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广东地区622例猝死案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探讨猝死的发病机制、鉴定指标提供基础依据。方法收集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2009至2012年622例确诊猝死的案例,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一般情况、临床病历、法医学尸体解剖所见及病理学诊断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22例中心源性猝死为主要类型,占59.49%,以中青年男性多见(30~50岁男性占43.78%),冠心病为主要病因,发病呈年轻化(≤35岁者占17.89%);心源性猝死、其它系统疾病猝死、不明原因猝死3组之间心脏重量存在明显差异(P0.05);青壮年猝死综合征与心源性猝死组中胸腺肥大或出血阳性率存在差异(P0.05)。结论心源性猝死为猝死主要类型,发病呈年轻化,中青年男性为甚,冠心病为主要病因;胸腺肥大或出血引起个体应激系统障碍可能是致猝死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医疗纠纷中135例猝死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为探讨引起医疗纠纷案例中猝死发生的特点,特别是其年龄、性别、科室、疾病的分布和发生纠纷的原因,为有关单位调处医疗纠纷和制定有关法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本教研室1955~1996年42a间受理的法医病理学尸检资料中挑选各种医疗纠纷案例;制定统一表格,将其中猝死者逐一登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2a中涉及医疗纠纷的淬死135例。其中男87例、女48例。年龄自新生儿~67岁。以新生儿和婴儿居多(67例),男明显多于女;其次为25~34岁的青壮年组(21例),女多于男。近12a发生的猝死(94例)是过去30a(41例)的2.3倍。猝死疾病以呼吸系统最常见(46%),次为心血管系统疾病(25%);但54例成人猝死者心血管系统疾病占首位(26例),次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2例)。发生的科室多见于产科和儿科(74例)。结论认为近10年来医疗纠纷中猝死案例明显增多;医疗纠纷中非医疗事故远多于医疗事故;法医病理尸检对正确、合理地调处医疗纠纷,并对探讨猝死的发生机制,反馈、丰富和发展相关临床学科的内容,以及提高诊治水平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性猝死(SCD)的特点、病理基础及致死因素和诱因等。方法对本系2002年12月至2006年12月期间,所作450例法医病理检案的97例心性猝死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97例SCD患者中,冠心痛猝死38例,心肌炎23例,心肌痛1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主动脉瘤破裂4例,肺栓塞4例。结论SCD病程短骤、凶险,以老年男性多见,冠心病占首位。由于猝死的因素繁多,因此对猝死事件的法医学鉴定要根据其发生特征和变化规律,作出客观、全面、准确的签定结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免疫正常人和过敏性猝死者血清类胰蛋白酶、IgE含量及类胰蛋白酶在咽喉、肺和小肠组织的表达,探讨过敏性猝死的诊断方法。方法采用荧光酶联免疫法(FEIA)测定115例正常人和6例过敏性猝死者血清类胰蛋白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7例过敏性猝死者血清IgE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15例过敏性猝死者咽喉、肺、小肠组织中类胰蛋白酶的表达,并采用BL-2000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①115例免疫正常人血清中类胰蛋白酶含量在0.80μg/L~8.86μg/L之间,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20岁以下、21~40岁和41~60岁组之间血清中类胰蛋白酶含量无明显差别(P〉0.05),而60岁以上组含量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②6例过敏性猝死者血清类胰蛋白酶含量均高于免疫正常人;③7例过敏性猝死者中有6例血清IgE水平高于正常值(〉333U/mL);④过敏性猝死者咽喉、肺和小肠组织中类胰蛋白酶表达升高,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过敏性猝死者血清IgE、类胰蛋白酶含量及咽喉、肺和小肠组织类胰蛋白酶表达升高,可对敏性猝死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运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computedtomography,MS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oronaryarterycalciumscoring.CACS)的方法.评价其在冠心痛(coronaryarterydisease,CAD)猝死案例中的法医学应用价值,为虚拟解剖鉴定CAD猝死探索有效手段。方法收集9例进行法医学鉴定的心源性猝死案例.尸体解剖前均进行MSCT扫描。通过Agatston’s法对每例冠状动脉钙化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并计算CACS,钙化积分〉400作为存在CAD的评判标准,并与尸体解剖结果比较。结果经尸体解剖证实CAD猝死的9例案例中仅有2例钙化积分〉400,CACS对CAD的预测率仅为22.2%。MSCT检查与系统尸体解剖均发现CAD猝死案例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肺水肿改变,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较其他分支发生管腔狭窄的发病率高。结论运用MSCT并结合计算CACS可对CAD猝死案例中冠状动脉钙化明显的进行检测,而钙化不明显的需要辅以如尸体血管造影等其他技术。  相似文献   

6.
300例心源性猝死案例的法医学鉴定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心源性猝死案例的病因、诱发因素及法医病理学特点,以期为心源性猝死案件的法医病理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法医病理检案中的心源性猝死案例,对其年龄、性别、死亡时间、死因、诱因及场所等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00例心源性猝死案例中男性多于女性,18~45岁发病最多;病因包括冠心病(129例),心肌病(78例),心肌炎(36例)等;应激为SCD最常见的诱发因素(157例)。结论 1应激和冠心病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2心源性猝死的法医学鉴定除了要进行系统的尸检及病理学检查外,还要对死者的相关资料如:基础疾病、诱因、死亡时间、死亡经过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以明确死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连接蛋白43(Cx43)在青壮年猝死综合征(SMDS)者心肌细胞的表达,并探讨其法医学意义。方法筛选法医尸检案例45例,其中SMDS组、冠心病猝死组及对照组各1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对不同组别Cx43蛋白在心肌细胞内的表达进行阳性单位(PU)定量检测,分析Cx43蛋白在各组表达的差异。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MDS组心肌Cx43染色明显减弱,阳性着色条带分布不均、深浅不一,有的呈散在颗粒状;冠心病猝死组亦见类似变化;对照组未见明显变化。经统计分析发现,3组心肌细胞内Cx43表达的PU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MDS死前存在心肌缺血及心电紊乱,应属心性猝死范畴。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云南猝死(sudden death,SD)的流行病学及病理学特点,为猝死的防治和法医学鉴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2009—2017年尸体检验的363例猝死案例,回顾性分析其性别、年龄、发病到死亡时间、好发季节、死亡原因及诱因等猝死相关因素。结果猝死者男性多于女性,≥35~55岁年龄段为猝死高峰,发病后6h内死亡率较高,各季节死亡人数从高到低分别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导致猝死的前十位死亡原因依次为冠心病、不明原因猝死(sudden unexplained death,SUD)、脑出血、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主动脉夹层破裂、心肌病、肺炎、肺动脉血栓栓塞、羊水栓塞、过敏。运动,输液、手术、药物以及轻微损伤是冠心病猝死最常见的发病诱因,意识障碍或昏迷、胸痛或胸闷以及腹痛是冠心病猝死最常见的死亡前症状。结论中年男性猝死最常见,是猝死防治的重点人群。在法医学鉴定和猝死的防治中应对不明原因猝死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9.
离子通道病所致的心源性猝死与死后基因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大威  赵锐 《法医学杂志》2010,26(2):120-127
心脏疾病引起的猝死占人类各类疾病所致猝死的首位.多数心源性猝死案例通过尸体解剖、病理组织学检验可以明确死因为心源性疾病,但尚有少数案例虽经过详细检验并高度怀疑为心源性猝死,但仍不能明确检测到可说明死因的心脏疾病.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发现此类猝死者中相当一部分属于先天性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疾病所致,主要包括Brugada综合征、长QT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短QT综合征等.本文对此类疾病的分子遗传学、心电图所见、临床表现和猝死机制以及死后基因检测技术在死因鉴定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为法医学实践中先天性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疾病所致猝死原因的鉴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肺动脉栓塞猝死的法医病理学检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Wei DM  Yan HQ  Wang ZS  He YH 《法医学杂志》1999,15(2):73-74,76
对50例肺动脉栓塞猝死案例分析,结果显示:引起肺动脉栓塞猝死的主要原因为创伤(42%),心脏疾病(32%),外科手术(20%)等。血栓栓子多来源于下肢静脉(80%);其次为心腔内附壁血栓(20%)。发生猝死高峰季节为10~12月;低峰季节为4~6月。猝死场所多见于医院内。最后提出了该病的法医学鉴定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
心性猝死 ,即平素健康的人由于心性原因而引起的突然而意外的死亡。据统计 ,若把从症状出现到死亡的时间定义为 1h ,那么在猝死人群中将有 80 %~ 90 %属于心性猝死[1] ,其中 60 %~ 70 %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 ,即为缺血性心性猝死。如此惊人的高发率 ,加之缺血性心性猝死在死因鉴定中的难度和复杂性 ,使得从分子水平寻求其诊断指标日益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作者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 ,对缺血性心性猝死的分子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从心肌肌原纤维结构成分的破坏寻求证据在心肌缺血过程中 ,由于心肌细胞内特异性蛋白成分解构、膜结构的通…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心传导系统(CCS)与猝死的相互关系,对120例心性猝死者CCS作常规检查,光镜下作半定量计算其脂肪含量。结果发现:9例经一般常规尸检未找到任何致死原因的青年人(30岁以下),其房室结(AVN)与房室束(HB)的脂肪组织含量为70%,比同龄人明显增多,致使结、束肌细胞被脂肪分割中断或压迫萎缩。结内外细胞连接不足或缺失是构成心电不稳的病理基础。此外本文尚对其脂肪浸润的病因发病,猝死机理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肾上腺出血与个体死亡原因、年龄和性别的关系。方法 对82例。肾上腺出血的案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肾上腺出血在猝死、感染、外伤和窒息中最多见。(2)肾上腺出血男性多于女性。猝死、外伤和中毒的肾上腺出血多见于青壮年,感染以幼儿多见,窒息主要为胎儿和新生儿。(3)猝死和窒息的肾上腺出血部位主要在髓质,感染以皮质出血为主,外伤在包膜和髓质的出血概率相等。结论 在法医检案过程中,肾上腺出血可以为寻找死因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4.
李红澜 《人民司法》2023,(26):95-97
公安机关工作人员对于在巡逻过程中发现的突发情况具有进行现场处置的职权,其所实施的临时救助和应急处置行为属于行政行为。判断公安机关应急处置行为是否合法合理,首先应当进行适法性考量,即从处置行为是否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关于职权、内容、程序等的规定进行判断,其次则应当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合理适当性考量,即结合救助事件发生的突然性(超出正常场景)、实施救助过程的合理性和后续抢救过程的及时性等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5.
在猝死案例中,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及猝死发生后死因鉴定一直是难点问题。因此,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研究和法医病理学鉴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代谢组学逐渐发展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热门领域,检测生物体液的"代谢指纹"可以为疾病早期诊断、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发掘等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就心脏性猝死的研究现状以及与心脏性猝死密切相关的心血管疾病代谢组学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分析代谢组学在心脏性猝死鉴定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监管场所内被监管人员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0—2013年75例河南省监管场所内被监管人员SCD解剖案例,从猝死者生前所在监管场所生活环境、心理因素以及身体受限制方式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组织病理学改变,研究监管场所中特殊因素对SCD的影响。结果 75例猝死者中,生前有慢性病史者21例(28%),经解剖后确诊有潜在心血管疾病者75例(100%)。结论被监管人员SCD仍以原有潜在心脏结构病变为病理基础,监管场所特殊环境、被看管人员心理应激因素以及对其肢体限制等是SCD的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虚拟解剖与尸检结果,分析两者的优势及不足。方法选取死后在医院行全身CT检查并完成尸检的3例案例,将CT影像资料交给放射科医师判读并与尸检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交通事故死亡案例中,两者结论较为一致;在心源性猝死案例中,虚拟解剖提供的信息价值有限;虚拟解剖显示某些病变如积气、骨折等更有优势。结论虚拟解剖在交通事故案件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在某些猝死类案件的鉴定尚有改进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心脏神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心源性猝死的病理形态学。方法 用本组建立的CCS检查法对179例心源性猝死者作常规CCS组织学检查。结果 发现8例心脏神经或神经节内有出血、炎症或肿瘤浸润,伴神经组织水肿、变性、坏死,而其他病变不足以解释猝死。结论 一切原发或继发性心脏神经病均可致猝死。  相似文献   

19.
心肌炎侵及心传导系统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采用已建立的人体心脏传导系统简易取材法,对6例心肌炎的案例进行了传导组织的病理学观察,结果发现6例心肌炎患者CCS均有明显炎症,尤以SAN、AVN病变为主;推测CCS炎症可能为心肌炎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提出对怀疑心性猝死案例应作常规传导系统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不同原因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大体病理学数据,为不明原因的猝死鉴定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收集南京医科大学司法鉴定所2010—2020年行法医病理鉴定的167例成人SCD案件,汇总SCD案例的大体病理学检验数据,统计分析不同死因的特征。结果 男、女性SCD案例比例3.4∶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引起SCD的首要原因,主要分布于40岁以上的人群。心肌炎导致的猝死主要分布于年轻群体,平均死亡年龄为(34.00±9.55)岁。分析不同原因SCD的心脏病理学参数差异发现,主动脉瘤或动脉夹层猝死者的主动脉瓣瓣环周径多呈明显扩张(P<0.05)。男性主动脉瘤或动脉夹层和合并死因组的心脏质量增大,合并死因组的肺动脉瓣和三尖瓣瓣环均扩张(P<0.05)。结论 不同原因SCD存在多个大体病理学测量指标差异,在心脏性猝死的原因推断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