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寻冠状动脉性猝死(sudden coronary death,SCD)大鼠心肌组织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的差异表达,为SCD的法医学鉴定提供思路。方法 建立SCD大鼠模型,利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用R软件limma包筛选SCD大鼠心肌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DEG),使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 3.8.2软件对DEG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并基于cytoHubba插件筛选相关hub基因。用R软件clusterProfiler包对筛选到的DEG进行生物学功能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共有177个DEG与SCD相关,主要参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PI3K-Akt信号通路等。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补体成分4a(C4a)、Fos原癌基因(Fos proto-oncogene,FOS)等基因在SC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结论 AGT、C4a、FOS等基因有望成为鉴定S...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的差异基因表达,探索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单纯夹闭大鼠肾动脉制备肾缺血再灌注模型,进行基因表达芯片检测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急性肾损伤早期的差异基因表达及其所涉及的细胞活动和信号通路。同时,通过构建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网络来寻找与急性肾损伤关系密切的分子,并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在检测出的151个差异表达基因中,132个基因显著上调,19个基因显著下调,GO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主要与细胞增殖、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和免疫反应等有关。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挑选出的3个与急性肾损伤高度相关的基因(ANXA1、PHLDA1、KLF6)在疾病早期具有显著的表达差异,上升倍数与芯片检测出的倍数基本一致。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急性肾损伤早期的差异基因表达特征以及所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其中ANXA1、PHLDA1、KLF6可能在急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经尸体检验确诊的婴儿猝死综合征(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SIDS)和婴儿感染性猝死(infectious sudden death in infancy,ISDI)死者脑、心脏和肝组织中共有的差异表达mRNA,探讨SIDS与ISDI的共有分子标记和发生机制。方法下载GSE70422、GSE136992数据集,用R软件limma包筛选SIDS和ISDI死者不同组织样本中差异表达的mRNA,进行重叠分析,并用R软件clusterProfiler包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基于cytoHubba插件筛选hub基因。结果与数据集中的对照组相比,SIDS和ISDI死者组织样本中有19个显著的共同差异基因,其中心脏组织中16个、肝组织中3个,心脏组织星形肌动蛋白1(as...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探讨Spry1和MAPK蛋白在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心肌组织中的表达,揭示其发病及猝死机制,并为法医学心源性猝死的鉴定提供指导。方法 3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VMC组和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柯萨奇B3病毒和Eagel’s培养液,处死小鼠取心脏,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印迹法及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Spry1蛋白及mRNA、MAPK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VMC组在光镜下可见心肌间质水肿,广泛炎症细胞浸润,心肌细胞坏死,心肌纤维形成多处灶性、大片状坏死,心肌组织中Spry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Spry1 mRNA水平略降低(P0.05);而MAPK蛋白表达水平在VMC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pry1参与的MAPK/ERK通路在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纤维化过程中起着促进胶原表达的作用,从而导致心律失常、心功能减退甚至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鼠皮肤切创后不同时间细胞自噬与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同时探讨这些变化与损伤时间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及West-blot方法检测小鼠皮肤切创组织在不同时间Beclin-1、LC-3、IL-1α、IL-1β、MCP-1的基因表达及蛋白表达。结果皮肤切创后早期IL-1α、IL-1β基因的表达及蛋白表达水平有所升高,12小时达到最高值,而后呈下降的趋势;MCP-1的表达在损伤后6h开始升高,48h达到最高值,72h有所下降,而Beclin-1、LC3基因及蛋白表达在组织损伤后6h开始升高,24h到达到最高值而后下降。结论小鼠皮肤组织切创后细胞自噬的启动及自噬的最高值明显晚于炎性细胞因子的启动及炎症因子表达的最高值,实验发现当细胞自噬水平达到最高时,炎症因子的水平则开始表现为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随着切创组织中炎症因子释放的增多激活了细胞的自噬,而当自噬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又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自噬与炎症因子的表达随着小鼠皮肤创面损伤后不同时间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这为组织损伤后损伤的时间推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实时RT-PCR方法常用内对照表达水平在死亡早期人体心肌组织中的稳定性。方法选取10例具有一致的外界环境(平均存放温度25℃)、不同死亡时间(4.3~22.3 h)的个体,提取心肌组织的总RNA。选择6个常用内对照:β-actin、GAPDH、B2M、U6、18S rRNA、HSA-miR-1,通过实时RT-PCR检测其在心肌组织的表达水平。利用genormPLUS软件评估内对照在死亡早期表达水平的稳定性,挑选出最稳定的内对照并且分析其表达水平与相关因素(年龄、性别、死因)的关系。结果死亡早期心肌组织中U6表达水平最稳定,其表达量与年龄、性别及死因无关(P0.05)。结论 U6可以作为实时RT-PCR方法研究死亡时间与心肌组织中核酸降解之间规律的理想内对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外周血形成干燥血斑后蛋白质水平的变化。方法 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和非标记定量(label-free quantification,LFQ)策略进行全血和血斑的蛋白质检测,分别采用R 4.2.1软件limma包和edgeR包筛选差异蛋白质,再进行生物学功能、信号通路和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 全血和血斑中分别检测到623个和596个蛋白质,其中31个蛋白质的定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包括10个丰度在血斑中上调和21个丰度在血斑中下调的蛋白质。结论 全血和血斑中的蛋白质丰度高度相关,两者间蛋白质丰度的改变可能与细胞内源性蛋白和结构蛋白的变化相关。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辅助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和鉴定,为法医学研究引入新型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术(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对不同病理变化阶段的心肌梗死组织进行光谱分析,以实现对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法医病理学诊断。方法 以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结果 为参考依据,采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组左心室前壁的早期缺血心肌、坏死心肌、心肌纤维化组织以及正常对照组心肌的FTIR数据,使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对照心肌、早期缺血心肌和坏死心肌的平均归一化光谱较为相似,但平均二阶导数光谱存在较大差异,早期缺血心肌中各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峰强度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心肌,坏死心肌α-螺旋的峰强度最低。心肌纤维化组织平均归一化光谱的酰胺Ⅰ和酰胺Ⅱ峰位明显向高波数方向移动,酰胺Ⅱ和酰胺Ⅲ的峰强度高于其他各类型心肌,平均二阶导数光谱在1 338、1 284、1 238和1 204 cm-1处峰强度明显增强。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  相似文献   

9.
目的 确定弥漫性脑损伤后脑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 方法 采用Marmarou自由落体装置撞击大鼠颅骨制作弥漫性脑损伤模型 ,伤后 1h、3h、6h、12h、1d、3d、5d、7d取脑组织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并用MISA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 结果 脑损伤后VEGF表达变化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表达峰值为伤后 6h ,阳性信号位于神经元内 ;第二阶段表达峰值为伤后 5d ,阳性信号除神经元外还可见于胶质细胞。 结论 VEGF在弥漫性脑损伤中表达的时序性变化规律可望为脑损伤形成时间及伤后存活时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确定弥漫性脑损伤后脑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Marmaro u自由落体装置撞击大鼠颅骨制作弥漫性脑损伤模型,伤后1h、3 h、6 h、12 h、1d、3d、5 d、7d取脑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并用MISA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脑损伤后VEGF表达变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表达峰值为伤后6h,阳性信号位于神经元内;第二阶段表达峰值为伤后5d,阳性信号除神经元外还可见于胶质细胞.结论 VEGF在弥漫性脑损伤中表达的时序性变化规律可望为脑损伤形成时间及伤后存活时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c-fos基因表达的规律。方法采用Marmarou的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分别于伤后15min,30min,1h,3h,6h,12h,24h取脑组织,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c-fos基因的表达。结果打击后15min时,即可观察到c-fos基因的表达,1h后表达明显增加,3h达到高峰,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阳性反应细胞逐渐减少,24h可见少量表达。表达呈弥漫性,以皮层、脑干最为明显,不同部位的变化趋势一致。对照组未见阳性反应细胞。结论c-fos基因的表达规律可用于弥漫性脑损伤的早期鉴定及损伤经过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2.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是广泛表达的丝氨酸/酪氨酸激酶,在哺乳动物细胞多种信号转导通路中起重要作用。MAPK有4个主要亚族:ERK、JNK、p38MAPK和ERK5。JNK信号转导通路是MAPK通路的一重要分支,它在细胞周期、生产、凋亡和细胞应激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JNK的分型、分布、信号通路的组成及其在组织损伤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组织损伤程度和伤后时间推断的法医病理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头金蝇蛹的发育调控、环境适应、表观调控等问题,以获得不同发育时期转录组数据,为法医学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饲养大头金蝇,待其化蛹,从开始化蛹至羽化出成虫,每每24 h收集1次,次收集3粒蝇蛹,-80℃保存备用。采用Illumina Hiseq4000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的非重复序列基因(Unigene),使用NCBI比对工具B据LA库ST进分别与行比对N,获R、得ST相R应IN的G、注SW释I信SS息-P,R采O用T瑞士蛋白质数据库(包括每百万测序碱基中基因外P显fa子m)、GO数据库、COG数据库、KEGG数每千个碱基长度中所包含的测序片断数(方得fragments per kilobase of exon model per million mapped reads,FPKM)法计算测序所Unigene在值6个不同发育时期大头金蝇蛹的表达量,并以不同发育时期FPKM表达量比的log_2倍数绝对值大于1(即log_2|FC|1)及错误发现率小于0.05为标准进行差异基因筛选。结果平均温度为25.6℃时,大头金蝇蛹从开始化蛹至羽化出成虫历时6 d,共获得43 408条Unigene,平均长度为905 bp,在得NR、SWISS同-P发OR育T、时P期fam、蛹两ST两RI比NG、较进KE行GG差数据库分别有异基因分析,差32异5表00、达1基8 7因20、数1有3 542、9 191、18 720条Unigene获注释,将不数金蝇蛹转录组数据在不同发育时期基因表达具有8差01异~5性30,7个,差异表达基因总45 676个。结论大头为进一步探究嗜尸性蝇蛹各个时期转录组变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挖掘大头金蝇蛹发育相关基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ARP-SP基因表达谱芯片对脑损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Zhou YW  Zhang YG  Deng WN 《法医学杂志》2002,18(3):146-149
目的研究脑挫伤后ARP-SRP基因表达谱差异及其法医学意义。方法从脑组织提取mRNA,应用ARP-SRP-1.0S基因芯片,研究脑挫伤组织与对照脑组织细胞凋亡蛋白和应激反应蛋白相关基因特异性表达差异。结果基因芯片杂交结果中,发现人类溶酶体的胃蛋白酶抑制剂不敏感蛋白酶基因(CLN2)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结论CLN2基因与一种婴儿致死性神经变性疾病LINCL有关,但CLN2基因在脑损伤中的作用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基因芯片在研究脑损伤后相关基因的改变具有快速、高通量、高敏度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是广泛表达的丝氨酸/酪氨酸激酶,在哺乳动物细胞多种信号转导通路中起重要作用。MAPK有4个主要亚族:ERK、p38MAPK、JNK和ERK5。p38信号通路是MAPK通路的一重要分支,它在炎症、细胞应激、凋亡、细胞周期和生长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p38MAPK的分型、分布、信号通路的组成及其在法医损伤学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做一综述,旨在进一步对组织损伤程度和伤后时间推断的法医病理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心肌缺血内皮素RT-PCR初步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 MY  Xu XH 《法医学杂志》2005,21(1):21-23,26
目的为探讨心肌缺血后内皮素基因在心肌组织内表达的变化。方法用RT-PCR法研究了心肌缺血60min后心肌内皮素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RT-PCR结果显示缺血组和正常组均检出ET-1mRNA,但是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缺血可以诱导ET-1mRNA增高。结论本实验为ET-1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奠定了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氮气处理窒息死及缢死后大鼠心、肝、肺、肾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变化规律及法医学意义。方法制作大鼠氮气处理窒息死及缢死两种窒息模型,记录其特征表现;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图像分析技术测定大鼠窒息死后不同时间段HIF1-α在心肌、肺、肝、肾中的分布变化;结果HIF1-α表达于两种窒息模型的心肌细胞、肝细胞、肾小管细胞以及肺部各种细胞,各时间段的窒息组和对照组HIF1-α的表达有明显区别;氮气处理窒息死组四种组织在死亡后0、6和24h表达有减弱趋势,0h有核阳性表达,呼吸及心跳停止时间比缢死组短,各组织表达阳性率比缢死组稍弱;缢死组在除心肌表达逐渐增强外其他组织表达在6h出现一个表达高峰(此时核阳性表达最多),后表达逐渐减弱;对照组表达平稳,均未见到核阳性。结论在死亡后24h内检测组织中HIF1-α的表达可以作为推断窒息死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SOCS-1)和Bax在冠心病猝死(SCD)者心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SCD诊断的意义。方法 25例诊断为SCD者心脏样本为实验组,25例非心血管疾病猝死者心脏样本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OCS-1和Bax在心肌中的表达,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SCD猝死者心肌SOCS-1与Bax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Uc值SOCS-1为5.830 6,Bax为5.573,两种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SCD组中SOCS-1表达阳性以上且Bax表达弱阳性以上有22例,而正常对照组仅有1例。结论 SOCS-1与Bax均可能参与了细胞凋亡的过程,检测两种指标在心肌中阳性表达,可以为SCD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且联合检测可提高SCD诊断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Zhao R  Guan DW  Lu B 《法医学杂志》2005,21(3):161-164,F0003
目的观察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iNOS和eNOS在损伤区及损伤周边区内的表达及其变化规律。方法小鼠背部制作全层切创,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伤后切创组织中iNOS和eNOS的表达,并和无切创的小鼠作为对照。结果损伤区及损伤周边区细胞,伤后3h的损伤皮肤组织中可见少量的多型核细胞表达iNOS和eNOS,伤后6~24h,大部分浸润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为iNOS和eNOS阳性。随着时间的延长,iNOS和eNOS阳性细胞以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为主。伤后3hiNOS的阳性细胞比率较低,6h~1d持续性增加并于1d达到最高峰,3~7d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直至伤后10d再次达高峰,10~14d开始下降。eNOS的阳性细胞率在伤后1~3h表达较低,6h~3d持续性增高,并在3d达到最高峰,在其后的5d内保持稳定表达,之后开始下降。而且损伤区及损伤周边区、特别是肉芽组织内的新生血管可见iNOS和eNOS不同强度的表达。结论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iNOS和eNOS在损伤周边区内多型核细胞、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其时序性变化可望用于皮肤损伤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后TGF-β1的表达变化,进一步了解脑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方法取出生后24h内SD大鼠大脑皮质进行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和纯化。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机械性划痕损伤后30min、1h、3h、6h、12h、24h、3d、7d组,应用ABC法检测不同时间段TGF-β1表达的差异。结果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纯度达95%以上。对照组TGF-β1未见明显表达,TGF-β1在损伤后6h表达开始增加,3d时达高峰,7d时表达明显减少。伤后6h、12h、24h、3d、7d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机械性划痕损伤后TGF-β1表达与在体动物实验模型一样具有时序性变化规律,可望成为脑损伤时间的推断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