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格达专电 伊朗7月18日宣布正式接受安理会598号决议,经过长期苦战的两伊战争出现转折。伊朗的新立场在全世界受到广泛欢迎,包括绝大部份支持伊拉克的阿拉伯国家。但当事国伊拉克的反应却是既怀疑又强硬。伊拉克指责伊朗是在玩弄花招,目的是争取喘息机会,积蓄力量。尽管如此,伊朗立场的突然转变使两伊争端进入了一个转折时期。 两伊战场形势今年初开始朝着有利于伊拉克的方向发展。首先,伊朗今年没能发动在南部战场一年一次的“冬春攻势”。2月底两伊之间爆发了“导弹袭城战”,伊拉克以绝对优势在50多天中向伊朗首都德  相似文献   

2.
就在美国在伊拉克陷入困境,伊拉克安全局势持续恶化之际,美国盟国的人员在伊拉克连遭武装人员的猛烈袭击。11月29日,7名西班牙情报人员和两名日本外交官在伊遇袭身亡,次日,两名韩国工程技术人员在伊被袭丧生。与此同时,伊反美武装针对与美国合作的伊拉克人的打击也在不断升级。分析人士指出,伊拉克反美势力正继续将其“枪口”转向美军以外更易袭击的目标,即所谓“软目标”,其目的在于分化美国的盟国、阻止国际社会参与伊重建进程,并在美军占领下的伊拉克制造更大的混乱。  相似文献   

3.
邵杰 《瞭望》2003,(46)
从美国总统布什宣布伊战事结束至今,在伊拉克遭袭击死亡的美军士兵已大大超过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期间美军阵亡115人的记录,而且今后美军在伊拉克的伤亡人数还将增加,伦敦军事专家说,针对美英联军的“典型游击战”已经开始,美军在游击战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首先,在过去6个多月中,针对美军的武装袭击活动日益频繁,已经从盛夏时节的平均每天15次,增加到25次。在10月26日进入斋月后,袭击活动更猛增到平均每天33次。美军每天阵亡人数也呈大幅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伦敦专电 海湾战争后,伊拉克库尔德族难民问题举世瞩目。约有200万难民背井离乡,在凄风苦雨中洪水般涌向伊拉克和土耳其、伊朗边境,老弱妇孺,在荒山坡上露宿,饥寒交迫,在生命线上挣扎。国际社会救援源源不断,仍难解燃眉之急。美、英、法等国分别派部队进入伊北部,为库尔德人建立难民营,设“安全区”。伊拉克谴责这种行动,认为这既没得到伊拉克同意,也未获联合国授权,是对伊领土和主权的侵犯。  相似文献   

5.
2003年3月20日,就在美国总统布什发出最后通牒的期限还差40分钟之际,美国军队发射的巡航导弹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炸响,美英对伊作战的“斩首行动”开始,拉开了伊拉克战争的序幕。在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下,美国为什么又一次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  相似文献   

6.
巴格达专电 沉寂了五十天的两伊“袭城战”于五月二十六日重新拉开了战幕。这天凌晨,伊拉克成批的喷气战斗机连续三次轮番猛烈袭击伊朗首都德黑兰。在这短短一天的时间里,伊拉克用飞机,地对地导弹共袭击了伊朗七个城市和三个兵营。 此后,伊拉克袭击的规模每天都在扩大。在一周内,它出动了四百多架次的战斗机。有两个升级  相似文献   

7.
国际要闻     
《瞭望》1996,(38)
美国空袭伊拉克 世界反应强烈 美国军队9月3日和4日根据总统克林顿的命令,在24小时内连续两次向伊拉克境内的“军事设施”发射了44枚巡航导弹。伊拉克5日称,美军还袭击了首都巴格达,但美国予以否认。 8月下旬,伊拉克库尔德民主党和库尔德斯坦爱国联盟在伊拉克北部发生严重武装冲突,31日,伊军进入伊北部库尔德人地区打击库尔德斯坦爱国联盟武装。美国认为这为它再次对伊进行军事打击提供了借口。美在空袭伊的当天,克林顿宣布扩大在伊南部设立的“禁飞区”,即把原来的美、英、法3国规定的“禁飞区”从北纬32度扩大到33度。伊拉克7日宣布,伊防  相似文献   

8.
围绕着对萨达姆的审判,伊有关各方以及国际社会的态度与立场值得细细品味。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首次被带上伊拉克特别法庭接受问讯后,这一世纪之审成为世人注目的焦点。对萨达姆进行审判,本在意料之中。但是,这毕竟不是对一介平民的审刿,围绕着对他的审判,伊有关各方以及国际社会的态度与立场值得细细品味。伊临时政府的政治目的伊拉克临时政府选择审判萨达姆  相似文献   

9.
刘顺 《瞭望》2002,(Z1)
随着阿富汗战争基本结 束,种种迹象表明,美 国已把下一步打击恐怖主义的矛头对准了伊拉克,布什总统在1月底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更是把伊拉克列入“邪恶轴心”。据悉,美国政府已经决定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并制订了对伊动武计划。目前美国军事打击伊拉克只是个时间问题,用美国中东特使的话说,现在对美国来说不是“是否”而是“何时”对伊动武。 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日前披露,美国国防部的军事策划人员已向美国总统布什提交  相似文献   

10.
国际要闻     
《瞭望》1994,(48)
伊拉克承认科威特主权 伊拉克11月14日向联合国递交了伊拉克关于承认科威特主权和边界的文件。这些文件包括由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签署的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11月10日的决定和伊国民议会同日发表的声明。决定和声明表示伊将按照安理会的决议承认科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承认联合国伊科边界划分委员会划定的两国之间的国际边界。  相似文献   

11.
开罗专电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国际社会反应强烈,联合国安理会接连通过决议,谴责并对伊实行海、陆、空的经济制裁,目的是迫使伊撤出科威特。两个月来,制裁反制裁和封锁反封锁斗争激烈,结果如何,将成为战与和的关键。 伊拉克财源的90%来自石油出口,每年收入200多亿美元。伊拉克经由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两国的输油管出口的石油,占其石油输出总量的2/3。伊拉克侵吞科威特后,输油管被切断。为打破封锁,伊拉克忍痛同伊朗握手言和,承认1975年阿尔及尔两伊边界协议并全盘接受伊朗方面的条件。伊拉克同伊朗媾和的  相似文献   

12.
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特尼特2月5日首次公开为伊战前有关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工作进行辩护,称情报部门从未说过伊拉克对美构成“紧迫威胁”  相似文献   

13.
伊拉克与美国及其盟国之间、与伊朗之间的紧张关系,如今再度引起注意。多方信息表明,未来一段时期,伊拉克仍将难以打破制裁,美国也较难轻易推翻萨达姆。但伊政局目前充满变数,其走向,很大部分取决于接班人之争。美国11月前是否对伊采取新的军事行动也是近期左右地区局势的重要因素。 紧张关系波澜再起 海湾战争结束以后,美国想方设法对伊拉克进行“封杀”:重视与英国等盟国的合作,分化伊同约旦、利比亚等盟国关系;利用石油换食品计划控制伊经济命脉;武器核查;持续进行“禁飞区”轰炸。 对此,伊进行了艰苦的反制裁斗争:一,…  相似文献   

14.
伊朗总统哈塔米前脚离开, “伊拉克副总统拉马丹后 脚即来。如果说德黑兰与莫斯科“眉来眼去”,已经让华盛顿忐忑不安,那么巴格达与莫斯科“勾肩搭背”,无疑令华盛顿怒火中烧了。不管美国高兴不高兴,俄罗斯与伊拉克之间关系在不断“升温”。 重压之下必有勇夫 4月17日至21日,伊拉克副总统拉马丹对俄罗斯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自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以来巴格达对莫斯科进行的最高级别的访问。访问期间,拉马丹同总统普京。总理卡西亚诺夫等俄罗斯领导人着重讨论了国际社会解除对伊制裁和加强双边经贸以及军售合作等问题。这次访…  相似文献   

15.
美国空袭伊拉克的“沙漠之狐”的军事行动,时已逾月,恶果初显。无论从其冠冕堂皇的理由,或是从其潜在的目标来评判,都是不成功的,甚至是适得其反。其一,这是一次加深危机的袭击。岁末,国际社会正为缓解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而奔走,大规模空袭中断了这些和平努力。伊...  相似文献   

16.
石油历史学家、剑桥能源研究协会主席丹尼尔·耶金曾说:“一个不同的伊拉克政权将改变整个地区的平衡:一个不同的伊拉克将意味着一个不同的波斯湾。”如果将这句话再引申一下,我们甚至可以说,一个不同的伊拉克将意味着一个不同的国际石油秩序。尽管此次美国对伊战争的旗号是“反恐”和“消除大规模  相似文献   

17.
美英两国提出的有关伊拉克权力移交问题的决议案,在采纳中国等安理会其它成员提出的许多建议、5易其稿后,终于在6月8日获得一致通过。该决议案认可本月初成立的伊临时政府,并规定美英应在6月30日之前结束占领,移交主权。决议被安理会各方誉为伊拉克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帮助伊拉克人建设一个稳定、民主的新伊拉克的决心,其重要意义自不待言。决议的通过同时  相似文献   

18.
开罗专电 伊拉克驻联合国常驻代表阿布杜·埃米尔·安巴里7月26日会见联合国特使、负责摧毁伊拉克毁灭性武器特别委员会主席罗莱佛·埃克乌斯后宣布,伊拉克和联合国之间就国际检查小组进入伊农业部大楼检查化学、导弹武器卷宗危机已达成双方满意的协议。由此,联合国检查小组对伊拉克农业部大楼核查风波暂告结束。  相似文献   

19.
11月11日,美国负责伊战后重建事务的最高文职行政长官保罗·布雷默突然赶回华盛顿,与布什政府多名高官就伊拉克问题进行了紧急磋商。这一出人意料的举动可能意味着美国急于从伊拉克“泥潭”中脱身。  相似文献   

20.
郭际 《瞭望》2003,(36)
9月3日,美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向安理会其他四个常任理事国散发了一份有关伊拉克问题的新决议草案,要求安理会授权成立一支接受统一指挥的多国部队,为协助维护伊拉克的安全与稳定采取一切必要措施。 美国人从坚拒联合国参与伊重建事务,到回头寻求支持,如此前倨后恭,何由?国务卿鲍威尔解释说,新决议的主要目的是“让安理会也加入到游戏中来。我们正邀请国际社会比以往更加广泛地加入我们,因为他们的支持符合伊拉克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