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法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艳 《学习月刊》2009,(4):33-33
书法教育作为一门艺术教育.既不同于抽象的理论规化.也不同于其他课的直接说教.它通过书法技术实践与艺术审美活动给予学生心灵和情感的陶冶、净化.从而起着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
常俊玲 《理论学刊》2005,(12):123-124
在审美教育中为了突出人的主体性,就将艺术想象与创造过程无界限化,认为审美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自由地创造与表现。由于对审美教育的这一理解不是基于对艺术自身规定性的充分尊重的基础上,因而导致审美教育过程中艺术的缺场,这是一个应当引起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艺术精神的异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的艺术种类繁多,形态万千,发源于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又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演变和洗礼,逐渐形成了特点鲜明的两大类群,即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世界上任何一种特点鲜明的艺术形式都可以归为其中。艺术精神始终是中西方艺术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4.
佛教艺术在印度和中国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佛教造像题材反映了不同时代特征。在印度,佛教艺术经历了早期"无佛像期"和大乘思想兴起后以键陀罗和马图拉两种代表各自时代特征的佛像繁荣期;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石雕艺术历经几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民族化、隋唐佛教艺术的中国化而出现佛教造像艺术的辉煌、宋代佛教艺术的世俗化、元代造像艺术的短暂停止及其藏传佛教特征乃至明清时期石雕艺术的衰落。  相似文献   

5.
对于上世纪中期形成于美国的公共艺术,以往的研究偏向实践层面,理论探讨十分缺乏,至今尚未形成明确的概念定义,这影响和制约着公共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通过对公共艺术内涵的梳理,可以看出,公共艺术只是在大众艺术与精英艺术间实现一种完美的无缝对接.它不像精英艺术那样寻求与日常生活拉开距离,也不像大众艺术那样完全与日常生活没有分别.公共艺术以其特有的张力,以社会文化为主要背景,填补了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之间的鸿沟.  相似文献   

6.
《党员文摘》2007,(1):I0002-I0003
亲爱的读者,新的一年,本栏目将由您推出中国文化艺术与世界文化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一系列艺术精品。2007年第一期,特刊发我国历史文化艺术经典之——  相似文献   

7.
温朝霞 《学习论坛》2008,24(7):63-66
"艺术生产"这个概念使媒介的重要性凸显出来.马克思对物质生产中生产工具的分析,为我们理解作为艺术生产工具的媒介的作用确立了基本方式,即"媒介"对文化艺术生产的作用,不仅是因为它作为一种技术装置,而是通过媒介交流这样一种社会行为来实现的.由于人们交流方式的改变,电子化交流对文化艺术生产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的创作方式,使文化艺术的生产与消费环节的联接也出现了新的特性.媒介的发展使得媒介交流呈现出质的无法化约性,因而,消费领域成为文化艺术生产活动中一个更为复杂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北京支部生活》2012,(6):F0003-F0003
集书法、绘画于一扇.始于明代,及至清代、民国,扇面画成为文人雅士乐于把玩、收藏的艺术品.扇面书画,很能检验一个书画家的艺术水准。扇面书画高手往往匠心独运,笔随意转,化有限为无限,  相似文献   

9.
汪连天 《学习月刊》2014,(21):46-47
理论宣讲的效果取决于两大基点:一是内容要正确、新颖、系统、对听众有吸引力;二是宣讲者要具备纯熟的演讲技巧和艺术。根据我的体会,一般而言,理论宣讲的技巧与艺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10.
李丽华 《世纪桥》2013,(5):86-86,106
本文通过对学前儿童综合艺术教育的研究,分析与解读儿童艺术通感的社会价值,认为艺术通感丰富了儿童的审美经验、给儿童带来审美自由、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提出了综合艺术课程是培育儿童艺术通感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现代心理艺术的运用,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思政工作方法,是为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服务的,它以“育人”为宗旨,与思想政治工作密切配合,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而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优势。共情艺术、情感激励艺术、倾听和情景设计艺术以及群体心理和暗示艺术的巧妙运用,将会使高校学生工作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2.
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已经获得广泛的共识。艺术的发展在于创新。一直以来人们在追求各种艺术创新,如中国画创新、油画创新、版画创新、水墨创新、个人风格创新、表现形式创新等等……实际上,这些创新追求包含了很多层面的东西,就艺术本体讲,有艺术题材的创新、艺术思想和观念的创新、艺术表现手段或再现方法的创新等等,这一切说到底是追求一种艺术风格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从全局上审视所有世间存在的艺术品,我们发现人们对艺术品的解读只有两种方式,有些艺术品以运动的形式被解读,如文学、电影、电视、戏剧、音乐、舞蹈等,另一些艺术品则以静态的形式被解读,如绘画、雕塑、摄影、建筑等。依据艺术品的构成秩序和解读秩序而将艺术品划分为动、静两大类,标准清晰,容易被一般艺术接受者所掌握,同时这一标准也比较能够揭示各种艺术品的本体特征,涵盖力和统摄性强,所以我们倾向于按照这一分类标准构建新的艺术格局。  相似文献   

14.
《湘潮》2007,(6)
波普艺术家巧妙地利用了波普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模糊分际,既将生活内容整合进艺术,造就了新的艺术形式,又将艺术引向日常生活,从而对现实展开了评说。波普对日常生活的"亲近"只是消除"艺术"自视的优越性、高尚性,而不是"点石成金"地消除"非艺术"与艺术的界限。迄今为止艺术与生活的模糊分际依旧存在,艺术与生活间的张力关系不仅是现实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徐复观对二战以后台湾流行的西方现代艺术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并重新梳理了儒道精神。他认为,儒道两家都是"为人生而艺术",但儒家艺术精神,立足于仁义、为政治服务,是真正的"为人生而艺术",而由庄子所显出的到家典型,则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徐复观的学术有着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关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将如何重建的问题。作为"勇者型的大儒",徐复观希望用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来解决全球性的时代问题,体现出其作为中国文化学者的担当,同时也为后人指引了一条在回归原初生命的心、性中溯求中国艺术的根源与灵性之路。  相似文献   

16.
陈嘉华 《共产党人》2005,(24):50-51
艺术道德是艺术工作者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也是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和艺术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在艺术领域,对这一思想精神的具体落实与体现就是要努力加强艺德建设,不断提高艺术工作者的艺德修养。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的“诗性文化”产生于“亚细亚的古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感性与理性未经彻底分化的“早熟”状态 ,其主要特征为 :(一 )在所有的艺术产品中 ,诗歌具有主导和扩散的地位 ;(二 )在所有的文化产品中 ,艺术具有主导和扩散的地位 ;(三 )“礼乐文化”的行为准则使人们的言谈举止均具有艺术的特征 ;(四 )“世俗文化”的信仰空缺使艺术具有了准宗教的功能 ;(五 )属于汉藏语系的民族语言所具有的模糊性、多义性和音乐性特征与艺术的表达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关系。通过对中国“诗性文化”上述特征的分析 ,旨在进一步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底蕴 ,并对当今中国的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进行审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18.
要接近感觉尤其是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感觉”研究,就要涉及创作心理、审美经验、文化记忆和艺术体验等庞杂的领域,这委实是一个相当艰巨的工程.杨健民以他的执着坚持和扎实严谨,寻找到了“艺术感觉”突破口,为探索艺术秘境通衢作出努力.在涉及“文艺创作”这样古老而又崭新的文艺美学理论命题时,全局的视野、严谨的考证和完整的论述显得更加必要,而杨健民的《艺术感觉论》一书在这几个方面均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顾永鑫 《世纪桥》2010,(17):36-37
美术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它的基础上出现了电影,美术使电影的场景、形象、道具、光色等因素更艺术化,美术规律促使电影艺术产生意境。美术与电影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美术对电影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李京波 《学习月刊》2010,(24):94-94
所谓风格,就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毛泽东是一位特立独行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艺术包括诗词艺术、论辩艺术、写作艺术、演讲艺术等等,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特别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在此,仅就毛译东文章、讲话的语言特点.作一些浅显的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