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溺死是指由于液体阻塞呼吸道而发生的窒息性死亡。在法医学实践中,判断水中尸体为溺死还是死后入水,是案件定性的关键。同时,溺死地点推断以及死后淹没时间(postmortem submersion interval,PMSI)在调查死者身份、缩小侦查范围和侦破案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硅藻检验、分子生物学、影像学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国内外法医工作者们已在死因鉴定、溺死地点推断和PMSI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在法医学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对上述研究内容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为水中尸体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推断是法医学领域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玻璃体液一直是法医病理学用于PMI推断和死后化学物质分析的热点之一。本文从玻璃体液与其他常见体液的比较、温度对玻璃体液的影响、玻璃体液检测方法及数据拟合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利用玻璃体液推断死亡时间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Li ZH  Qin GM  Zhao YC  Li XL  Dong XT  Ma WX 《法医学杂志》2003,19(2):72-75
目的 研究尸体腹腔腐败气压在春季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用于推断死后经过时间的方法。方法用实验动物山羊57只,分陆地处死和水中溺死两大组,用自行研制的“腐败气压测定仪”,定时系统测量动物尸体腹腔内的腐败气压。结果 得出尸体腹腔内腐败气压的发展变化规律,并据此建立测量腹腔腐败气压推断死后经过时间的方法。研究了数种死亡方式、尸体所处环境和个体差异等的影响。结论 该研究成果填补了法医学中尸体腐败气压发展变化规律研究、检测腐败气压推算死后经过时间和腐败气压测定仪等的多项空白,丰富了该领域的法医学内容。  相似文献   

4.
Xu XM  Feng Q  Gong ZQ  Zheng J  Qiu CW  Ling SQ 《法医学杂志》2006,22(2):86-87,F0004
目的研究尸体玫瑰齿现象与死因的关系及其法医学意义。方法采用观察法研究各种死因的大鼠尸体玫瑰齿现象。每种死因观察10只大鼠,其中8只死后即刻取牙齿观察(非腐败组),2只死后置水中腐败出现尸臭时取牙齿观察(腐败组),观察后立即将牙齿置于酒精中浸泡,分别于不同浸泡时间再进行观察。结果各种死因非腐败组即刻取牙观察均未见玫瑰齿现象,但置酒精中浸泡后均逐渐出现玫瑰齿现象,并在浸泡4h后玫瑰齿颜色显著;腐败组取牙齿后即刻观察均见玫瑰齿现象,置酒精浸泡1h后颜色不改变;腐败组较非腐败组颜色明显。结论尸体玫瑰齿现象与死因无关,不能作为法医学鉴定死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家兔急性胰腺炎死后不同时间眼玻璃体液淀粉酶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Li XB  Zhang HY  Shao LM 《法医学杂志》2004,20(3):143-144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死后不同时间眼玻璃体液淀粉酶变化。方法用1%牛胆酸钠诱导家兔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建立,于死后不同时间和正常对照组,观察其淀粉酶变化。结果家兔急性胰腺炎死后72h眼玻璃体液淀粉酶含量(x)与死亡时间(y)存在相关关系,并导出其二项式回归方程为y=8.7420 0.7699x-0.0083x2(R2=92.62792,F=14.89734,P=0.001)。可作为推定早期损伤时间的参考指标。结论家兔急性胰腺炎死后不同时间眼玻璃体液淀粉酶改变为法医早期死亡时间推断提供了灵敏客观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家兔死后玻璃体液电导率变化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电导分析法检测家兔30℃下死后48h内及20℃下死后120h内玻璃体液电导率变化。结果30℃和20℃下家兔死后玻璃体液电导率随死亡时间延长而持续升高。经统计分析得到抛物线型二项式回归方程,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和0.983,两式P〈0.01。结论家兔死后玻璃体液电导率升高程度可以作为推断死亡时间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家兔死后眼玻璃体液消光度与死亡时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寻找一种精确推定死亡时间的方法。方法 应用 754分光光度计,在 420nm波长下,检测了 48只家兔死后不同时间的眼玻璃体液消光度,探讨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结果 眼玻璃体液消光度( X)与死亡时间( Y)呈线性正相关( r=0.983 27, P< 0.05),在死后 0~ 72小时,眼玻璃体液消光度与死亡时间存在回归关系( F=116.54, P< 0.05),直线回归方程为: Y = 453.30X+ 0.75 [Y为死亡时间 (PMI),单位为小时; X为眼玻璃体液消光度 ]。结论眼玻璃体液消光度的测定可作为推断死后 72小时内死亡时间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光谱技术结合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死后大鼠脾组织FTIR光谱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推断大鼠死亡时间。方法大鼠脱臼处死,尸体置于20℃环境中,于不同时间点取大鼠脾组织,采集FTIR检测数据,数据预处理后应用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大鼠脾组织光谱吸收峰强随死亡时间延长发生变化,峰位没有改变;主成分分析结果示前三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96%,各时间点光谱样本具有明显聚类趋势;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可将不同死亡时间光谱样本进行有效四分类(0~24h、48~72h、96~120h和144~168h);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构建的死亡时间推断模型决定系数(R~2)为0.96,校正均方根误差和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分别为9.90h和11.39h,预测集R~2达到0.97,预测均方根误差为10.49h。结论 FTIR光谱技术结合数据挖掘方法可对大鼠脾组织进行有效定性和定量分析,可建立分类判别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对死亡时间进行准确推断。  相似文献   

9.
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推断是法医病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近些年,利用尸温、玻璃体液成分、早期尸体现象以及生化指标等推断早期PMI的有关研究在认识、数据和方法上取得了新进展,本文加以综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鼠尸体细菌演替规律并评估其在死亡时间(PMI)推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成年雌性SD大鼠,处死后置于纸箱内自然腐败,采集大鼠眼周皮肤、口腔和阴道三个部位的细菌样本,使用纯培养生化方法鉴定菌种,记录菌群构成变化规律。结果大鼠三个部位细菌演替规律显示,葡萄球菌属和奈瑟菌属为死后初期的优势菌属,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与乳糖奈瑟菌在死后6 h内相对含量较高。干酪乳杆菌规律地出现在死后第3或第4天,且在死后晚期维持较恒定水平。结论大鼠死后三个部位的正常细菌及腐败细菌呈现一定的演替规律,可用于PMI推断。  相似文献   

11.
死亡时间推断在判断案件的性质、划定侦查范围及锁定嫌疑人等方面至关重要,一直是法医病理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早期死亡时间,即指死后24 h以内,由于距离案发时间更短,对其准确推断能促进案件的成功侦破,具有重要的法医学意义。近年来,国内外法医学者运用一系列新方法和新技术对早期死亡时间推断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对体液生物化学、超生反应、代谢组学、影像学、遗传物质降解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早期死亡时间推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型糖蛋白A(Glycophorin A, GYPA)、CD6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蛋白在水中晚期尸体生前伤和死后伤的表达情况,为在水中晚期生前死后伤鉴定筛选标志物。方法 18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n=6)、生前挫伤浸没组(n=6)和死后挫伤浸没组(n=6),生前挫伤浸没组采用机械失重技术建立SD大鼠右后肢挫伤模型,死后挫伤浸没组是SD大鼠处死后用机械失重技术建立右后肢挫伤模型,对照组不予致伤处理,所有大鼠均浸没72 h。肉眼观察及HE染色观察生前伤和死后伤的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GYPA、CD68及TNF-α蛋白在挫伤组织表达情况;随后在实际案例中予以验证。结果 肉眼观察和HE染色均无法较好地鉴别浸没72 h大鼠的生前伤和死后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生前挫伤浸没组软组织GYPA表达呈阳性,CD68在炎性细胞膜呈阳性表达,TNF-α在胞质表达呈弱阳性,GYPA、CD68和TNF-α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死后挫伤浸没组和对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非转移性黑色素瘤糖蛋白B(glycoprotein non-metastatic melanoma protein B,Gpnmb)mRNA表达受损伤时间、死亡时间及死后保存温度的影响,建立Gpnmb mRNA表达与损伤时间的线性回归模型,为损伤时间推断提供潜在指标。方法 将SD大鼠麻醉后钝性挫伤,随机分为损伤后0 h、4 h、8 h、12 h、16 h、20 h和24 h组,每组18只,大鼠颈椎脱臼处死后各取6只分别保存在0℃、16℃、26℃中,在同一温度下于死后0 h、12 h、24 h重复收集大鼠后肢股四头肌损伤处肌肉组织样本,验证组大鼠分组与处理方式同上。使用RT-qPCR技术检测大鼠骨骼肌Gpnmb mRNA的表达。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价Gpnmb mRNA表达与损伤时间、死亡时间、死后保存温度的相关性,SPSS 25.0软件构建线性回归模型,验证组数据用于回代检验。结果 Gpnmb mRNA的表达随损伤时间延长而持续增加,表达量与损伤时间高度相关(P<0.05),与死亡时间和死后保存温度基本不相关(P>0.05)。损伤时间(y)与Gpnmb m...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大鼠模型研究埋葬尸体骨骼微生物的群落演替规律,并以此推断死亡时间(PMI),为埋尸案件的死亡时间推断提供参考。方法 将20只大鼠埋葬于深度20 cm的土壤中,分别于5个时间点(7 d、14 d、30 d、45 d、60 d)采集上肢肱骨及下肢股骨,对细菌16S rRNA基因测序及数据分析,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预测死亡时间的随机森林模型。结果 埋葬大鼠在60 d的分解过程中,上肢肱骨和下肢股骨微生物群落无显著差异,不同时间点微生物群落差异显著。在尸体腐败进程中,骨骼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呈现下降趋势。利用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出与PMI相关的89个OTU作为标记物并进行预测模型的构建,其R2值可达86.32%,平均绝对误差(MAE)为2.11±1.81 d。结论 本实验基于埋葬大鼠模型所建立的骨骼微生物的死亡时间推断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可为埋葬案件的死亡时间推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长期饮酒对急性中毒大鼠死后体液内MDMA再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长期饮酒对急性中毒大鼠体液中亚甲基二氧甲基苯丙胺(MDMA)死后再分布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360只,随机均分为A、B、C、D 4组;A、B组以白酒,C、D组以双蒸水为饮用液体,4周后各组按150mg/kg MDMA剂量灌胃,处死后分置于25℃、4℃条件下;以VARIAN CP-3800气相色谱仪分别检测处死时血乙醇含量和0~10d内体液样品中MDMA浓度。结果 0~10d不同条件下,大鼠血液、玻璃体液及尿液中MDMA的PMR浓度变化趋势均为先升高、后降低;各时间点A、B组和C、D组大鼠各体液样本MDMA浓度较0h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时间点A与C组、B与D组之间体液样本MDMA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A与B组、C与D组之间体液样本MDMA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期饮用乙醇会降低MDMA在体液样品中的再分布,其影响程度高低依次为血液、尿液及玻璃体液;低温也可减少体液中MDMA的再分布。  相似文献   

16.
死亡时间推断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推测尸体从检查时距死亡时刻的间隔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是法医实际工作中首先要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准确推断死亡时间,在很大程度上能为刑事案件的侦破提供重要的线索,划定侦查范围,确定犯罪嫌疑人有无作案时间乃至确定案件性质和阐明作案过程均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法医工作者在超生反应、法庭昆虫学、内皮细胞活性、核仁区噬银蛋白形态学变化、肌肉酶活性、骨骼肌运动终板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玻璃体液化学物质成分的改变、肝细胞自溶超微结构、家兔死后红细胞内钾离子含量、尸体腐败程度、植物根…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大鼠死后肾组织在不同温度下的傅里叶变换红外(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光谱数据,探究温度对死后大鼠肾组织FTIR光谱特征的影响。方法大鼠颈椎脱臼处死后置于4℃、20℃和30℃环境中,于不同时间点提取大鼠肾组织,采集FTIR光谱数据,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4℃、20℃和30℃环境组中部分时间点样本主成分分析结果具有明显聚类趋势。分别利用三个温度组光谱数据建立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PLS)回归模型,结果 20℃和30℃组数据的PLS回归模型性能均优于4℃组,20℃组模型稳定性优于30℃组。结论大鼠死后肾组织在不同温度下的FTIR光谱特征具有差异,温度对FTIR光谱PLS回归模型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利用光谱法推断死亡时间的研究中需要考虑温度对模型的影响,以提高死亡时间推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检测大鼠死后肝细胞核DNA降解规律,分析与死亡时间的关系,为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提供新的方法。方法在大鼠死后30h内,每隔3h取肝组织样本进行单细胞凝胶电泳,用共聚焦显微镜摄取彗星图像,应用彗星图像分析软件(IM I1.0)进行图像分析,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死后大鼠的肝细胞在电泳图像上出现明显的彗星形拖尾,其尾长(TL)、尾矩(TM)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0~18h)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二者均与死亡时间(PM I)呈现一定的相关回归关系。结论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可应用于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筛选血痕中与其形成时间(time since deposition,TSD)具有相关性的RNA生物标志物并构建血痕形成时间推断模型。方法 从文献筛选12个候选RNA生物标志物(ALAS2、B2M、HBA、HBB、PPIA、ACTB、GAPDH、SPTB、SNORD24、SNORD38B、5S rRNA、18S rRNA),以let-7g-5p为内参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RCR)技术检测10名健康无关个体在7个时间节点的70份血痕样本,候选RNA生物标志物在0~180 d范围内的相对表达丰度,筛选与形成时间相关性高的RNA生物标志物,以此构建用于血痕形成时间推断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验证。结果 通过GraphPad Prism和SPSS Statistic 22软件对候选RNA生物标志物的?Cq值(?Cq=Cq生物标志物–Cq let-7g-5p)进行正态分布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确认PPIA、ACTB、GAPDH、ALAS2、B2M、HBA、18S rRNA和HBB这8个R...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温度下家兔尸体玻璃体液内K~+、Mg~(2+)浓度随PMI的变化规律,探索应用混合效应模型推断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可行性。方法家兔处死后分别置于5℃、15℃、25℃和35℃温度下保存,在0~120h内每12h双眼交替微量提取玻璃体液80~100μL。应用生化免疫分析仪检测玻璃体液中K~+、Mg~(2+)的浓度。应用混合效应模型进行分析拟合,建立PMI推断方程。使用放置于10℃、20℃、30℃温度下均经过20、40、65h的样本检测数据对PMI推断方程进行验证。结果各温度(y)下家兔玻璃体液中K~+、Mg~(2+)浓度[f(x,y)]随PMI(x)延长均呈上升趋势。在5℃~35℃,PMI及温度拟合的K~+、Mg~(2+)浓度方程分别为:f_(K~+)(x,y)=3.413 0+0.309 2 x+0.337 6 y+0.010 83 xy-0.00247x~2(P0.000 1);f_(Mg~(2+))(x,y)=0.745 6+0.006432 x+0.0338y(P0.000 1)。经验证,PMI为0~40 h时,K~+、Mg~(2+)浓度推断PMI的偏离时间均在10 h以内;PMI为40~65 h时,偏离时间在21h以内。结论在5℃~35℃的环境温度区间内,利用混合效应模型拟合的方法可实现利用温度和玻璃体液物质浓度双参数推断PMI,将为解决玻璃体液化学物质在PMI推断中的实际应用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