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逮捕是检察机关、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为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阻碍侦查、起诉、审判,防止其发生社会危险性,依法对犯罪嫌疑人采取的剥夺人身自由,予以羁押的强制方法。作为一种最严厉强制措施,它具有维护司法秩序与社会秩序,进行社会管理的功能和属性。控制和减少逮捕、羁押中的不必要性,实现逮捕羁押的原则性、灵活性,不仅是提高执法水平的需要,更是保护人权、促进社会管理,提高监督水平  相似文献   

3.
未决羁押作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最为严厉的人身限制措施,在法治国家的适用往往较为谨慎。一般而言,除了严格遵循捕押分离原则外,还对持续时间较长的羁押决定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及时变更措施,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判决确定前恢复自由之身。对未决羁押进行必要性审查并及时变更,是无罪推定原则和控辩平等原  相似文献   

4.
孙英杰 《法制与社会》2014,(9):124+126-124,126
自由,是现代法的三大基本价值之一,人身自由不受限制是法治社会中社会个体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十四章第六节予以细化,进一步完善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由于案件从立案、移送审查起诉再到法院审理,经过不同的诉讼阶段,根据规定,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也是由不同机关部门进行的。本文就审查起诉环节中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结合工作实际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5.
新《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建立了检察机关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后,《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对这一制度进一步细化,但基层检察院公诉部门通过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建议相关部门变更强制措施或释放犯罪嫌疑人的实例却远低于预期。本文试通过从四个角度分析基层检察院公诉部门实施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困境的原因,探寻落实这一制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反贪案件在解除羁押后诉讼走向不确定性增大(一)案件在解除羁押后证据稳定性下降职务犯罪案件由于犯罪嫌疑人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地位,社会活动能力很强,信息较灵敏,反侦察能力较强,当他们被解除羁押后,或多或少给侦查活动、审理起诉工作设置障碍。以笔者所在院为例,2007年至2012年,共办理反贪案件98人,其中采取强制拘留和逮捕后变更为取保候审的53人。在53人中,被判处实  相似文献   

7.
王婧 《检察纵横》2012,(8):33-33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  相似文献   

8.
新《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于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这是新刑事诉讼法构建的"逮捕后对羁押的必要性继续审查"制度,该制度契合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总体设计,体现刑事诉讼活动应保障人权的原则。但是,该条文对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规定还是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是很强,检察机关如何准确把握立法意图、构建科学合理的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如何在司法实践中实施好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是值得研究的议题。  相似文献   

9.
刑事羁押作为拘留、逮捕强制措施的执行方式.其目的在于防止犯罪嫌疑人妨碍刑事诉讼及再次危害社会,在羁押的理由和必要性不复存在时,应当解除羁押。顺应司法改革关于适当减少监禁刑使用的要求.在审查起诉环节积极探索建立继续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正>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对我国1979年制定、1996年第一次修正的刑事诉讼法典进行了第二次修正。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秉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强调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一、主旨立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对认为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赋予监所检察部门的一项新任务。羁押必要性审查既是人权保障的重要方式,又可以促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坦白认罪,真心悔过,引导其积极赔偿损失,化解社会矛盾。但在司法实践中,被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很可能会因后续监管不力,而出现脱逃,打击报复被害人、举报人,甚至再犯罪的情形,影响刑事诉讼活动的进行,势  相似文献   

12.
周鹏 《中国检察官》2013,(17):30-32
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由人民检察院继续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是本次修改刑事诉讼法新设置的制度.该制度是刑事诉讼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对于完善我国未决羁押制度,强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侦查阶段检察机关开展捕后继续羁押必要性审查为视角,探究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程序构建与保障措施,为贯彻刑事诉讼法规定,提升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监督实效提出建议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该规定是新刑诉法修改时新增加的内容.是对继续羁押必要性审查的规定。  相似文献   

14.
李剑 《法制与社会》2015,(1):285-286
修改后刑诉法第九十三条规定了检察院对逮捕后羁押必要性进行持续审查的制度。该制度的落实有利于降低审前羁押率,促进公正司法。羁押必要性审查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第一,客观上刑事案件审前羁押率有很大的降低空间;第二,有利于消除审前羁押三大误区;第三,羁押必要性审查实践需要积极启动。羁押必要性应当符合刑罚标准和社会危害性标准。完善考核体系,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建议检察机关作为一个案件来受理,并纳入考核,检察机关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时应当听取律师意见,并履行告知义务。  相似文献   

15.
正修改后刑事诉讼法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但羁押必要性概念如何准确界定;检察机关内部如何优化配置该项职权;羁押必要性审查实践的难点等,认识层面仍有诸多困惑,亟待厘氅。一、概念解析要义:羁押必要性与审查连续性(一)羁押概念何谓羁押?羁即拘束,羁押(书)意为:拘留、拘押。  相似文献   

16.
正《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根据以往司法实践的经验,最高人民检察院在《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中,对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内容和审查判断标准设计了相对开放的条款,为今后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理论上不断完善留有空间。笔者就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谈谈个人的看法:一、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现状分析目前羁押必要性审查的主体多元化,职权重叠,职责不清;侦查过程中对逮捕措施依赖高,导致羁押率  相似文献   

17.
秦云峰 《政府法制》2013,(34):56-56
修改后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的《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这一新增条文,赋予了检察机关对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的职能。笔者拟就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在实践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简析。  相似文献   

18.
羁押率过高、羁押期限过长一直是我国刑事诉讼领域中的一大难题,刑事司法过程中对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利的保障缺失。为合理规制羁押在刑事司法活动中的适用,我国新《刑事诉讼法》对羁押问题进行了特别规定以减少不当羁押对当事人造成的侵害,但是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在可操作性上的缺失又带来了司法实践中的种种问题。因此,探究一种法治化的羁押适用模式,尤其是建立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已成为提高刑事司法效率,促进法治和谐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刘鹏 《法制与社会》2013,(35):136-136,138
文章从我国的羁押制度出发,以基层监所部门的视角,分析了我国现有的羁押制度和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意义,提出了监所部门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具有广泛性、间接性、多阶秘}生等特点,并提出基层部门开展工做需要侧重和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在新刑事诉讼法及刑事诉讼规则中,有诉讼监督职能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和诉讼职能的羁押必要性审查两个方面,涉及到监所检察部门对羁押必要性审查的规定,新《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615条规定:"对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办理的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羁押的,对羁押期限和办案期限的监督由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负责"。第617条规定能够:"监所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