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茂兰,一八七团五连的一名普通女农工,今年42岁,在团场这片神奇而又充满希望的热土上,辛勤耕耘了二十四个年头。随着团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她依靠党的富民政策,积极租赁承包土地,科学种田,勤劳致富,为国家、集体和个人创造了可喜的财富。 1998年,她种植油葵51亩,种植小麦77.2亩,种植  相似文献   

2.
他曾是个从商人员,1997年,他筹资近7万元租赁承包了一六五团农一连的550亩土地,他要在这块黑土地上干一番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他就是来自安徽亳州市,已在农九师一六五团落户的杨献庭。 1996年,杨献庭来新疆收购药材。他来到一六五团后,觉得这儿的气候和环境特别适合于种植中草药。他在别人的小菜园种了2亩白芍做了一次试验,经过试验调查、分析,精明  相似文献   

3.
于建华,农七师一三○团十九连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女职工,近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自己的聪明才智,靠大田种植和发展养殖业率先走上了致富道路,连续3年荣获团连“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2002年,于建华大胆承包了连队40亩无人问津的盐碱地。她针对承包地碱大,采用暗排等方法千方百计把碱压了下去。在肥料投放上,她更是一点也不盲目,率先在全连使用了平衡测土施肥技术,土地缺什么,她就补什么。不仅每亩节约费用近40元,而且也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正>曾正权,是一师十团九连的能人,从事机务行业以来,已拥有联合收割机2台,农用拖拉机824、904各1台,各类配套农机具一应俱全。另外还种植了计划内棉花20亩,树龄在7年以上的精品枣园40亩。他每年机车上创造的收入达上百万元,连续多年被评为"优胜机车",着实让人羡慕不已。1979年,年仅18岁的曾正权是十团修造厂的一名机  相似文献   

5.
今年36岁的朱传英,在承包的8亩土地上依靠科技,大胆投入,巧调作物种植布局,精耕细作,三年获纯利5万多元,用辛勤和汗水筑造了一条宽阔的致富路,成为团场远近闻名的巾帼科技致富明星。 在团场土生土长的朱传英初中毕业后,便在糖厂上班,成为制糖车间的一名制糖能手,1998年团场工业企业改制后,她跳进农门与土地结上了情缘。 这年的冬季,从来没有和土地打过交道的她,买来了10多本蔬菜种植技术书籍,从头学起了农业知识。连  相似文献   

6.
正一师二团二十一连职工杨序团夫妇每人承包了40亩棉花,由于土地盐碱大,每年棉花产量不高,收入较低。当他看到部分职工走"田+园"种植模式走上致富路后,他就萌生了也种植红枣的想法。于是,他就在团党委成员和机关干部来连队召开的座谈会上提出了职工走"田+园"种植模式的建议。二团党委采取职工提、党委议、代表定的"三堂会诊"方式,解决职工群众反映的实实在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48岁的乔汉是十师一八二团十一连一名普通职工。自1999年开始单一种植食葵,之后发展种植、养殖和农机,短短十几年的光景,乔汉成了年收入百万元的致富能手。致富后的乔汉没有忘记周围的贫困职工,他通过传帮带使十一连10余户职工靠多元创收叩开了致富的大门。1999年4月,乔汉第一次承包连队的80亩土地,从那时起,为了尽快掌握食葵、打瓜作物技术措施,他每天总  相似文献   

8.
<正>周松林自从调入一师四团林管站后,相继承包了吊干杏、红枣、苗圃地等百余亩土地。10年里,周松林刻苦钻研红枣种植技术、畜牧养殖技术、苗木繁育技术,实行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年收入由以前的4万元增加到了如今的近40万元;一家过上了小康生活。红枣:科学管理出高效2006年,当红枣刚在四团落户之际,周松林主动承包了地处偏远、土质差的18亩红枣园。那是刚开垦的荒  相似文献   

9.
一个普普通通、名不见虚传的川女,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从一无所有到百万富翁,成为全团数一数二的科技致富带头人,她就是二师二十九团九连女职工张晓梅。2003年,该团九连土地大面积无人承包,一直依靠养猪过日子的张晓梅,在和丈夫商量后,向连队领导和亲戚朋友借资30万元,大胆承包租赁了九连800多亩土地,原本希望依靠承包土地致富,没想到,由于土地盐碱重,出苗差,又不懂种植技术,加上一下子承包土地太多,管理人手少,经验不足,水  相似文献   

10.
<正>1996年,刘小辉来到农一师三团,1997年参加了土地承包,虽然在老家时没有大面积种植作物的经验,但不服输的他仍旧承包了91亩地,在连队老职工的帮助指导下,边学边干,一年下来,收入倒也不错。此后,刘小辉更加看好发展种植业的前景,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每年的收成都很不错。  相似文献   

11.
<正>王中华,农十师一八八团八连一名普通的职工。近几年来,他和妻子陈素芳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辛勤耕耘,依靠党的好政策,运用科学技术,走种养结合之路,在团场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率先脱贫致富,过上了"和谐小康"生活。1991年王中华初到连队承包土地种植水稻,由于没有种植经验,年底亏损,但  相似文献   

12.
正陈家山是一师二团三连一名养殖户,他以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汗水,依靠师市的富民政策,创办起了陈家山养殖场,夫妇俩依靠多元增收,年纯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成为二团致富路上的领头雁。1999年,陈家山来到了二团三连。最初靠着妻子承包的40亩棉花地,每天起早贪黑辛苦经营,但远远满足不了家庭开支及孩子上学的需要。经过反复思考,终于决定发展养猪。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41岁的李自成是农七师一二四团十八连职工,他在种植上大胆、有股闯劲,因此大家都叫他"闯王"。2010年种植的900多亩棉花纯收入150万元。从2008年开始,职工在种植上自主经营,李自成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就开始大显身手,收入逐年递增。  相似文献   

14.
今年45岁的牟才年,1992年从内地来农十师一八八团一连投奔亲戚,依靠亲戚在连队种植土地.当时为了养家糊口,他拼命在地里出大力气,由于没有经验,到了年底,出了不少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连续几年中,他不断向连队有经验的职工请教,向有经验的亲戚学习,还积极参加团场和连队举办的各类培训班,不断充实自己.种植实践中,有时候为了一棵得病的农作物,他会把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请到地里为其指导.1996年4月,他正式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兵团职工.经过几年的磨练,他有了一套自己的管理和技术经验,收入年年递增.  相似文献   

15.
正肖兵1991年从四川来到农一师八团八连参加工作,刚来时不懂植棉技术,初次承包40亩棉花当年就亏损5000余元。但他不服输,肯吃苦好琢磨。他依靠团里的富民政策,承包了190亩棉田,科学种田,精耕细作,总产、单产年年创全连之最,近两年收入突破15万元。  相似文献   

16.
八十七团五连承包户朱恒金,瞄准市场,种植5亩高粱,利用冬闲时间扎起了扫把,仅此项收入3000元。 去年,颇有经济头脑的朱恒金在承包120亩土地里,下功夫、动脑筋,种植5亩辣椒、110亩油葵、5亩高粱,仅前二项收入创全连之最。但他不满足,他想,附近场社学校机关每年因缺少扫把  相似文献   

17.
一师十团四连职工徐云义有个愿望,那就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自己的致富梦,他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成为十团远近闻名的千万富翁. 今年46岁的徐云义在90年代初来到十团四连帮人拾棉花,拾完棉花后,和他一起来的人,因无法适应本地的艰苦条件纷纷离开,他却留下来了,参加土地承包.由于他勤奋好学,掌握了植棉技术,第一年承包棉花就获得高产,纯收入达2.5万元.当了万元户后,更加坚定他留下来创业的决心,准备在塔里木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实现自己致富的梦想,他就把自己的户口从四川迁来落在四连,在团场扩招职工中,他成为一名团场职工.后来,他连续多年承包土地种植棉花获得高产,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成为十团小有名气的“植棉状元”.  相似文献   

18.
在农二师二十四团,如果有哪个职工想发展大棚致富,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王雪山,大伙都喜欢先到王雪山管理的大棚内学习参观一番,学点经验,然后再作打算. 1998年,王雪山在和硕县清水河农场种植蔬菜大棚,当年,他投资30万元在60多亩土地上建起了40座蔬菜大棚,由于种植经验不足,管理不到位,再加上老天爷不给力,那年冬天,一场大雪覆盖了整个焉耆盆地,零下20多摄氏度的低温持续了10来天.  相似文献   

19.
农四师七十二团为提高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引导职工种植高产值作物,今年在每个连队设立了农事宣传栏。七十二团十一连今年种植了2000亩制种  相似文献   

20.
<正>清晨,天还没有亮透,蒋宏平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承包地里的146亩甜菜等着他去放苗,180亩小麦等着他去铺滴灌带滴水,还有120只羊也要管理,他一刻也不能停闲,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他想干的事上。今年51岁的蒋宏平是九师一六八团北区八连的职工,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就在连队的土地上摸爬滚打,默默奉献着。2006年至今,他每年种植面积都在200亩以上,羊只数在1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