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季卫兵 《学理论》2014,(7):79-80
文章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任务阐释了中国梦的历史内涵;以劳动"异化"理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和解放的理论;在逻辑上说明诞生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中国梦必然有着人本关怀的哲学价值;在现实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本源理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必然要体现而且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哲学;最后指出,中国梦的实现必须有一定的生产力作为物质基础,因此中国梦对马克思主义人本哲学的复归是具有物质基础的更高层次的复归。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思想是以探索人的本质为出发点,通过科学实践观的确立而实现思维方式的自我超越,对人的本质作出了科学说明,最后落脚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上.马克思始终没有离开对人的关注,通过现实的实践途径关注和改善人类的命运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也是其人本观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理论前提,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全面诠释了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解放,它是对西方人本主义传统的批判性继承,其实质是以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目前,在引导中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各种思想理论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产生及其内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指导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指导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提出了一些有益于中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实践理性"的特点对中国人在20世纪初选择接受马克思主义起着重要作用。其从文化的角度再次证明,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对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的实践论逻辑是从抽象个体的价值实践活动开始的,社会"个体"在价值行动中面临着"价值悖论"的困境,即价值确立的二元性与价值实现的悖反。"价值悖论"是现代人的价值实践活动的逻辑前提,其根源在于"人的异化""人的悖论";同时,也只有在"人本论"的社会发展中才能根本克服这一"悖论"。这样就形成一个社会历史领域中的逻辑上升,价值悖论在"人本论"中克服的逻辑结论,为历史的具体的"以人为本"价值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前提。这就是"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的实践—认识论在自我克服中的逻辑上升。  相似文献   

6.
梁明 《学理论》2011,(11):1-2
"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人全面发展是指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是现实的、历史的人在其需要、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需要内外部条件,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消灭旧式分工、消灭脑体、城乡、工农差别的基础上的。人本管理中就要注重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因时因地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人本管理还要创造一个各尽其能、各尽其才、各尽其用的工作环境,为个人活动地全面丰富、个人能力地全面发挥提供制度保障。最终实现人的活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的一生充满着对人、对人民群众的关爱,充满着厚重而高尚的人本情怀.从哲学层面上看,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从伦理层面上看,他强化了人民本位的价值立场;从政治层面上看,他对中国的人权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人本行政文化将人本化作为构建行政文化的应有之义,坚持万物人为本、万事人优先,牢固确立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和核心地位。本文从行政文化的角度对“以人为本”这一重要思想在我国行政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进行分析,从行政文化意义上加深对“以人为本”的理解,推动人本行政文化的构建,从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趋势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批判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理论品格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凸显,这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理论依据;时代特征的深刻变化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现代形态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的现实基础。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趋势表现为:继续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对社会实践的全面关注和深刻反思;和中国传统哲学及现代西方哲学斗争与融合将继续深化;建构学理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伴随着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工作任务的转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飞跃式发展,在艰辛探索中逐步实现了从注重模仿苏联到坚持中国特色、从偏重生产关系到关注生产力发展、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等发展范式的转换。7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积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经验,即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作为逻辑起点,以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作为理论基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作为实践基点,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维护作为价值旨归。这些基本经验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