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章剑锋 《南风窗》2012,(6):82-84
去年3月的日本福岛核危机,让全世界的核电发展都陷入困境,反核声音高涨。中国也不例外,从普通公众到科学界,原本潜在的反核力量开始面目清晰起来,声音也越来越大,他们要求信息更加透明,要求科技决策更加民主,这对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核电不是坏事。  相似文献   

2.
金莹 《当代世界》2016,(10):50-53
正2011年3月爆发的日本福岛核事故是人类六十多年核电发展史上最为严重的核事故。自事故发生以来,核污水问题、对核反应堆的报废以及除染工程等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安倍政权的态度是未来核事故处理面临的最大挑战。对于福岛这个当前东亚乃至太平洋地区最需要关注之"岛"的态度,已成为考验日本是不是"负责任国家"的重要试金石。  相似文献   

3.
<正>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导致东京电力公司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有核历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核电站爆炸与核泄漏事故。此次核事故暴露了日本长期以来在核领域存在的问题,国家和民众正在为之付出沉重代价,日本也因此陷入核困境。一、日本发展核电的战略考量(一)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提高  相似文献   

4.
3月11日,日本福岛核电站在9级特大地震中遭受重创并发生核泄露,此次福岛核泄漏事故会不会继续升级?对中国公众健康和环境是否有影响?中国核工业设施安全性能如何?日本核泄漏给核能开发带来哪些警示?这都是需要我们在重灾过后需要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朱占锋 《法制博览》2015,(8):30-31,9
核电产业曾为日本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创造了所谓的"核电安全神话"。但福岛核事故给日本核电发展带来了重创。对"零核电"主张的提出和否定反映出了日本各界对于核电发展的矛盾态度。本文对日本当前的环保法律以及能源政策展开分析,拟对零核电能否成形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6.
两岸核能安全合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下午1点46分,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近海发生9.0级强烈地震。强震引发高达10米多的大海啸,席卷宫城、仙台、福岛等多个地区,并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严重的核泄露事故。而是核辐射随即扩至全球,引发各国、各地区当局和公众不同程度的恐慌。  相似文献   

7.
金嬴 《当代世界》2021,(6):68-73
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10年来,核污水处置问题始终是日本政府处理事故善后工作面临的首要挑战.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单方面作出核污水排海决定.这种做法基于短视思维和功利主义,未正视核污水排海的潜在风险、未穷尽安全处置手段、未全面准确公开相关信息、未与国内外公众充分沟通,受到广泛的质疑和反对.日本应与周边国家及国际社会加强协调、密切协作,秉持科学严谨、审慎负责的态度,有效应对这一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把能源的稳定供给、廉价供应和环境保护视为能源政策追求的三大目标。基于发电成本可控、能源供给安全和缓解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优势,核能成为日本实现其能源政策目标的首选。福岛核事故后,日本政府被迫重新反思核能政策,围绕能源结构调整与核能政策前景等核心议题,"反核派"与"拥核派"展开激烈辩论。"反核派"从"福岛灾难"、核事故频发、核废料处理难题等方面提出反核的多重理由;"拥核派"则从能源、经济和政治视角阐释继续坚持核能发展的现实动因。后福岛时期核能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加,核能发展充满不确定性,日本核能政策的前景取决于日本在提升核能安全、更新核安全文化和增强民众接受度方面的进展程度。  相似文献   

9.
2021年4月,日本政府宣布在未来2年将逾百万吨福岛核污水倾入太平洋.此消息引发亚太地区部分国家的强烈反对,但西方媒体却对此"集体失声",甚至美国政府、国际原子能机构还对此公开表示支持和赞许.国际舆论场的反应不一,折射出西方主导的国际传播秩序严重失序.西方在日本排污入海事件上保持沉默,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是日本长期通过价值观外交"拉近"与西方关系的结果,其中隐含着西方舆论霸权的惯用伎俩和巨大"威力".  相似文献   

10.
媒体     
《南风窗》2013,(6):16-16
01核安全关键要提高透明度英《自然》2月28日中国进取的核计划因日本核事故搁置19个月后又重新启动了,建设中的原子反应堆数量几乎是全球的一半,国家计划在4年内将核能量提高3倍—从2011年的12.5千兆瓦达到2015年的40千兆瓦—此壮举是世界其他国家未能办到的。在福岛灾难接近两周年之际,我们应该问一下中国,是否已从日本这个强大的竞争对手身上汲取了教训,是否能  相似文献   

11.
2011年国际政治形势与上一年一样,也是“乱”字当头。从日本福岛核灾难到欧债危机;从美国“重返亚太”到俄罗斯搞“欧亚联盟”计划;以及从“阿拉伯之春”高潮迭起到“占领华尔街”运动向全球扩散、  相似文献   

12.
贾怀东 《南风窗》2012,(15):75-76
无论使用哪一种石化能源代替核电,日本的电力成本都将上升至少50%,对日本制造业的打击不逊色于任何一次"石油危机"。7月9日1时左右,日本关西电力位于京都北侧福井县的大饭核电站3号机反应堆实现全面运作,标志着自北海道的泊核电站3号机组5月5日关闭以来持续了两个多月的日本全境"零核电"状态终结,同时也意味着自去年3月福岛核泄漏事故之后停止运转的众多核反应堆拉开了重新运转的序幕。  相似文献   

13.
赵博渊 《南风窗》2014,(8):71-73
2010年创办核峰会起,奥巴马政府的"讨钚"行动就开始了。这是奥巴马的全球一盘棋,以示并非专门敲打日本。而日本的低调配合,为奥巴马4月访日省去不少波折。3月24日至25日,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在荷兰海牙召开,商讨核反恐问题。而由1月份共同社首先曝光的美国向日本讨要冷战期间赠与的敏感核材料一事,也在峰会开幕当天获得初步解决。日美首脑发表联合声明称,日本将向美国移交数百公斤敏感核材料,包括高浓  相似文献   

14.
正第四届核安全峰会将于2016年3月底至4月初在美国华盛顿举行。此次核峰会将继续讨论全球合作打击核恐怖主义的问题,并重点讨论各国可采取的应对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高浓缩铀的使用,确保核材料安全、打击核材料走私,预防核恐怖主义活动等。核能的开发利用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极大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但  相似文献   

15.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导致东京电力公司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有核历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核电站爆炸与核泄漏事故。此次核事故暴露了日本长期以来在核领域存在的问题,国家和民众正在为之付出沉重代价,日本也因此陷入核困境。  相似文献   

16.
<正>2011年日本爆发的福岛核泄漏事件并未阻止安倍内阁寻求发展核能的计划。2012年安倍执政后,日本开始逐渐重启关停的核电站,并积极走向海外开展核外交。降低化石燃料费用、促进经济发展、拓展核外交、维护减排形象和国家安全,是日本寻求发展核能的深层原因。不过,日本国内的反对声音、高昂的建设成本以及不健全的核安全文化,制约了其核能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前欧洲对核电站进行的压力测试仅仅是个开始,但只要测试仍自愿参与并处在经营者的控制之下,这种测试就不过是一种政治摆设。切尔诺贝利事故25年后,3月发生的福岛灾难为全世界敲响了警钟,提醒人们核能绝不是洁净、安全、价廉物美的能源选择。不幸的是,需要再次爆发核灾难才能引发核能应用领域的全新讨  相似文献   

18.
根据外交解密档案和有关当事人回忆,由于国民强烈的反核感情和战后特殊的国际环境,战后日本的核政策表面上主张"和平利用"核能,倡导"无核三原则",加入《核不扩散条约》,没有公开制造核武器。然而,在和平利用名义下进行的核电开发,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军事意图,与追求核武器"制造"能力的军事目的紧密结合,成为一个"核电"与"核武"互为表里的复合型政策体系。在该政策的推行过程中,日本还先后两次与美国签署"核密约",允许美国"运进"核武器,寻求美国的核保护伞,并在依赖美国核保护伞的背后,通过发展核电,行独立保持"制造"核武器潜在能力之实。  相似文献   

19.
一、第四届核安全峰会举行“中国方案”展现责任与担当
  4月1日,来自全球超过50个国家的领导人,包括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在内的国际组织,在华盛顿召开以“加强国际核安全体系”为主题的第四届核安全峰会。核安全峰会由美国总统奥巴马首倡,主要围绕核裁军、核不扩散、核安全、核能四个方面展开。近年来,恐怖势力日益猖獗,国际社会对核恐怖主义的担忧随之上升。加之日本福岛核泄漏、朝鲜核问题久拖不决等因素影响,核议题在全球治理清单中的排序明显上升。奥巴马也希望以核议题为突破口,通过推动核安全治理进程,为其“政治遗产”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20.
叶菁 《法制博览》2013,(3):45-46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并由此引发大海啸,这不仅给日本国民,也对我国境内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害和威胁,也使我国核安全法律体系遭受严峻考验。文章通过对日本核泄漏事件进行理论分析,揭示了我国核安全制度存在的诸多不足,对此提出完善措施,从而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持续安全的能源保障,促进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