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实味的命运在1942延安文学事件中有着深长的意味。王实味并不是1942延安"新启蒙文学"的肇始者,他批判的锋芒也没有格外锐利,但他却成为1942年以来第一个为中国文学献出生命的作家。在抗战时期的延安,王实味遭此命运有其特定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他的性格特点,二是他与毛泽东的关系,三是他系统的、与延安文学思想对抗的文学思想,同时,国民党的宣传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霍修勇 《湖湘论坛》2010,23(5):55-59
延安整风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的一次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关于延安整风运动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彻底清算错误思想、提高全党理论水平、改进党的作风、摆脱共产国际干预、促进革命深入发展等方面。关于延安整风运动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促进了毛泽东哲学、建党思想的逐步成熟,使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关于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经验,主要表现在注重理论建设、紧抓主要矛盾、采取正确方法、加强党性修养、重视高级干部、"整"付诸于"行"等方面。关于延安整风运动的意义与影响,主要表现在极大推动了党的思想、组织、作风、自我改造建设,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促进了"三讲"以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陈敦德 《传承》2010,(7):12-13
1944年7月26日,延安的王家坪八路军总部,举行了为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的欢迎晚宴,毛泽东和观察组成员、美国驻华使馆二秘与中缅印战区政治顾问谢伟思进行了热情的交谈。毛泽东试探性地问:"依你看,美国国务院是否有可能在延安建立一个领事馆?"  相似文献   

4.
韩伟 《传承》2015,(2):22-23
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并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最终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延安作风也并没有过时。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当前存在的党内脱离群众的问题,继续坚持和弘扬党的群众路线,开展党内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5.
最近读到于阳新著《中国政治时钟》一书,自然地联想起黄炎培与毛泽东于1945年在延安时著名的"窑洞对"。黄炎培感叹中国历史难以抗拒周期性兴衰,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不管怎么努力,最终太平盛世都无可奈何地走向崩溃和兵荒马乱。毛泽东肃然作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跳出这周期律,新路就是民主。70余年过去,且不论新路几何,现今我们对中国定期兴衰的原因仍不够了解,即便民主是一个好办法,仍不过  相似文献   

6.
1945年,黄炎培曾与毛泽东在延安促膝长谈10多小时,留下了至今闻名的"窑洞对";5年后,黄炎培连续上书毛泽东,洋洋万言直揭时政弊端……  相似文献   

7.
<正>一、文化焦虑与三君子问记得在延安一次有名的谈话,黄炎培问毛泽东:"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政怠宦成’  相似文献   

8.
1942年3月,刘少奇离开华中抗日根据地,返回延安,行期达9个月,被人称为一次“小长征”。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延安之行。行前,毛泽东数次电召刘少奇回延安,返回延安途中,毛泽东十多次询问其行踪,为其安全担忧。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与黄炎培先生1945年在延安关于共产党人能否跳出"周期率"的一段谈话,是一个早就为人耳熟能详的话题,在研究党的廉政建设课题中,就"周期率"  相似文献   

10.
《上海支部生活》2011,(7):46-48
这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专门邀请黄炎培等人前往延安他家做客。彼此整整长谈了一个下午。毛泽东问黄炎培,来延安考察了几天有何感想?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相似文献   

11.
1937年4月,罗荣桓在革命圣地延安与红军女干部林月琴热恋上了,他把这事告诉了毛泽东,征求毛泽东的意见。毛泽东一听,拍着罗荣桓的肩膀,乐呵呵地说:"好呵!没有家庭就不是一个完全的革命者,你俩结婚吧,我一定要喝上这杯喜酒。"  相似文献   

12.
延安时期,在毛泽东领导下,边区政府廉政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民主廉洁的模范政府。文章从开展廉政思想教育、建立各项廉政制度、相信群众和紧紧依靠群众进行廉政建设、从严治党,重治贪腐等几个方面,概括了延安时期毛泽东廉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主要内容并阐明了其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13.
陈永胜 《人民论坛》2014,(8):180-182
延安时期,在毛泽东领导下,边区政府廉政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民主廉洁的模范政府。文章从开展廉政思想教育、建立各项廉政制度、相信群众和紧紧依靠群众进行廉政建设、从严治党,重治贪腐等几个方面,概括了延安时期毛泽东廉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主要内容并阐明了其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14.
罗屿 《小康》2012,(4):106-110
正从1943年的延安开始,"甘汞"就与"中毒"二字联系在一起,缠绕在毛泽东和王明的恩怨中,经过不断歪曲演绎夸张,被编造成为毛泽东打击王明的政治阴谋。王明真的中毒了?随着尘封近70年的"王明中毒事件"调查材料现于民间,历史的迷雾被渐渐拨开  相似文献   

15.
1945年7月1日,黄炎培和冷?、褚辅成、章伯钧、左舜生、博斯年等六位国民参政员,应毛泽东主席之邀,飞赴延安访问。7月4日下午,毛泽东邀请黄炎培和冷?到他家作客。毛泽东问黄炎培,来延安考察了几天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大凡初时  相似文献   

16.
《创造》2020,(5)
在为中国革命不懈奋斗的一生中,任弼时以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修养与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为党的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他在延安整风时期系统提出的党性思想是马列主义党建学说的扩展与延伸,是毛泽东党建思想的重要构成。在梳理分析任弼时在延安整风期间发表的经典著作的基础上,从"党性作为一个单独的问题提出的缘由"、"任弼时党性思想的具体内涵"、"任弼时党性的历史意蕴和当代价值"三个维度探究延安整风时期任弼时的党性思想,希望能够为当代建设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红色寻思     
黄莺 《传承》2007,(9):23-24
1942年,华侨领袖陈嘉庚访问延安,他在国民党的陪都重庆吃过蒋介石"款待"的800元一桌的宴席,在毛泽东的窑洞里却仅仅吃到两毛钱的客饭,他感慨万千,回去后撰文写到: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历史验证了这位爱国华侨的预言。  相似文献   

18.
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在会上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其直接原因是确立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方针与政策,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反对王明的右倾错误;其间接原因是基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这一命题产生源自两个路向的政治逻辑:坚持实事求是、破除"苏俄化"的迷信教条;坚持思想统一,反对来自党内的分裂。  相似文献   

19.
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在会上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其直接原因是确立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方针与政策,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反对王明的右倾错误;其间接原因是基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这一命题产生源自两个路向的政治逻辑:坚持实事求是、破除"苏俄化"的迷信教条;坚持思想统一,反对来自党内的分裂。  相似文献   

20.
在新世纪,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 什么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所培育起来的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中心内容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延安精神是延安时期共产党人的一种精神风貌、思想品格、道德情操和优良作风,也是中国无产阶级所特有的精神文明。延安精神的内在本质是共产主义的理想和道德,其思想基础是实事求是,其最鲜明的特征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