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金荣标 《前沿》2011,(10):67-70
非典型劳动者是以弱化的从属性为其根本特征,它与典型劳动者一起共同构成广义上劳动者,依不同标准可将其分为不同种类。其判断标准是一个要素体系,由本质标准与要素标准构成:以人身、经济或组织从属性为本质标准;以劳动关系构成为其变量标准,包括劳动者、用人者、劳动关系内容(劳动基准)、客体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情绪劳动理论框架与男性气质研究视角相结合,从“情绪劳动的形式”和“客户歧视情况”两个维度考察上海“长期护理保险”社区居家照护项目中男性养老护理员在不同情境中所进行的男性气质展演。研究发现,“长期护理保险”社区居家照护项目的养老护理工作同时包含情感和非情感(技术)面向,而男性从事该工作时往往遭遇两种歧视。第一种歧视是人们基于性别刻板印象对男性养老护理员从事该工作的歧视。这种歧视导致男性养老护理员遭遇性别身份与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冲突,从而形成两种回应方式:一是消极回应,表现为掩饰或退出;二是积极回应,表现为探寻养老护理的社会意义,再造养老护理与男性气质的关系。第二种歧视是男性养老护理员在护理的劳动过程中所遭受的城乡、阶层和性别相互交织的歧视。面对这种歧视,他们会通过“浅层表演”展演“技术专家”型男性气质,或通过“深层表演”展演“大丈夫”型男性气质。而没有遭遇歧视时,他们也会通过“浅层表演”激发自己对老人的“孝”,展演“孝子”型男性气质,或通过“深层表演”激发“大爱”,展演“仁人”型男性气质。  相似文献   

3.
新就业形态的类型特征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新就业形态的关键不只是新技术、新经济和新业态,而是随之而来的劳动关系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劳动方式的变革。根据劳动关系的"新"和劳动方式的"新",新就业形态可划分为三大基本类型:以"去雇主化"为典型特征的新就业形态(Ⅰ型)、以"多雇主化"为典型特征的新就业形态(Ⅱ型)、以标准劳动关系下劳动方式的新型化为特征的新就业形态(Ⅲ型)。新就业形态亟待克服的主要短板是由劳动关系的"新"所导致的,其中最为突出表现是I型新就业形态中的"去雇主化"带来的劳动者法律身份认定和权益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4.
三种涵义的生产劳动与社会主义第三产业的劳动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明确区分了三种涵义的生产劳动 ,第一种涵义的生产劳动是从劳动的物质规定性 ,或者说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角度考察的 ,即只有实现在物质产品中的劳动 ,才是生产劳动 ;第二种涵义的生产劳动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本质的角度考察的 ,即只有能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 ,才是生产劳动 ;第三种涵义的生产劳动以能否为社会创造新价值为标准 ,即凡是能够创造新价值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应以第三种涵义的生产劳动为依据来判断劳动的生产性与非生产性。作者认为 ,随着劳动过程的专业化协作的发展和财富观念的变化 ,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范围必然扩大。  相似文献   

5.
由于在劳动目的认知上的偏差,劳动组织过程中实施手段的偏离与缺失,监狱组织罪犯劳动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通过构建以"自食其力"为目标的罪犯劳动驱动体系、以科学手段为指导的罪犯劳动组织体系以及政府扶持为主要模式的罪犯劳动运行体系,可建立较为理想的罪犯劳动制度。  相似文献   

6.
用人单位在用工过程中,与员工除了建立受到《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调整的标准劳动关系外,还会建立受到《民法》与《合同法》调整的非标准劳动关系。本文就非标准劳动关系在企业用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做一个阐述,供参考。非标准劳动关系是相对于标准劳动关系而言,标准劳动关系对应的是"有关系有劳动",非标准劳动关系对应的是"没关系有劳动",  相似文献   

7.
"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的重要精神,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确证劳动者主人地位的根本体现,是实现劳动群众追求体面劳动和幸福生活的现实要求。社会主义劳动修复是我国劳动分配制度的重要补充,是确保劳动者权益和提升劳动者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机制,是促进劳动和谐、推动全体劳动者体面劳动、幸福生活、自由发展的根本路径。社会主义劳动修复与"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具有一脉相承的逻辑贯通,在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性劳动和积极劳动情怀方面具有异曲同工的社会价值;社会主义劳动修复对于提升劳动者崇尚劳动理念、激发劳动者价值创造伟力、防止和纠正劳动歧视、营造公平正义的劳动环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人民勤奋劳动的多元性价值创造与劳动者多样性合理需求的完美结合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  相似文献   

8.
《辽宁人大》2007,(7):11-11
美国:美国国会于1964年通过了《民权法》,该法第七章要求雇主不得有基于种族、性别、宗教、民族血统、年龄及残疾的歧视。美国国会还通过了1963年的《同工同酬法》、1967年的《反就业年龄歧视法》、1972年的《公平劳动机会法》、1973年的《复职法》等法律,严格限制劳动领域内的各种歧视,保护劳动权益。  相似文献   

9.
章璐璐  张林方 《人民论坛》2012,(26):166-167
深层关切和改善民生的首要问题就是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要实现体面劳动就要解决就业岗位不足、就业歧视等问题。提升体面劳动,政府应努力扩大就业,相关部门应依法全面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劳动者需要提升自身素质,注重自身的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劳动的本质决定于社会经济形态。生产劳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构成了生产劳动的本质即内涵,是我们考察和研究生产劳动的最基本的依据。劳动的效用性决定了生产劳动的范围。我们可以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物质形态商品的生产的劳动,还是非物质形态商品的生产的劳动;无论是有形商品的生产的劳动,还是无形商品的生产的劳动,只要是对社会有益且又有用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11.
权利具有时间性,劳动时间权利是其他劳动权利赖以存在的基础.相较于男性而言,女性在劳动时间分配上遇到了工作和家庭时间的冲突、工作时间和结婚或生育时间的冲突等多重障碍,女性的就业时间受到挤压.而现代法律所采用的线性时间观使与劳动时间相关的法律制度又表现为对女性的隐性歧视.本文从时间配置的性别差异这一问题出发,引用时间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生命历程理论探讨女性劳动时间权利被挤压的因应策略.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即劳动解放人是劳动的根本伦理意义,解放人的劳动是对劳动的根本伦理要求。通过劳动解放人,会产生劳动对人的"不解放",而不劳动又无法实现解放人。但是,劳动解放人是解放人的劳动的根本前提,解放人的劳动会对劳动解放人会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对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进行伦理解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劳动是人的基本社会属性。然而,在阶级社会中,表现出强烈阶级对抗性的劳动却从实践上被放置于道德评价之外。社会主义社会第一次真正解释了劳动的共产主义道德内涵,并指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道德的心理取向和物质取向的统一性。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道德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诚实劳动、劳动致富、致富思源。  相似文献   

14.
SA8000的引入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明娟 《理论月刊》2005,2(6):171-175
企业责任运动从20世纪初发展到现在的SA8000(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经历了漫漫的历程。SA8000作为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这一标准制定的目的是通过有社会道德的采购活动改善企业公司员工的权利,最终达到公平而体面的工作条件。SA8000标准的引入对推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建立作用不容忽视。本文从法律制度建设、经济效益评估机制和政府管理与参与国际劳动标准制订三个方面对我国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进行了剖析,提出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不仅要从法律、政府管理和经济参与国际劳动标准的制订中入手,而且要注重福利和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原则,不可盲目模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标准。  相似文献   

15.
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是观测社会矛盾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原则。新时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应着力于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广泛建立基层劳动关系调解组织;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工时、休息休假制度,规范各类劳动标准;推  相似文献   

16.
事实劳动关系的内部体系由构成要件、法定类型与法律后果构成。因事实劳动关系与合同无效之劳动关系在构成要件、法律后果、法律评价上有重大区别,其类型不包括合同无效之劳动关系。事实劳动关系、合同无效之劳动关系与合同劳动关系是同位阶的概念,其都属于劳动(法律)关系,因此劳动法律关系是其上位概念。  相似文献   

17.
从价值分配依据来看,根据劳动价值结构(形成)论,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都发挥作用,私营企业主按要素贡献分配不具有剥削属性;根据企业不完全合同理论,在私营企业主与劳动者之间出现分配不平等是必然的,只要权利交易建立在平等自愿基础上,这种不平等就是公正的双赢的不平等,而不是剥削;即使承认私营企业主具有剥削属性,也会因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关系而被“隐没其中”。当私营企业主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时,就成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18.
关系契约理论解释了劳动关系的多重属性,以新的解释视角克服了古典契约论的缺陷.虽然契约始终是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但劳动关系是一种长期契约,具有不完全性,选择、交换和未来意识共同交织于一体,关系规范、社会规范和法律规范共同调整着劳动契约.用关系契约解读劳动关系,能够更加理性和客观地界定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为劳动法律制度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劳动解放何以可能是马克思劳动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理解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及其对劳动解放何以可能问题的回答,必须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起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劳动理解为人的生命活动,把人的自由本性内在地植入劳动之中,这是马克思与西方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从劳动的社会本性出发,把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与劳动异化的积极扬弃内在统一起来,理解为一个社会运动或社会生成过程,从而指明了劳动解放的现实路径。自由劳动作为劳动解放的最终目标,是劳动的自由本性的真正实现;作为积极扬弃异化劳动或者私有财产的社会运动过程的结果,则是劳动的社会本性的真正实现。劳动解放或自由劳动的实现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20.
外化劳动与异化劳动是分工的两种不同源起,通过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中嵌入"劳动"和"分工"两大理论硬核,本文构建了以"劳动—分工—所有制"为主线的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框架。应用这一框架,探讨了私有制经济通过强制性分工所引发的异化劳动现象以及公有制经济为纠正这一现象所做的努力,并对如何辨证理解科学发展与消灭分工之间的关系提出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