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重大问题,小康大业,人才为本。曾庆红同志最近强调指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深刻理解和坚决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方针,积极搭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抱负的舞台,不断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学术环境和人际环境,使他们创业有机会、工作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使他们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县委书记作为县级领导班子的核心,承担着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用好人才的重任,应当带头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抓好人才开发各项任务的落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一、要有爱才之心。“为政之要,贵在得人;得人则昌,失人则衰”。事实证明,得人才者得天下,古今中外溉莫能外。可见,作为主政一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这一重要观点语重心长,意义重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精神,应当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识才、用才、爱才、聚才的实际行动,努力开创人才辈出、群贤毕至的良好局面,为本地区、本单位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3.
人才测评工作急需加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人才有价 ,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高素质的人才应该有更高的回报 ,这也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体现。但是 ,我们也不难发现 ,人才招聘活动中的不规范现象较为突出 ,有的用人单位所许诺的条件带有很大盲目性 ,求职者给自己所开的价码也纯属追求“轰动效应” ,人才价格和价  相似文献   

4.
黄滨 《当代广西》2004,(4):14-17
春意盎然的二月,记者采访了广西人才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处处透示着令人振奋的气息:广西人才工作又一崭新春天已然到来。会上会下,与会代表交流的各地招才引智用人育才的措举、成效,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蔚然成风;可以感受到,我区各界对聚集人才、吸纳人才、选用人才、助才成长等规律的认识与运用,又达到了崭  相似文献   

5.
知识经济·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工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世纪之交,人类社会开始走向新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反映人类在创造财富中对知识依托和利用程度的提高,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知识经济与知识分子问题的关系十分密切,而知识、知识分子及知识分子政策则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诸多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鉴于知识经济对知识分子的进步和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强化对知识和人才的认识,切实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是我们迎接知识经济的来临所必须要做到的。一、知识经济更需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知识为基础”,是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知…  相似文献   

6.
一原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真心诚意的、一贯的。在北京解放后到“文革”前17年的各个时期里,他对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都很爱惜、尊重。这里叙述的虽然仅仅是在工业系统发生的一些事情,但由此可见一斑。建国初期,北京面临恢  相似文献   

7.
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过程,联系20年的人才工作实际,我有个深刻的体会——邓小平同志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著名论断,是我们做好人才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理论武器,是指导人才工作的行动指南,是邓小平人才理论的一面旗帜。回眸湖北20年来的知识分子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基本上是经历了5个阶段,即5个发展过程。一、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邓小平同志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著名论断,强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我体会到,邓小平同志在刚刚粉碎“四人帮”不久的时候,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  相似文献   

8.
河北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实施“人才兴冀工程”的目的就是用新体制、新制度、新机制、新政策、新事业汇集八方英才,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环境,形成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开创人才辈出能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潘晔  阎高程 《理论月刊》2007,3(6):85-87
进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把知识分子工作纳入人才工作,把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作为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新构建的核心内容。本文认为在新世纪、新阶段,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随着时代的变化在承继的基础上,又与时俱进地进行了许多创新发展:把科教兴国战略发展到人才强国战略、把党管干部原则发展到党管人才原则、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展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作为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等是其政策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卫明喜 《前进》2004,(8):15-17
以去年12月召开的我们党和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为标志,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新局面开始在全国各地形成。当人们为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春天的到来而欢欣鼓舞时,我们深切地感到:“文革”之后邓小平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呼吁,是多么振聋发聩和富有远见卓识!20多年前召开的推动思想解放进而推动人才解放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又是多么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实践充分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历史;20多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11.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呼唤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要注意处理好党管人才和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关系、党管人才和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关系、党管人才和依法管理人才的关系,不断促进人才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相似文献   

12.
走出人才招聘的几点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仅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人才是创业之本,兴国之源,因而求贤若渴,广招人才。但在人才招聘工作中存在着一些误区,影响了招聘工作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一、邓小平关于人才人事管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从塑造社会主义的现代主体的高度,着重批判了在人才问题上的“左”的错误思想,全面地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的人才观,提出了一整套开发、使用和管理人才的思想理论和制度化的措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才人事管理理论。 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才观 从粉碎“四人帮”以来,邓小平针对长期存在的轻视科学技术、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反复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文选》第2卷,41页)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才观是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产物,它深刻地揭示了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①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主体生产力的基本观点,突出了在现代条件下科学知识是劳动者必备的重要素质。邓小平把劳动者定义为“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2卷,88页)和经典作家相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带着“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创业创新”课题,近日,我和调研组先后到利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青年汽车集团、浙江东晶电子有限公司等几家企业蹲点调研。通过走访察看,与企业主、高层次人才、技术人才等进行交流座谈,深入了解企业、人才的一些渴求,认真听取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5.
要根据我省“十一五”规划的总体战略和产业发展重点,加快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和政策调整,把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与科技进步、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16.
"人才争夺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转型升级对人才,尤其是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但人才争夺不应只包括引才,还应包括育才、用才和留才。城市应结合各自定位和产业发展需要,突出自身优势,制定吸引人才的差异化战略,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服务人才的氛围,让人才有伸展、有发展、有施展。  相似文献   

17.
新型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育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新型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新型文化人才应该是集文化型、产业型、研究型和技术型等多种特质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育新型文化产业人才应建立尊重人才的体制,发挥企业搭建的人才培养平台的作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养人才方法,并需要借鉴他国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命题的提出,我国的人才管理工作出现了振奋人心的历史性嬗变。从理论上形成了正式的人才管理科学,各类人才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但许多人才学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几乎都无一例外地把人才看作  相似文献   

19.
《当代广西》2010,(20):10-10
自治区主席马飚在今年召开的全区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努力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他指出,把握并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是培养人才、凝聚人才、有效发挥人才作用的前提和基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结合自己的经历,进一步强调要尊重劳动,尊重人才。他说: “毛泽东同志不赞成‘天才论’,但不是反对尊重人才。他对我评价时就讲过“人才难得’。扪心自问,这个评价过高。但这句话也说明人才是重要的,……人才难得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