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历史,直到今天,传统意识形态仍然根深蒂固,传统政治心理仍然阴魂不散,传统国民性格仍然沦肌浃髓.这种以传统意识形态-传统政治心理-传统国民性格为结构机制和表现形态的传统政治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延存与弥布是障碍政治民主化的最大顽敌.  相似文献   

2.
政治文化建设是民族国家政治建设发展的基础工程。它是现实政治建设发展的政治哲学表述与概括,也是民族文化发展史的合逻辑延展。民族政治文化离不开公民或国民政治文化价值的实际支持,因而,国民文化的价值取向成为了社会政治文化模式生成的内约因素。从中国近代国民文化讨论涉及的主要问题,馈观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现代化历程,对于当下中国政治文化建设道路探索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亲信专权"是韩国现代化模式与传统政治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实质是权贵政治,再次暴露了西方民主嫁接到东方文化土壤里出现水土不服的老问题;作为特殊地缘环境下生存的小国,韩国警惕大国又依赖大国的矛盾心理在国民与总统、在野党与执政党之间造成了分裂,从而难以形成强有力的领导,以对当下国家发展困境作出关键性抉择。  相似文献   

4.
国民的品德高低与该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形式密切相关,德富律和德福律即反映国民品德高低与经济、政府内在关系的两个规律。建立自由且公正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形成国民做一个好人的道德愿望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国民品德的基本方法;民主则是政治清廉和德福一致的保障,是提高国民品德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物质财富的创造、制度的设计和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并不能自动转化为国民心理改造和精神建设。如果认为国民心理改造和精神建设会随着财富增长、制度完善而实现,这种认识显然低估了精神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国民幸福感从一种抽象的个体心理感受化身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被写入了各地即将展开的发展蓝图,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政府施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和谐社会时代背景下,国民幸福感与和谐社会关系、国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提高国民幸福感的具体措施成为亟待回答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7.
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心理战日益成为军事斗争手段的重要战略选择.军事心理的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战场上直接投入作战的军队,还要扩展到交战双方整体的国民性格与国民心理.这也是推动军事心理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王妮 《人民论坛》2011,(9):160-161
国民幸福感从一种抽象的个体心理感受化身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被写入了各地即将展开的发展蓝图,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政府施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和谐社会时代背景下,国民幸福感与和谐社会关系、国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提高国民幸福感的具体措施成为亟待回答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9.
国民人格是一个国家的公民所普遍具有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格。当代中国国民人格发生了积极变化,但还大量存在不健全人格问题。健全的国民人格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创造的关系。塑造健全的国民人格的主要途径有: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重视社会组织的建设;注重国民心理调适等。  相似文献   

10.
《公安研究》2010,(9):86-86
左高山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2期撰文认为,全球化在给民族国家带来国家认同危机的同时,也为其建构国家认同提供了新的可能。国家认同涉及到国民是否确立起对国家的政治忠诚问题。国民对国家的政治忠诚是理解国家认同的关键,确立国民政治忠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建构国家认同。缺乏共同的国家认同和对国家的忠诚,国家安全将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1.
张凯 《理论月刊》2008,(4):30-33
基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的中国社会大转型产生的结构转换和利益调整,国民的政治心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认同危机,催生了较为强烈的政治民主化追求.本文通过详细分析转型时期国民政治心态的转变以及网络传播对于政治系统维持与变革的作用,试图探讨出一种网络传播与政治民主化和谐互动、良性发展的运作前景.  相似文献   

12.
“救亡与民主”这一政治主题贯穿着整个中国的近代社会,由此形成起来的“中华民族主义(即救亡救国)不断地为中国人追求政治主权的运动提供力量。追求“救亡与民主”的道路实际上也是中国社会在近代“国民国家”这一国际秩序中寻找自身地位,并进而塑造中国的“近代国民国家”的政治道路。“国民国家”指的是欧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它的核心包括主权、领土、国民三个内容。其表现形式也具有三个要素;(一)对内有效的政治统治;(二)可以确定的与邻邦的边界;(三)同其他“国民国家”保持着持续的交流关系。人们通常用对内主权和对外主  相似文献   

13.
贺兰英 《传承》2013,(4):18-19,49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随着其目标的变化而与时俱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国民知识教育、历史教育、法制教育、国民行动能力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念、政治认同、现代意识和独立精神的,具有个性自由并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4.
严国军 《前沿》2011,(6):168-171
陈独秀很早就认识到文化选择与思想革命的重要与必要,这是他五四之前专注于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主要原因。由于厌弃与宪政精神相背离的党派运动,他倾心于无政党的大众自治型"国民政治"。五四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使陈独秀的政党观念发生了转变。在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上,由倡导多数优秀国民直接行动的"国民运动"转而主张社会精英分子组建新式政党以改造政党而改造政治。自此,陈独秀以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再度投身于社会改造的努力之中。  相似文献   

15.
明治维新促成近代日本国民国家的形成,国民意识作为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一环,对稳定日本国内政治环境、创造有益于推行改革的社会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江户末期到明治中前期的改革与维新中,在义务教育、征兵制、地税改革等国家权力自上而下渗透的政策中,国民意识被强制灌输给乡村民众,取代原有的乡土认同,国家认同得以强化;其引发的不适作为社会问题浮现出来,又自下而上地反作用于改革,带来国民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国民意识中的国民主体性得以彰显,丰富了国民意识的内涵。在二者的磨合与互动中,到1889年明治维新结束时,国民意识在近代日本乡村初成。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进一步在关切国民利益、加强理论创新、创新传播方式、完善教育体系、坚持文化渗透、注重实践养成、强化机制保障等方面下功夫,促进全体国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心理认同并转化为国民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国民幸福观经历了从以政治约束为核心的幸福观、多元化萌芽发展的务实幸福观,到多元碰撞中实现的幸福观。为提升转型期国民的幸福观,建议运用政策重树劳动幸福观地位,多种媒体合力增加普及宣传力度,培养劳动幸福观环境。  相似文献   

18.
唐静 《长江论坛》2006,(4):76-80
战后东亚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改变了东亚传统的政治结构和社会阶层,培育了国民的现代民主意识,推动了东亚地区的政治转型与民主化进程。其中,中产阶级在民主转型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也是社会危机的高发期,因此必须及时把握我国转型期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和国民心理动态,针对社会心理在走向上呈现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强化社会心理导控机制,以避免无谓的社会心理动荡。  相似文献   

20.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重大的历史事件 ,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关系着民族的存亡 ,刺激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 ,对当时整个国民的心理防卫能力和应变的心理机制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