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云山 《传承》2012,(19):64-65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刨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的壮丽篇章。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腱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有关部门专门召开全同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制订下发《关于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意见》,出台了许多有力的政策措施,为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和文化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些年,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广大作家创作热情空前高涨.  相似文献   

2.
"文化寻根"是人类对基础文化结构进行追根溯源的一种认同与追思,而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是对少数民族文学现代感的强化,对中国文学的表述形式、中华文化的多元图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格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由此为了确保少数民族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多元文化视角下对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探析,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促进少数民族与世界文学的接轨,对当前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创作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理论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主要指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教育在各方面既要考虑和适应本民族的文化环境,本民族的发展和需要,又要兼顾以主体民族为主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的大文化大背景及其发展和需要.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造成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特点的最深刻的客观根源和成因是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双重性.  相似文献   

4.
李世书 《创造》2003,(7):46-4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共同创造了祖国灿烂文明的同时,少数民族人民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几千年来,我国各族人民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多种少数民族文化并存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民族现实生活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它是民族诞生时即同时并存和依赖着的精神世界的东西。从广义上讲,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生活习俗、风俗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少数民族散居城市逐步出现了民族成分复杂和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较多的多民族社区.当前,加强城市多民族社区建设,已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种以汉族为主体、以多民族社会成员的共同地缘(街道)和密切的日常生活为基础的多民族社区,社区文化的多元并存是其显著特点.构建以确立求同存异、多元共生的价值理念为前提,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建立和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保障的和谐社区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散居城市多民族社区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罗连祥 《人民论坛》2013,(2):184-185
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但近年来在农村城镇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造成少数民族文化主体丧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逐渐衰落。要有效保护和传承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必须加大对民族文化主体的培养力度。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既是我国网络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当代文学的重要部分。在网络创作日益繁盛的背景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范式及风格也表现出自身特点,如文体式样相对集中、母语创作比较活跃以及地域色彩明显等。从当代文学史建构层面而言,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出现丰富了现有文学版块、修正传统文学体制、并逐渐建立起新型的文学秩序。展望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未来,大数据技术、多民族文学史观、全球化、全面深化改革的国内环境以及针对少数民族发展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都将重塑着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8.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宪法保障之缺失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中国宪法发展的历程来看,国家非常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尊重、保护和实现。但现行宪法仍存在未将保障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确认为原则,对少数民族文化权利范围确认过窄,同时,对国家尊重、保护和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义务规定过少,也缺乏对少数民族文化权利进行有效救济的途径等。因此,需要将保障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确认为宪法原则,扩大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范围和国家尊重、保护和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义务范围,并完善违宪审查制度等。  相似文献   

9.
张永刚 《思想战线》2013,39(1):113-117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与后现代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同时也存在巨大的相容性,体现在:后现代形成的多元文化观念拓展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空间;后现代增强了文化资本也增大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的写作动力;后现代改变了文学传播方式,为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带来了创作新环境。看到这种相容性带来的机遇,可以更好地促进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实现合而不同、多元共通的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10.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之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化具有自由性与超越性、差异性和多样性、封闭性和排他性、与宗教叠加性等外显特征。要实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以民族平等为基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民族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电视媒体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电视文学的发展,少数民族电视文学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些阶段少数民族电视文学发展了传统文学,满足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但少数民族电视发展也存在着经典作品少、投资不足、市场空间狭小等问题,面对少数民族电视文学发展的困境,少数民族电视文学应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培养专门的人才,获得国家扶持同时并增强自己市场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2.
电视媒体怎样根据少数民族特点,做好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传播工作,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更好地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成为中国电视媒体肩负的民族政治传播功能的重大责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是一种传播活动。做好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至关重要,关系社会和谐发展。本文从探析中国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活动的自身特点、电视媒体传播功能的表现特点,并就如何加强电视媒体对少数民族思想政治传播功能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政报》2009,(8):7-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4.
正国发[2009]2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5.
王丙珍 《前沿》2012,(22):128-130
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中,少数民族文学既有本民族文化的特征,又有跨文化建构的维度,少数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与本土文化根植于少数民族文学之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学.在此,以鄂伦春族史诗“摩苏昆”为例,从文化认同功能的角度阐述作为文化承担者的普遍认同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少数民族武术文化为对象,在总结以往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研究的基本思路:从文化发生学的视角解析少数民族武术文化发展脉络;以文化三层次理论梳理少数民族武术文化内容;从民族性格特征与地域文化特征两个层面提炼少数民族武术的文化特征;遵循技术反映文化的原则进行少数民族武术文化个案解析的研究构想。  相似文献   

17.
托县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县,总人口20.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1593人,包括蒙古、回、满等25个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各民族和睦相处,休戚与共,建立了水乳交融的深厚情谊,共同推进了全县经济文化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民族团结进步之树在云中大地上葱翠常青。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宣传教育。建国63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县把维护民族平等、团结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常抓不懈。通过舆论宣传、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在学校开设民族基本知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这样一个众多民族和谐相处的大家庭中,少数民族舞蹈独树一帜且神奇美妙;曼妙绝伦的少数民族舞蹈不仅是民族舞蹈艺术的骄傲与自豪,而且亦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揭示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深层文化内涵对于深入研究少数民族文化而言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文化价值,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其传承、保护与开发,既可打破中国体育文化偏重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单一格局,也可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文化支撑,从而在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也推动着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文化政策与时俱进的变迁与发展是培育少数民族新型公民的需要,是构建少数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基础条件。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桥梁和纽带。文章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变迁的内容与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政治内意,即通过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动员少数民族同胞凝聚共识,推动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