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麻福水  辛敏 《理论学刊》2007,(12):89-91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培育新型农民首先是整合和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实现思想观念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民思想观念整合的趋向标,在新农村建设中整合引导农民思想观念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享受建设成果的也应是农民.只有把九亿农民的素质全面提高了,才能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农民素质问题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问题特别是农民素质问题,是一个集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诸因素,并影响和制约着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农民,根本谈不上新农村.没有农民的现代化,也谈不上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培育造就高素质的新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和要求.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五"期间是中国对"三农"问题最为关注和国家财政投入力度最大的一个时期.2005年12月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十分关注的一项工作,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及完成都离不开农民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新农村建设应该重视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生活方式中现代文明因素日趋增多,表现为消费方式日趋城市化、闲暇方式日趋多样化、社交方式日趋开放化。不过,目前我国农民生活方式还存在许多问题,表现为发展水平相对不高、不平衡性比较突出、不良风俗顽强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抓好教育,灌输现代生活方式理念;发展经济,夯实现代生活方式基础;创新制度,营造现代生活方式氛围。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事关亿万农民的福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体,但农民的流出则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容回避的问题,因此必须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解决好农民的"去"与"留"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地道的农业和农民大国,近13亿人口中有9亿多居住在农村。如何看待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同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基本问题,始终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兴衰成败密切相关。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农民问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同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都是以农民问题为突破口,找到了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更是关注农民问题,有63处特别提到"农民"。可见,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为此,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考察中国农民问题,这对于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推进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大意义。中国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农民知识贫困的问题将会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软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体.农民的知识贫困是农村经济贫困的重要根源,只有解决了农民的知识贫困问题,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0.
当前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着忽视转变农民思想观念的问题。而如果农民的思想观念不能彻底向现代化转变,则所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都将成为空谈。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成为关乎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新型农民培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小军 《求实》2007,(4):92-95
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任务。只有正确认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分析投资不足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国家或社会、涉农企业事业单位或团体、农民家庭或个人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不断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才能培育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2.
在3年的实践中,西双版纳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在推进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树立"中心"意识,各项工作要以推动农村改革发展而进行,帮助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实现农民的持续增收。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安徽省提出的"美好乡村建设",正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美丽中  相似文献   

14.
孙威 《世纪桥》2012,(7):81-82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新时期新阶段的重要方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调整发展思路,坚持以人为本才能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农村发展的指导意义。绥化新农村建设中要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使农业发展依靠农民、农业发展的成果惠及农民。突出农民的建设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潜能,真正实现人本中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杨泽娟 《求实》2007,(8):92-95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农民素质缺位深刻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农民素质缺位的原因既有内在的更有外在的,只有深入实际考察分析,才能更好地提出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其实质是一个农村现代化的建设。要实现农村现代化,首先得实现农民的现代化,而要实现农民的现代化,必须实现农民观念的现代化。因为观念是行动变革的先导,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因此,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建设农村政治文明,还要注意转变农民的观念,让农民在观念上树立现代意识,从而建设好新农村。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守聚 《世纪桥》2010,(15):79-8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现阶段重大历史任务之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加强和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引导农民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引领农村社会发展、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等作用。当前,应当更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把解决农民实际问题作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大力提高农民素质,运用现代化媒体手段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重中之重.化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三农"问题,一要使农业与国际接轨,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置农业发展的终端于国际市场;二要着眼于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要多途径地全面地促进农民的现代化;四要在"三农"视阈外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法律地位问题。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于农民主体地位在法律和政策上的真正确认,当农民的权益得以实现时,农民的积极性将会得到极大的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产生的作用将更大。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党一贯的战略思想。早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开始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艰辛探索;邓小平的"三农"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想的雏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胡锦涛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在江泽民"三农"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形成了理论上的新突破,对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指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