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会救助法》亟需解决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救助法是社会救助的基本法,是救助对象的权利保障法.当前推进社会救助立法,要建立合理的立法范式,构建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救助基本架构及其法律制度;要规范体例,防止"副法"恣意膨胀,建立规范性文件审查制度,确保规范性文件的内容与社会救助法的规定相一致.救助法要明示救助对象的各项权利,完善权利救济制度;规范政府的公权,防止公共权力在救助中异化;优化救助程序,实现社会救助监管程序法治化.要倡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实现社会救助主体和救助方式的多元化,满足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2.
我国补充性社会救助制度尚处于初步建立阶段,各地区之间差别很大,但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进步。虽然各专项救助制度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救助资金投入不足和覆盖范围有限的问题。特别是单纯依靠收入标准来确定专项救助的对象方法无法做到“应助则助”,使很多需要特殊救助的对象排除在外。另外,各专项救助制度还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完善补充性社会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3.
社会救助与经济增长密不可分,过度追求社会救助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就要保证社会救助支出结构要合理;社会救助水平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社会救助要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当前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制度目标还没有明确、医疗救助基金缺口甚大、医疗救助基金筹集问题还没有制度化等;带来的严重影响,主要有农村医疗救助实践与制度本质性目标的偏离、制度设计存在多种缺陷等,提出了明确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主要目标、努力提高政府财政对农村医疗救助投入力度、积极创新农村医疗救助办法、加强与新农合制度的衔接,以及促进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早日模式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试论家庭暴力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家庭暴力中,妇女是主要的受害者,孩子也成了牺牲品。除传统的家庭暴力外,还发现了“冷暴力”这样的新形式。家庭暴力问题目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此问题的对策应是国家立法,使打击家庭暴力有法可依;提高妇女的文化素质,增强其生存技能;成立社会救助机构,救助受害于家庭暴力的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6.
当前,青岛市构建以低保为基础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尚处于探索和完善之中。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社会救助的主体地位;要有效整合资源,完善社会救助"一口上下"的运作机制;要强化信息共享,加大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力度;要加大城乡统筹,不断提高农村社会救助水平;要不断扩大专项救助政策实施范围,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运行的监督机制,把社会救助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刘慧 《理论前沿》2008,(22):12-13
要让社会救助成为一种制度和长效机制。用心于民,民必还情于党,还心于党。社会救助是责任而不是施舍。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是我国的建设目标,我们社会还存在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如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对于弱势群体的救助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或随意不确定性的救助,而应该要进行切实的行动,要进行立法与制度安排,使得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有刚性的底线和制度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我国困境儿童的预防与救助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我们应当通过完善机制,明确责任,加大投入,加强管理监督,建立困境儿童救助联动机制,颁布《儿童福利法》或《儿童福利条例》等措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困境儿童预防与救助体系,进而提高困境儿童预防和救助的质量与现代化法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安全网的"网底",对于保障贫困人口和遭受意外事件者的生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兜底作用。目前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不统筹、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制约着社会救助体系的效果。未来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实现社会救助制度的统筹发展,建立积极型、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具体建议包括:打破户籍、省份限制,实现社会救助制度的区域统筹发展;以生存型社会救助为基础,统筹推进发展型社会救助;统筹推进资金救助、实物救助与服务救助的发展;统筹考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生活救助与就业援助;统筹协调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以及扶贫开发政策;统筹发挥政府、市场与社会等不同社会救助主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依法确立救灾管理体制,规范救灾经费使用,加强救灾装备与设施建设,救 灾预案制定法制化,健全灾情信息公告与发布,完善紧急救援机制,严格救灾款物使用与监督等救灾法 立法中的重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古代中国自然灾害频发,抗灾救荒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周礼》中出现荒政思想后,先秦诸子对荒政从不同方面加以阐述,文章针对《孟子》中的荒政思想进行论述。首先,《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仁政"思想是其荒政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次,《孟子》的积极预防荒政思想包括:制民之产、劝种备荒、精耕细作、不违农时、薄税赋、兴修水利和保护生态平衡。再次,《孟子》的消极救济荒政思想包括:确定救济主体、移民就粟和移粟就民、赈灾、蠲赋免役、节约、国与国之间的互助和民众互助。  相似文献   

13.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汇流的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崭新形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通过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建设、制度建设、人格教育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输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4.
当下行政救济制度与刑事救济制度在衔接上存在诸多问题,对受害人权利的救济呈现出基础理论缺乏、救济路径不全面以及救济程度不充分等局限。统一公法学对受害人权利公法救济的路径能够起着理论上的整合升华作用,增加公法救济路径的完整性并增强救济路径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15.
陈云的社会保障思想,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丰富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借鉴意义,体现在对灾区灾民的直接救济、以工代赈、对城市工人失业救助等多个方面.陈云曾多次提出要加大对城市粮食的供应数量,加大对城市失业保障的力度等举措.  相似文献   

16.
明确武警部队人员参加抢险救灾的法律责任,可以为武警部队人员依法正确履行职责提供法律保障。根据其违法行为性质的不同,可以将武警部队人员参加抢险救灾的法律责任划分为军事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各类法律责任有着不同的概念、种类、追责原则及免责事由等。  相似文献   

17.
发展性福利重视社会开支的投资和产出功能,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协同发展。中国从宋代开始便在赈灾过程中出现较为系统的具有投资取向的社会救助对策,经历清朝的制度化、在民国时期得到进一步的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发展性福利思想发展成为全面的扶贫举措,进一步在公民福祉的提升政策中得到体现,并最终表现为兼顾补救与发展的包容性发展实践。中国历史上丰富的救灾经验、传统民本思想及其引发的重农观念、儒家思想及其东亚文化的产出主义福利取向,以及当代中国政府关于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都对中国发展性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实践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现阶段,农户生产经营面临着巨大的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自然力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其突发性和随机性强,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力大,危害的范围广,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建设农业自然灾害防御体系,完善自然灾害救济制度,健全农业保险体系,有利于防范和减少农户自然风险,保护农业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左传》看抗震救灾精神之源远流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后,举国表现出了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我国文化中源远流长。从《左传》可以看到,在春秋时期,中华民族对救灾赈灾就非常自觉与重视,甚至以盟约的方式明确救灾责任。面对灾害,一方面,诸侯国内部组织自救,另一方面,诸侯国之间相互救助。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思想、精神与传统,这个优秀传统在汶川大地震后绽放为“5·12”抗灾精神。  相似文献   

20.
汶川震后的灾难心理救援对策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分析了汶川地震灾害带给灾区民众的各阶段的压力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并提出了此次地震灾害心理救援的基本对策,以期灾难发生后能快速实施心理救援和救助,减少灾民的心理痛苦,尽快恢复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