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任满军 《求索》2008,(12):134-136
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智者们以其辩论或演讲的独特方式发表了他们各自的法律观点,包括法律的本质属性是强者命令还是理性契约、法律渊源于自然法则还是城邦约定、法律正义价值定位于对法律的遵从还是强者利益的维护、法律伦理基础在于相互尊重和正义对待,以及法律的自然法和制定法二元结构论等等。这些思想观点在对当时奴隶主城邦统治的合理性进行辩论的同时,也奠定了西方法哲学理论的基本论题,从而成为了后世人们法律哲学的智慧源头。  相似文献   

2.
苏文金 《人民政坛》2009,(10):38-39
国务院去年发布了《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但是,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由于没有统一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缺乏法律保障,导致依法行政实施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各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还是停留在红头文件的要求层面,没有法律约束力,有的行政机关往往把它理解为“软任务”,没有“硬指标”。  相似文献   

3.
今年3月底,刚刚换届产生的洛阳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即对37名拟任命人员进行了法律知识考试。在当今“当官先过法律关”的大背景下,这种法律知识考试似乎已司空见惯。然而,在洛阳市人大常委会举行的这场考试里,沙沙的笔声中还是向人们展示了一些新的看点……  相似文献   

4.
法律意识形态的概念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意识形态是一个具有相当分析力与解释力的学术概念。法律意识形态概念的重提具有哲理与法理的双重理论基础与支撑。同时,回顾新中国法学六十年的演进历程,无论从法学研究角度还是从法律实践角度来看,法律意识形态概念在我国法学界的重提都具有迫切的现实必要性。法律意识形态概念重提与再思应当包括概念分析、结构与功能分析、社会化实证分析等几个向度的重要论题。  相似文献   

5.
王忠奎 《人大研究》2000,(12):31-31
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系列活动 ,具有很强的法律规范性、程序性和与之相适应的严肃性。无论是对其立法活动还是其他日常活动的新闻报道 ,都会涉及到专业性很强的法律术语、法律知识。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相关的知识素养 ,避免在报道中出现与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地位、性质、职责不符的一些偏误。1.用语不准。这在相关的一些报道中时有出现 ,如在一篇报道中 ,由于记者对法律术语的内涵含混不清 ,把“不可抗力”这一内涵较大的专业术语误用为“不可抗拒的力量”;把“各代表团认真审议省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报道为“各代表团认真学习省长作的政…  相似文献   

6.
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负有对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的法定职责。但相对于硷察机关其他方面的工作而言,法律监督工作,尤其是在民事和行政方面的监督情况还比较薄弱,无论是在监督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这既有检察机关自身的原因,同时也有法律监督的外部环境还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外部环境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7.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在行政执法工作中,还是在司法实践中,或是在立法过程中都应当以这一基本原则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8.
法律冲突的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论争往往始于对概念的理解和定义。法律冲突概念的界定对于研究法律冲突问题至关重要。各法学流派因对法律概念理解的分歧而在法律冲突概念界定问题上难于形成共识。出于法律统一这一研究目的考虑,可以将法律冲突界定为法律规范之间的相抵触和不一致。同时,不同学派对于法律冲突的认识并非不可通约,无论对法律冲突的定义有多么不同,其核心含义是显而易见的:同一法律关系经由不同的规则(不论是实证分析法学派的国家法,社会法学派的民间法,还是自然法学派的自然法)调整而在这些规则之间形成的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房屋拆迁领域,无论是在立法过程中还是在政策形成层面,一直都存在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抉择问题,存在着“依照法律规定”还是“依照条例规定”的博弈。  相似文献   

10.
入世以来,我国无论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市场开放的扩大、涉外经济法律体系的调整适应,还是在中介组织的建立、企业改革与企业主体的确立,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些成果既有我们的主观努力,也有客观规律的使然,很有可能后者的作用会更大一些。  相似文献   

11.
该书导论《在中国思考法律与文学》中介绍说:“本书试图拓展当代中国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法律与文学。我将主要以中国韵一些传统戏剧为材料,分析法律的或与法律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这意味着,本书的基本追求不是运用具有历史意味的文学材料来印证法律的历史,甚至也不是运用文学材料来注释甚或宣传某些当代的法律理念;而是力求在由文学文本构建的具体语境中以及构建这些文本的历史语境中冷静地考察法律的、特别是中国法律的一些可能具有的一般意义的理论问题,希冀对一般的法律理论问题的研究和理解有所贡献。尽管运用的材料是文学的、历史的并因此是地方性的,我的根本关切却是当下的、现实的因此是一般性的。”  相似文献   

12.
电子货币作为支付系统的一次革命,是九十年代以后才出现的新事物。许多人预测.21世纪将是电子货币的世纪,传统的现金将逐渐消逝。同时电子货币的出现也产生了诸多法律问题,但目前调整电子货币的法律却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因此,只有从法律的视角阐释电子货币的概念及分类,分析电子货币业务本身存在的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才能构建和完善我国关于电子货币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其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3.
褚丽  彭凤莲 《求索》2013,(12):88-90
作为社会规范,无论法律还是道德.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对人们某一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从理论上讲,一定社会的法律与道德应当是一致的.否则人们将无所适从。然而,现代生活中法律与道德矛盾现象屡见不鲜。法律与道德时常发生冲突的现象。一直困扰着相关学界和社会有识之士。深入分析发生这种冲突的深层原因并提出消解冲突的基本理路.具有多方面的学科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如果法律在广义上被予以定义和理解,那么它可以是任何一种对某个社区起到规约、控制、调整、管理效用的社会文化力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无论从法律之维还是大众文化之维,法律与大众文化都是一个非常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的新鲜论域,而法律与大众文化这一论域在中国的命名将有助于拓展和开阔法律研究的视野,启发和创造一个可持续的、有学术接力与智识创造可能的事业,并为法律学术提供一种新鲜的视角、材料以及诸多其他可能.  相似文献   

15.
我国当今的法律教育无论从其层次上 ,或是法学教育的形式上 ,还是从其办学机构来看 ,其多样性与杂乱性均已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因此 ,实施统一的法律教育已是我国法律教育改革中的首要问题。具体有以下依据 :从“法律职业”的特性看 ,接受统一的法律教育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必经途径 ;从我国建立法治国家的目标、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法律人才质量的提高、司法权威的树立、有限的国家教育资源的运用等现实因素看我国均需要实施统一的法律教育 ;而国外统一的法律教育的实践更为我国实施统一的法律教育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网络银行的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银行正全面取代PC银行业务,但在其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法律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严重阻碍网络银行的发展应用及普及。本文对网络银行的安全性、贷款、票据、税收等一系列法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网络银行已对传统的金融法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以规范其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田宏伟 《求索》2011,(6):158-160
法律文化与法律信仰关系极为密切,前者决定与影响着后者的发展,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家长制宗法社会体系、君主专制的政治特征以及根深蒂固的"无讼"法律价值观均不同程度拘囿了法律信仰的萌芽与发展空间,造成了法律信仰的整体确实。即便如此,只要我们极力追求良法之治,凸显法律的公心与良善,为法律之健康运作创造司法独立与自由、平等成为惯性的社会秩序,加大法律知识普及力度,提升公民运用法律解决争端的能力等,公民法律信仰之整体提升还是可期的。  相似文献   

18.
丛林  峻岭 《民主与法制》2014,(12):46-49
无论是彩礼还是赠与,都是一方给予另一方财物,但是,两者的法律后果却不同。然而,热恋中的男女,在给予财物时,碍于传统观念和中国国情,对给付财产的性质大多不会进行明确的约定,以致双方一旦发生矛盾,对于给予的财物是彩礼还是赠与,往往产生激烈争议。  相似文献   

19.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全国人民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大灾过后,一系列与灾区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关注灾区百姓的实际生活,破解灾区百姓的法律困惑,是每一位法律工作者的职责,也是每一个法治媒体应尽的社会责任。如果我们的一些努力,能够让灾区的百姓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解除一些后顾之忧,那也是我们这些无法亲赴一线参与抗震救灾的媒体工作者的最大心愿。  相似文献   

20.
有关法学方法论与法律方法论之间联系的学说均不尽如人意,但其中一些观点亦揭示了两者生长的共同基础。法学方法论和法律方法论生长的基础是大致相同的。因而,法学方法与法律方法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两者共享同一个基础,即法律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相统一的"法律唯物辩证观";二是两者往往在同一时空中为人们交互使用,且相互转化。从法律传统上看,两者之间存在实质上的一致性。以关系原理视之,两者联系的纽结在于它们都是一个解决理论/规范与实践/事实之间不一致的问题并提出理论/规范假说的过程。无论是在法律方法还是在法学方法,"先归纳后演绎、先经验后理论"是其基本运行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