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任何公民均具有姓名权,任何人未经同意,不得随意冒用、改变他人的姓名,但姓名权并非专用权,一人享有该姓名,并不能排斥他人与其具有同样的姓名,即姓名权不具独占性、专用性,因此,姓名权人能否以商标法对在先权利的保护为由而阻止他人以其姓名申请商标注册呢?从理论上看,只有"名人"能得到商标法的保护,从而阻止他人恶意申请商标注册,而对于重名者和已故人的姓名"权"则采取不同的态度处理。  相似文献   

2.
一个冒用他人姓名回到上海的知青的女儿,在承担侵权之责的同时,还要承受“一切回到从前又无法回去”的尴尬。  相似文献   

3.
在人口流动已成常态的现代社会,被告人真实姓名的确定成为刑事案件事实调查的关键。刑事诉讼的相关司法解释已相应提出了具体要求。但司法实践中仍不时出现被追诉人冒用他人真实姓名接受刑事审判的情形。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结合具体案例的基础上对冒用他人身份进行犯罪作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以期对相关司法工作的开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刑事被告人冒用他人身份的案件屡见不鲜,且有时因犯罪行为人、相关人员刻意为之,导致冒用身份的情况即使到判决生效后也未被及时发现、纠正。本案就是属于该种情况,胡某甲的前科系其弟弟冒用其身份所为,但其在当时明知该情况而未提出异议。直至胡某甲本人犯罪后,因担心前科影响量刑而提出了前科为假的辩解。假前科的存在,虽然不影响案件本身定性,但是否妥善解决,关系到公安司法机关作出的认定、判决的严肃性及权威性。检察院在审查犯罪嫌疑人胡某甲故意伤害案中,发现其前科可能系他人冒用身份所为后,准确适用法律规定,通过退回补充侦查结合自行取证的方式查明案情,对于公安机关发现前科为假但怠于取证的行为及时予以纠正。之后,检察院还以再审检察建议的方式,建议法院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以自行发现错案的方式进行再审。本案的审查处理,对于类似案件的处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南京李某“冒用他人名义”购买飞机延误险案的争论本质,是诈骗犯罪中“虚构事实”客观构成要件的“冒用他人名义”行为的界定问题。根据民法规则,“冒用他人名义”所表现的名义主体与实际行为主体的形式不符,并非当然地具有民事违法性,其民事法律效力应根据实质的二阶层路径进行评价。基于统一法秩序要求,刑法中的“冒用他人名义”认定应在民法二阶层评价基础上展开。具体而言,在主体资格特定的法律关系中“冒用他人名义”行为在具有民事违法性的基础上可能构成诈骗犯罪中的“虚构事实”;在主体资格开放性的法律关系中,单纯的“冒用他人名义”行为因不属于民事欺诈,而不能被认定为诈骗犯罪中的“虚构事实”。  相似文献   

7.
购置农机补贴政策是国家惠民的一个重要政策,然而现实中存在着非法牟取政策福利现象,本文以具体实例为研究对象,围绕不法分子经公职人员同意冒用他人身份骗取国家补贴款行为的展开定性研究,认为应用部分犯罪共同说解决实践中有身份与无身份者共同犯罪的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何鑫 《中国检察官》2017,(14):63-68
在判断利用支付软件侵犯他人财产方面,理论与实践中存在两点错误倾向:没有明确相关业务的性质及所涉法益,将余额、余额宝、蚂蚁花呗、快捷支付等都看作由支付宝提供的业务;没有区分不同业务中财物的性质,而是一概认定为资金或财产。余额服务是支付宝公司与客户双方间的货币资金转移服务,余额的实质是预付价值,支付机构负有身份验证义务,非法转出他人的余额构成诈骗罪。余额宝服务是以支付宝平台为依托、由天弘基金管理公司提供的货币基金服务货币基金,是一种综合性的权利,非法获取他人余额宝内的财产,实际上是在冒用基金持有人的身份向天弘公司发出赎回指令,构成诈骗罪。蚂蚁花呗是由蚂蚁金服提供的信贷服务,使用他人的蚂蚁花呗实际上是冒用他人的身份签订贷款合同,构成合同诈骗罪。  相似文献   

9.
美国形象权法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一 引 言形象权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身份进行商业性使用的权利。① 其中的身份 ,包括人的姓名、肖像等等。其中的使用 ,包括自己的商业性使用和许可他人的商业性使用 ,如许可他人在商品上或广告上使用自己的姓名和肖像等等。未经许可而商业性地使用他人的身份 ,就是对他人形象权的侵犯 ,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与此相应 ,保护形象权的法律也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形象权起源于隐私权。在美国 ,隐私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 890年由沃伦和布兰蒂斯所写的论文“关于隐私的权利”。② 他们在文章中论证说 ,法律应当承认隐私权 ,禁止擅自公…  相似文献   

10.
案情回放:交通肇事后冒用他人姓名报案 并指示他人投案2012年10月20日11时45分,被告人高某套用白某的驾驶证驾驶豫C99208号重型自卸货车,沿宜阳县胜利大桥西桥由北向南行驶。当行驶至胜利大桥与滨河路交叉路口时,高某驾车在由北向西的右转弯过程中,与同向行驶的被害人田某驾驶的二轮电动车(后乘坐李某)发生相撞,致田某经抢救无效死亡、李某受伤住院。  相似文献   

11.
[案情]2009年3月2日舒城县公安局将季某以组织卖淫罪录入公安信息网络在逃人员信息数据库,实施刑事拘留网上追逃。2011年2月21日季某吸食毒品后冒用陆某某身份被苏州市戒毒所强制隔离戒毒教育,季某供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并供述了2009年2月22日参与强迫他人卖淫的犯罪事实。  相似文献   

12.
王迁 《法学家》2012,(1):133-144,179
作品上的自然人的姓名或组织的名称并非都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署名"。"署名"必须针对特定作品表明作者的身份,因此有别于剧种名称,如"安顺地戏"等。根据英美法系国家版权法和《世界版权公约》的规定,"■"标记之后所接的姓名或名称表示的是版权归属,并非表明作者身份的"署名"。而且在版权归属于一个组织的情况下,该组织不可能对作品享有"署名权"。""标记之后所接的姓名或名称表示的则是商标注册人。即使图形商标构成作品,由于存在许可使用的情形,该姓名或名称也并非"署名"。只有作者才享有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因此在作品上冒他人之名并非侵犯他人"署名权"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雷劲松 《政府法制》2012,(34):43-43
2012年8月2日山西省公安厅安排部署开展了为期5个月的“全警追逃利剑行动”,灵空山派出所根据局党委安排,加大对辖区外来人员的盘查力度,在8月15日上午民警排查暂住人口时发现一名使用假身份证冒用他人身份的外来人员,随即民警将其带回派出所做进一步调查了解。  相似文献   

14.
以劫持人质为手段,向在场的第三人索取财物的抢劫案称为"人质型"抢劫案;以勒索财物而绑架他人的案件称为"财物型"绑架案。人质与索财行为指向的对象是否为同一主体不能成为区别"人质型"抢劫案和"财物型"绑架案的标准;绑架人质的行为和索财行为的当场性特征是"人质型"抢劫案区别于"财物型"绑架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记名有价证券的使用权具有专属性 ,冒用他人活期存折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盗取活期存折即构成盗窃罪既遂 ,盗窃活期存折以后冒用存折取款的 ,盗窃行为吸收诈骗行为 ,构成盗窃罪 ;在他人盗窃活期存折后伙同冒领存款的 ,属承继的共同正犯 ,仅就所参与的后一诈骗行为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16.
域名与姓名权益冲突既包括简单的民事侵权,也包括合法权益相互间的冲突,并且更多地表现为合法权益相互间的冲突。其表现形式呈多样化,主要有五种表现形式:1.域名注册人未经授权而将他人的姓名、以他人姓名注册的商标或以他人姓名登记的企业名称注册为域名而侵犯他人姓名权的情形;2.姓名权人将自己的姓名注册为域名而造成与同一姓名的其他姓  相似文献   

17.
在国外,用名人的名字做商标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国内,由于法律没有禁止用名人姓名注册商标,因此,用姓名注册的商标也出现了不少。但是将他人姓名注册商标后能否将该姓名据为己有,并且以此来排斥他人甚至该姓名人的使用?如何界定商标的合理使用和姓名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8.
【裁判摘要】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的规定,姓名权是指公民自由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并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自己姓名的一项民事权利。未经他人同意,盗用他人身份证、以他人的姓名申办信用卡的行为,即属于盗用、假冒他人姓名,侵犯他人姓名权的民事侵权行为。以上述方式办理信用卡后透支消费,导致他人姓名被银行列入不良信用记录,给他人造成名誉损失的.属于侵犯他人姓名权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不属于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责任的背后     
《中国公证》2011,(4):31-33
本文所列的几份关于公证纠纷案件的判决书.其案件内容很相似.都是公证申请人冒用他人身份,骗取公证书.然后利用所骗取的公证书将不动产房屋出卖或抵押.最终造成真实的权利人财产损失.后财产权利人诉至法院要求公证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而各地法院的裁判结果大相径庭。四个公证纠纷案的简要案情如下:  相似文献   

20.
信用卡诈骗罪中"冒用"的展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定性在ATM机上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这一情形素有探讨,对此种情形进行刑法规制的前提是准确分析刑法第196条第3款中"冒用"一词的合理内涵并于此之上界定ATM机的法律性质及其法律关系.ATM机的法律性质应为银行发出的要约邀请,银行管理者在信用卡只能由本人持有的这一国际规则下做出了凡是经过ATM机验证的人皆为持卡人本人的推定.对于在ATM机上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应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