相似文献   

17.
读书是什么     
读书是什么?这似乎不成其为一个问题,然而在许多人的脑子里,这问题并没有解决,因而有议论一番的必要。我觉得读书是精神用餐,人之一日三餐是解决肉体饥饿的需要,而读书则是为了解决精神饥饿的需要。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思涩,言语无味,面  相似文献   

18.
正有人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不可能像现在这样了解北京。侯仁之先生说:"我一生都在研究北京。""北京,我心中的圣城",这是已故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的一句话。这句话既是他对北京"知之愈深,爱之弥坚"最贴切的感情表达,也是他之所以穷毕生的精力、矢志不移去探索北京、研究北京的最大原动力,更是他对北京学术研究成果最充分的肯定。作为老师,侯仁之先生在其7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又像是一支坚毅挺  相似文献   

19.
韩石山 《前进》2014,(1):59-60
<正>张颔先生今年93岁了。过90岁生日,由林鹏先生在迎泽街上一家酒店设宴庆贺,我去了,送他一张裱好的条幅,上面写的是:"学津远溯周秦上,风度平居魏晋间"。降大任先生见了,说词意甚好,切合张先生的学问与性情,接下来说,是你编的吧。我忙说,我哪有这等本事,前几天看杨树达先生的《积微翁回忆录》,有人送给杨先生这么一副对联祝寿,觉得意思甚好,就偷来写下献给张先生。  相似文献   

20.
探索的动机     
正微观世界与经典世界最明显的一个区别是,事物不是明确的非此即彼,而是此与彼的某种尚未确定的叠加态。我在欧洲留学时,到阿尔卑斯山区的一个大峡谷,一个很少有外国人到的地方去游历。在那里,我见到一位大概80多岁、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坐在轮椅上。她非常高兴看到一个外国人,于是我们就聊起来。她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我是做量子物理的。"然后她进一步问我:"你做量子物理的哪一方面?"我说:"是量子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