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是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交流经验、加强团结和采取一致行动的重要平台,为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其他进步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第十二次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以资本主义制度性危机的不断深化,共产党在为争取和平、进步和社会主义而斗争过程中的任务:捍卫主权、加强社会联盟和巩固反帝阵线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通过了《茨瓦尼宣言》和一系列决议,对不断深化的资本主义制度性危机、国际力量平衡的重大变化与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工人阶级和人民力量进行抵抗斗争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共产党和工人党在当前阶段的历史性任务和斗争策略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呼吁所有社会团体与共产党人站在一起,为实现社会主义而奋斗,并指出社会主义是人类唯一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主权原则的确立及其在当代世界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治与法理的角度回顾了近代主权原则在欧洲封建体制中产生的过程,对历史上主权理论的内部和外部含义进行了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标志的国际社会构成体对各国内部主权的相互承认是主权原则的核心因素,而该原则的确立则为维持一种和平有序的国际格局提供了重要保证。文章最后分析了当前国际关系中存在的诸如人权、民族主义、区域化等具体问题,认为在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时,对各国主权的尊重仍然是维护国际和平、促进国际发展的一项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3.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来,如何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化的关系,就成了中国在国际体系中定位的关键问题。尽管与目前的资本主义全球化一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是希望将人类社会纳入某种合理的秩序当中,但与资本主义全球化相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当代的资本主义全球化,本质是在美国霸权基础上的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它是帝国权力、资本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以"普世价值"为名)的混合体。这种中心—边缘范式的全球化必然是不均衡与不公平的全球化,也是瓦解地方知识与道德秩序的全球化。这种全球化带给人类的,除了物质的极大丰富,也必然伴随着中心对边缘的压迫、资本无序扩张的混乱以及边缘地区文化的灭绝与道德的解体。当代世界的失范尤其是资本主义全球化边缘地区的混乱,正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弊端的集中体现。而恰恰是认识到了这种弊端,并力图解决这种不平衡、不公正、不道德的弊端,才有了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体理念。这一理念真正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超越,而且在权力、市场与文化三个维度上对人类既有的全球化体系进行了重大的重建,而"一带一路"正是这一伟大实践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4.
从欧洲一体化看国家主权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主权是国际社会的基础范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欧洲一体化发展了传统的国家主权概念.相对于干涉主权理论而言,欧洲一体化强调国家主权的基石作用;相对于绝对主权理论而言,欧洲一体化关注于国家主权的发展.于是,我们有必要对主权概念进行再思考,其中包括:主权范畴的进化趋势、主权范畴的层化趋势、涉及主权法律的宽容度、主权范畴的人权解释.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对中国国家领土主权安全的现状从战略层面进行战略再审视。领土是国家主权赖以体现的最基本物质空间,国家主权因为其以领土为物质基础才具有现实性。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国家领土主权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和限制,但建立在领土主权之上的国家主权,仍旧是国际关系的基石,国家领土主权不可侵犯仍是现代国际法的最重要原则。就此而言,今天中国国家安全的首要目标,仍然是维护中国领土主权的统一、完整与安全。从战略层面审视,就目前而言,中国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统一和安全都尚未实现,其作为中国的基本国情应予以正视并给予充分的战略考量。中国政府应充分利用和抓住国内环境和国际大环境变化中的"战略天窗期",着眼于战略大局,着眼于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坚持以和平的、外交的方式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边界纠纷,有效地维护中国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统一与安全。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对各方面的影响是深刻和多种多样的。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它也必定对主权国家造成冲击,而要适应这样的世界就需要作出相应的调试。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外学者们提出各种有关主权的理论,主权观念也愈发呈现出一种尴尬的境地。本文通过对全球化背景的相关介绍,结合主权观念解读如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适应发展潮流,提倡应采取发展的角度和眼光看待主权理论。毕竟全球化是一种发展趋势,我们应该学会适应和应对这一环境并通过制定相应的措施来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7.
研究全球化的学者一般认为,法律在历史上一直是全球化水平最低的社会领域。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立法通常被民族国家视为主权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国际制度对立法领域的影响受到国家边界的刚性制约。因此,莱斯特·罗斯(Lester Ross)指出:“国际制度一般不会提供有效的立法援助。”②但是,在国际制度影响日益增强、各国不断融入诸多国际制度的今天,主权国家的国内立法逐渐受到国际制度因素的影响。国际制度对中国国内进程的影响也明显表现出这个特点,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中国的执政者对经历百年屈辱而艰辛获得的国家独…  相似文献   

8.
正义,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冷战和平结束,人类通过和平合作实现正义和繁荣的前景似乎一片光明。但1999年美国率西方国家对主权国家南联盟进行的武力干预,不仅是循历史惯例在后霸权时期作地缘政治和军事准备,而且是在推广美国的国际正义观——对现存的以联合国为核心,以各国主权平等、互不干涉内政为基础的国际机制提出根本改  相似文献   

9.
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权是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中两项最基本的原则。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看,民族自决权是主权国家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没有自决权的民族难以上升为主权国家;而国家主权是民族自决权的最终表现形式,没有主权的民族国家不可能长久地自立于国际社会。但是,在主权国家——不  相似文献   

10.
该文是作者以提交给2010年5月在韩国首尔举行的"替代全球化运动与韩国的替代思想"会议的论文为基础加工而成。文章讨论了合作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以及欧洲国家采用合作发展战略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合作发展的经验和前景。当前的国际经济制度和国际经济关系的运行方式不利于第三世界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以委内瑞拉、古巴和玻利维亚为主导的八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正努力建立一个美洲玻利瓦尔联盟(ALBA)的原因。提出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国际社会研判全球化的走向提供了范本参考。"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具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一带一路"是基于历史自觉的新型全球化的探索与实践,致力于实现全球化的再平衡,助推解决全球发展失衡问题,普遍增进各国人民的福祉。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彰显以共商共建共享为价值追求的新型全球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全球发展正朝均衡普惠共赢方向迈进,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前景可期。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迎来了全球化进程的新高潮,不过当今全球化发展因一系列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处于加速失衡的危险境况。治理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和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式的全球治理观,它既反映了全球化的本质要求,更代表了全球化的正确方向和发展趋势,对于全球化偏差与失衡的矫正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参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情况下,要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从而把和谐世界的理念变为现实,探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战略方针便成为一个重大而迫切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导致了全球经济衰退,加剧了民族主义倾向和逆全球化趋势,给国际社会带来复杂深远影响。同时,全球贫富分化态势在疫情之下更加严峻,传统多边合作机制无法有效应对包括传染性疾病在内的诸多全球性问题。面对肆虐全球的疫情,国际社会应积极推动构建"有序全球化"和现代化全球治理体系,坚持多边主义,提升全球治理能力,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贯穿始终。全球性大国也应在特殊时期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强化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4.
不断深化的全球化,既是国家治理变革的基本时代背景,也是其内在因素。全球化凸显了国家在治理变革中的重要性,也对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中国全面参与全球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增添了全球向度,因此要从协调国家与国内社会、国际社会双重关系的角度出发,来思考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发展的方向以及着力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从经济冷战到相互依存和全球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要回顾了经济冷战和西方相互依存关系发展的历程,并就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及其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最后简要论述全球主义、国家主义与地区主义的关系,并在结论部分提出几点完善全球化时代国际治理机制的建议。论文指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是战后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体制与规则的全球化,也是发展中国家和过渡经济国家逐渐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的过程。论文强调,过去百年人类社会的重大教训之一是,必须找出适应生产力新发展的调节、解决国家间利益纷争的国际治理模式。承认全球主义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并不等于排斥国家主义,作为有效治理单位的国家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冠疫情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经济、社会、政治治理和国际秩序等方面的"综合性危机",给西方社会造成较大恐慌。受疫情冲击,全球化呈现回归"经济主权"时代的趋势,可能演变为"有限的全球化"。欧美国家将更加强调自身的"经济主权",并通过"产业回归"的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将事关国家安全和民众生命安全的生产能力留在国内或转移回本土。"有限的全球化"在短期内将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大冲击,但从长期看,中国可以从中获益。疫情的持续蔓延推动国际秩序加速调整演变。欧盟和美国在此次全球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这将导致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领导力下降。美西方十分担忧中国在全球抗疫过程中地缘政治影响力的上升。疫情使原本就复杂多变的中美关系"雪上加霜",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也将面临更大挑战。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特朗普现象"的冲击,当前国际社会充满了对全球化的悲观和对民粹主义的忧虑。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全球化的理性评判与反思,对民粹主义的全面审视与认知,已成为当下国际社会必须面对和正视的重大现实问题,更是学术界必须探究和回应的学理性难题,它将直接关涉今后国际社会发展的议题与进程,影响人类的前途与命运。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或甚器尘上的全球化"终结论"、"死亡论",是2016年评判全球化的主旋律,几乎遍及国内外政治界与学术界,更充塞于大众传  相似文献   

18.
主权是国家的基本属性,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拥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力.中国为了争取国家主权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主权的一种异化力量,必然要求让渡国家主权,从而对主权带来威胁和挑战.应对这种威胁和挑战,中国应该进行理性的选择,拓展和开创国家主权的运作途径,使中国在融入国际一体化的进程中维护和保障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19.
分离促使国家和国际体系适时进行系统地自我更新。民族主权与族群冲突、国家建设与政权崩溃、民主化与政治失序、全球化与国际干预是国家发生分离的四种路径和表现。它们分别从社会原生要素间的政治关系、政治系统内外部权力的结构和关系、政治社会与垄断权力开放竞争和参与的关系、国际体系的结构和性质与国家独立自主发展的关系,说明国家发生分离的四种动力来源,即"主权"要素改变、"政权"建设遇阻、"政治社会"关系不对称以及"超国家"外部介入。这四种动力统一存在于国家主权的"同质性""专断性""对称性"和"正义性"四种属性内。它们是主权国家在全球持续裂变和扩散的原因,也是当下国家发生分离的路径和动力从单一走向复合的提示。  相似文献   

20.
当今国际社会,国际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与日俱增。这就要求作为正在和平崛起的世界大国的中国不仅要全面参与国际制度,在现有的国际制度框架内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而且要力争在构建国际制度时发挥更大的建设性作用。这不仅是维护中国日益全球化的国家利益的需求,也是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历史责任所在。本文旨在从国际制度的构建机制入手,阐述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所应发挥的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