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洋 《学理论》2013,(19):166-167
党内监督是指党凭借自身力量,对党组织和党员是否遵守党规党纪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加强党内监督需要在全党构建多层次,纵横交错的监督网络体系,使各种权力行为都能处于有效的监督制约之下,从而形成一种多层次的监督制约机制。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综合治理,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2.
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党内监督,既是监督范围概念,又是监督主体概念。党内监督蕴涵了党的监督。党内监督,无论是作为监督范围概念,还是作为监督主体概念,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都居于核心地位。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核心是健全党内监督体系。健全党内监督体系,包括健全党内监督组织体系和健全党内监督职能体系。健全党内监督组织体系,重点是健全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各负其责、基层具体落实的党内监督纵向组织体系;健全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部门职能责任的党内监督横向组织体系;健全同级党委、上级纪委对地方各级纪委和基层纪委工作的双重领导体制。健全党内监督职能体系,重点是健全党委全面监督、纪委专责监督、部门职能监督、基层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职能分工体系;健全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同级之间的相互监督等不同类型的监督共同发挥作用的党内监督职能协调体系;健全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对象、日常管理监督为主要形式、巡视巡察监督为重要补充的党内监督职能运行体系。  相似文献   

3.
正科学界定权力边界当务之急就是要依法将各种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优化权力配置,让各种权力之间权责清晰、责任明确,消除制度腐败和制度失灵,真正将权力规范起来,使之合乎制度的要求。一是党内分权。党内分成决策机关、执行机关、监督机关三个不同的机关,还权给党员,党员就有了权力,党内民主就能存在,党内监督就能强化,党员就能成为各级党组织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内监督思想内容包含党员一律平等和民主选举等内容,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列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对党内监督思想进行深化和总结,提出了民主集中制和人民监督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上述思想对今天民主集中制的完善、加强对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实现党内民主与党内监督的良性互动等有着积极和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发展党内民主与加强党内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党内监督不力的一个基本原因在于党内民主不足、党内民主制度不健全。党内民主是党内监督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大力发展党内民主,才能保障党内监督的有效实现。加强党内民主意识教育,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委员会制度,严格党员组织生活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是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9)
强化党内监督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党内监督,并基于新时期的新问题、新挑战和新任务,围绕党内监督多次发表重要论述,在党内监督关键要素、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党内监督各项机制、党内监督组织架构和党员自身监督意识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理念,形成了一套系统科学、独具特色的党内监督思想,对于新时期强化党内监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党内监督是监督的一种重要形武,是依据党章对党员和党员干部进行监督,它是在长期的党建实践中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党内监督的发展历程实质是党内民主、权力运行与制约和制度建设等三项共同推进的过程.建国以来,党内监督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转变.转变的过程启示我们必须要坚持党内监督这条主线不动摇,必须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党内监督制度、发扬党内民主和建立权力之间的有效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8.
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既有区别,又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只有把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有机地统一起来,增强监督意识,拓宽监督渠道,使监督工作日趋公开化、多样化、网络化,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其应有的效应。一、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区别。党内监督,是指党的组织及党的代表机构对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思想、作风、组织等方面的监督。它不仅限于党内专门的监督机构——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党员和同级党委及下级党组织的监督,还包括党员群众之间的监督,党员群众对党组织的监督,党组织领导成员之间的监  相似文献   

9.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途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原方  崔建周 《理论探索》2007,2(2):57-60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是发展党内民主的首要问题。从我党的实际和党内民主发展的要求出发,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必须进一步提高党员自身的民主权利意识,进一步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中的作用,推动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实现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功能的准确定位及其实现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河 《理论探讨》2003,1(3):96-98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 ,应当在企业中处于政治核心地位 ,但它不同于国有企业党组织是制度性安排 ,而是自己努力工作争取的目标 ;党组织监督非公有制企业也不同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督 ,要遵循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团结、帮助、引导、教育”方针 ;非公有制企业普遍存在“隐形”党员问题 ,应予以解决 ;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基层组织要加强党内民主制度的探索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贫富差距影响社会稳定的三个因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政策的指导下,社会各阶层总体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这是让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和贫富分化的问题,并为人们所关注。就目前的贫富差距对社会稳定构成的影响来说,要引起重视的主要是以下三个因素。  相似文献   

12.
王英文 《学理论》2013,(13):10-11
当今国际局势错综复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四处兜售其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念,给世界带来的不是和平与稳定,而是动荡与不安。从当今世界发展现状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出发,阐述了中国发展模式的正确性以及对世界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新时期的党群关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切党群关系是党的十六大关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它对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群关系的必要性 ,然后从分析影响党群关系的因素入手 ,系统阐述了建立互动合作型党群关系的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14.
在信念问题的研究中,存在着脱离经济基础、脱离价值和利益等因素,去单纯地谈论信念问题的倾向。从根本上说,这种脱离经济基础来谈论上层建筑,脱离社会存在来谈论社会意识形态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但是,批驳这种错误倾向,从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信念观,则要求我们必须对信念、价值和利益的关系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相似文献   

15.
社区结构是行为主体为满足居民需求而选择的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方式及由此形成的相互关系。物质资源对行为主体的相互关系的决定性影响以及主体观念对相互关系的能动作用共同改变着社区的结构,透过物、关系和观念审视社区结构生成和演变所揭示出的内在的规律和发展的逻辑,为解释当前社区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阶段贫富差距扩大问题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问题可以用贫富差距扩大这一概念来概括,而不宜用别的概念,无论是从基尼系数还是从五等份法来看,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现象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既有属于历史的原因,也有属于非正常的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宜一概而论。缓解中国贫富差距扩大问题的对策在于实现充分就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建立起合理而有效的税收制度等等。  相似文献   

17.
目前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困难重重,问题多多.必须从加强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完善监督体系,拓宽监督渠道,强化对"一把手"权力授权过程、权力运行过程、权力运行结果的监督制约,确保"一把手"掌权以人民的意志为本源,以人民的利益为归宿.  相似文献   

18.
应该说,法官与法律的关系是以司法为视角进行法学研究时所应当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在对已有相关理论进行评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两个基本结论:其一,理想的法官与法律的关系应当是:法官乃法律的有限诠释者;其二,为了更好地保证法官与法律之间的这种理性互动关系,应当创制原则性法律。  相似文献   

19.
潘承生 《学理论》2009,(17):45-47
中苏同盟的破裂,既源于中苏意识形态内在的深刻的分岐,也与俄罗斯大国沙文主义的传统以及中俄两国文化差异性有莫大的关系,同时也与冷战有着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Margo Anderson 《Society》1988,25(3):39-47
Margo Anderson is professor of history and urban affairs and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Women’s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ilwaukee. She is author of numerous articles on the history of statistics and census-taking; The United States Census and Labor Force Change;and, forthcoming from Yale University Press. The American Census: A Social Hist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