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市民社会与民法的关系是近年来法学界研讨的论题之一。通过一种历时性的理论考察,能够揭示市民社会与民法的互动关联,指出市民社会孕育与推动了民法的成长与丰富;民法规范与保障了市民社会有秩序的自由发展;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变化对民法的影响,以及民法在二者关系中所起的平衡作用。  相似文献   

2.
民法的本位在我国有多种说法 ,但多有偏颇。应将其归纳为两个有机联系的的方面 :民法的基础是什么 ,民法调整的方法论重点是什么。其中民法的基础是市民社会 ,这也是民法本位的核心部分 ,而对中国社会形态中的市民社会的辨别与建构对我国民法现代化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互动维度下的中国市民社会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意义的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分析范畴。国家本位抑或社会本位都是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之产物。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各有其限度,两者的良性互动是中国市民社会建构的目标模式。此维度下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是:经济生活的多元化和相对独立的社会、自主的个人和社会组织、法治体系的完善和政治文化的重构、独立自主的公共舆论。  相似文献   

4.
市民社会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现实形态是一种现代现象 ,它培育了近代民法的自由、平等和私权神圣的精神 ,这并不是罗马法的基本原则 ,罗马法的主要成就是发达的法律技术 ,而非精神内涵。罗马法的身份性和权利的保护方法说明私权的确认和维护不是罗马法的出发和归宿。原因部分在于罗马人的实用主义态度 ,部分在于罗马人不擅长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学术界对市民社会理论的关注是以对现代化的探索为背景的。市民社会理论认为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应当是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 ,因此 ,中国在探求法制现代化的过程中 ,应充分重视市民社会的基础作用与决定作用 ,同时 ,有必要对西方市民社会理论正确鉴别、吸收。  相似文献   

6.
“市民社会”是一个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术语,从其产生以来一直处于流变之中。近代以来,洛克和黑格尔对市民社会有较深刻认识且后者对前者有较大发展。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正确地阐述了黑格尔颠倒了的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关系,确立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蕴含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是市民社会理论发展的高峰。  相似文献   

7.
市民社会的成长决定了继承制度的演进。本文旨在透过市民社会的历史变迁及其与政治国家的互动关系,发现现代继承制度为影印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格局所应考虑的问题。文章第一部分,从继承的目的、继承的客体、继承的主体以及继承当事人的意愿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古代市民社会的不成熟性;第二部分,分别从古代社会家(族)内部和家(族)之间寻找市民社会的生长点,揭示继承制度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成熟而演进的过程;第三部分,从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四个方面,分析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并立与互动关系,提出我国继承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现代继承制度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市民社会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等角度对市民社会理论做了一个简单的回顾和梳理,并且对市民社会讨论集中关注的三个主要领域:即市民社会的定义、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以及市民社会在促进民主和巩固民主中的角色问题等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笔者对于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为了实现和弘扬平等的历史。法律平等是实现国家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条件,是市民社会的逻辑起点和前提,它是人民所享有的最起码的人权,没有平等作为基础,市民社会也就失去了灵魂。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更要弘扬平等的理念,旗帜鲜明地反对特权与歧视,通过不懈的努力来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揭示了市民社会的经济关系本质及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深刻探析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必将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即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提供重大而深刻的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是黑格尔法哲学体系里的一个重要概念 ,并与政治国家形成一对范畴 ,从市民社会到政治国家的提升体现了伦理实体自由的理念。法律也由此在这个脉络上得以界定。黑格尔一方面肯定了市民社会中的法律对个体权利的张扬 ,另一方面也发现了其工具性的狭隘。因此在市民社会之上建构了政治国家的领域 ,从而赋予法律本身实质性的价值。简而言之 ,他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法律圆满生命力的图景。  相似文献   

12.
在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民间法与国家法的矛盾较为突出,法制现代化西方化范式在中国法治化进程中出现很多矛盾,不利于法治秩序的建构与法律权威的树立,因此反思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中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作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公民社会维度下的中国网络政治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中国的网民总数已经达到3.16亿人,网络政治参与的时代到来。公民社会需要民众表达自己的声音,在中国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尚未深入进行的情况下,通过网络政治的方式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可能。"互动性"是网络政治的特质,具有社会学理论基础。中国网络政治路径的建构,将对中国公民社会的未来形成提供巨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国家与社会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具有西方意义上的历史基础、学术传承和分析向度,这一研究范式存在市民社会和乡土社会两种不同的语用形态,这两种不同的语用形态实际上都体现了理论产生的具体的社会文化特质.将国家与社会作为一种分析框架来研究中国民间法问题,不能忽略中国社会文化情境的独特性而丧失分析范式的规范性,所以基于问题的中国性,必须确定国家与社会范式的适用限度,这一范式对民间法研究的描述性意义在于确定国家之下的广大日常生活世界作为研究视野,规范性意义在于确立民间法的契约向度作为法治本土资源的选取标准.  相似文献   

15.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要求规则加以规范.这些规则既可以是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予以保障的国家法,也可以采取村规民约形式的民间法.通过分析中国村民自治的形成和发展,在我国,国家法和民间法存在着有趣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